《樱桃青衣》:扎入世情小说的人性缝隙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的上海作家张怡微30岁了。当年她写下“我不责怪寂寞,是责怪心底的荒芜”这样略显矫情的句子,今天她自己也想笑吧。60后作家余华曾对同样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的张悦然开玩笑:“100岁了,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不知这是否也是张怡微的宿命。
  80后作家、新概念作文、青春文学,这三块招牌悬在张怡微头顶,瘦弱的她居然也扛了下来,从2004年拿到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到今天,张怡微一直在写作,写作成了本能。她说“新概念作家”是她的历史,否认没有意义。她热爱文学,但是没有文学梦。写作越来越像田间劳作,“每天都要耕耘,收获来自土地微弱的失望和生机”。
  写作,探究“家族试验”里的尴尬
  张怡微喜欢做默默无闻的人,很少关注同行,害怕陌生人。从高二开始,她写关于童年往事和迷惘青春主题的小说,18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大三时告别青春题材,加入上海作协。此后,从复旦大学到台湾政治大学,在往返于上海和台北的求学路上,她不紧不慢地写作,在小说里编织上海和台北小人物的悲喜,显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也在随笔里观察台湾经济和文化状况,写台北的自动贩卖机,商务印书馆被改造成了民宿,或者柔情蜜意的宝岛旅游攻略……是典型的文艺小清新風格,但这两个面向都是她。
  她珍惜每一次被认可的机会。写小说,拿下《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台湾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一系列大陆、台湾以及香港文学奖项,使她被称为“文学奖作家”,但张怡微很平静。工人家庭出身的她深知求学费用昂贵,台湾高昂的文学奖奖金资助了她的学业,而通过写大量的书评、专栏和采访稿,她才能养活自己和自己热爱的写作,“只写小说无法生活”。
  作为在台湾的“异乡人”,孤独感也在侵蚀张怡微。她所在的校区位于台北市信宜区一个半山上,被一条“阴阳隧道”阻隔,隧道那边是灯火璀璨的城市生活,穿过隧道就是一片漆黑。读博的日子,无非“明天抄袭今天,今天抄袭昨天,仿佛被吃掉了时间”。最沉闷的是酷热夏季,动辄满身大汗,却因为太寂寞,经常忘记有没有洗过澡,必须去浴室看墙上是否有水汽才能确定。“我的孤独也令我惯性地投入文学比赛的竞技,不用面对活生生的社交,像是仅对自己的战役,检验自己的阅读和创作。”
  要谈论写作,她有些战战兢兢,觉得自己始终是赤贫的学生,所记录的不过是赤裸疼痛的成长。她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早就分道扬镳,各自重组家庭,她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成长路上,她发现很多人都是重组家庭出来的,而她本着纤细的神经,想记录下“这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以一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这一系列的故事,被她称为“家族试验”的写作计划,其中长篇《细民盛宴》是重头戏,其他如《不受欢迎的客人》《春丽的夏》《又一年》等是短篇,今年出版的“收官之作”,则是短篇集《樱桃青衣》。失独、丧偶、过房、离异、老人再婚……她写这些重组家庭的尴尬。
  小时候,张怡微听说外婆有继母,而外婆有一次讲述自己十岁的经历:那时住上海石库门老房子,楼梯极窄,她有一次摔倒,把碗砸了。继母没有打骂她,但她依然耿耿于怀。原因呢?外婆说,“可是她(外婆的继母)为什么不问我痛不痛?”就是这样相安无事的隔阂,故事里有不对劲,可是说不出来,张怡微希望通过系列的“家族试验”故事,接近一点点人性深处的“缝隙”。
  “家族试验”的写作,消耗大量自身经验,也用尽了道听途说,之所以《樱桃青衣》是“收官之作”,在于“倾诉欲已经耗尽”。故事是假的,经验是真的,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悲欢,张怡微想再做点深入挖掘,却发现自己游移在家长里短中跳不出来。经验面临匮乏的危险,也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
  世情,市井中不让人升华的真相
  在上海,张怡微出生于工人新村。从小到大总计住过三个工人新村,至今还住在新村里,和王安忆、金宇澄等海派作家笔下的“正宗”老上海不在一个频道。张怡微最敬佩自己的写作课导师王安忆,但她知道如果让自己去写淮海路的生活,肯定不真实。她又说金宇澄的《繁花》还原了汉语的节奏美感,旧式话本的车辙印出海派质地,但自己更是无从学起。对她来说,“工人新村是我的全部”。
  她笔下的“家族试验”,很多都来自对上海工人阶层的审视。对于这个群体,张怡微情绪复杂。上海历史上一直是商业城市,解放后曾被短暂改造成工业城市,纺织厂、钢铁厂、机床厂等遍地开花,却仿佛一夜的工夫,又变回了消费型的大都会,她熟悉的童年成长环境很快没落下去,而工人新村亦遭遇同样的命运,但工人的命运牵动着张怡微的心思。
  她的父亲是海员,海上的工人,而和她一样经历的上海年轻人还有很多,父母有的是知青、有的是支内,有的曾在20世纪90年代出国淘金,“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工人的后代们有自己对父辈的认识”,她很清醒工人的局限性,“自我认知很强,永远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可怜,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因为他们受了很多苦,“表面上这一生走过了无穷无尽的善恶冲突,裹挟无穷尽的遗憾和辛酸,但好像就是没有‘自觉性’”。她和他们血肉相连,所以很难以旁观者身份带入写作。
  她耽溺在苦楚的小市民生活中,却没有办法解释一个人已经惨到底谷为何不去死。台湾求学的经历帮了她很多。她读了大量台湾作家的书,发现他们对市民情绪的把握十分细腻,有时用一个场景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转圜人物戏剧性的命运。台湾作家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系列创作,对她影响很大。而台湾中文系的学科设置,令她误打误撞学了一年半明清小说,无论是从话本还是章回小说中,她看了许多看似狗血、却又摄人心魄的世情故事。
  最爱的是“三言二拍”,“冯梦龙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商人蒋兴哥发现老婆出轨,姘头穿着自己的衣衫,他有多尴尬?当然要休妻,可是蒋兴哥还是送了前妻16个箱笼的细软衣物,贺她再嫁。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前夫。”张怡微偏爱冯梦龙这种世情的写法,很多人都说她的“家族试验”也是世情小说,而她对世情小说有自己的理解:“世情小说的落脚点不是人的情感,而恰恰是市井生活中不让人升华的真相。”
  比如《金瓶梅》写暴发户的日常,《醒世姻缘传》里农村的破产,《歧路灯》中的黑幕,甚至是张怡微最近看的一出昆曲《狮吼记》,剧中苏东坡劝老友休掉悍妻,老友高呼:兄台休要连累我!我们很恩爱,虽然她打我,但我们在一起很好的。你再乱来,我回家又要受罚了。
  “后来我明白,我们所谓的弱者,其实很多不需要同情,他甚至会让你失望”,张怡微逐渐体会出世情生活中“必然有一些细琐的安慰,可以疗愈创伤。有的是钱,哪怕是很少的钱,却能疗愈人”。她常看电视新闻,看见有人为了邻居三千元欠款,不惜上电视索要,要到了就长舒一口气。她能理解当事人,“市井小民生命里有一些小温暖和小难过,知识分子也许看不上这种妥协,这种妥协里藏着一点开心,他当然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就是有抚慰的力量。知识分子可以看不上他,但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
  张怡微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妥协”,它在工人新村的男女老少身上,也在日常百姓的骨子里。她同情这些“废柴”似的人,他们都在努力生活。记得在台湾时,她反复看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女人四十》,里面的小市民阿娥,老公无能,儿子不争气,公公得了老年痴呆,她苦不堪言。但电影有一个场景:有一天阿娥拎着大包小包生活用品走在回家路上,偶然看见临街一桌麻将,她忘记了手里的东西很重,想停下来打两圈。“所以人性是这样复杂,我们不能替别人悲伤。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方式平衡一生中的创伤。”
  阿娥这样的人物,幻化成《过房》里的老夏,或者《你心里有花开》的尤蕥,也是《度桥》里的阿平,总写这样的题材,难免被人诟病“格局小”,她却坦诚得自在,“要不要大格局?算了啦。我没有雄心壮志,我就是喜欢写作。”
  从前,她看不上“平常心”三个字,现在觉出它的好。有时候她会想起很多热爱文学并为此奉献一生的“文学青年”,也记得自己年少时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但现在对写作这件事几无所求,“地在眼前,每天不得不耕耘,浅浅的希望依然是风调雨顺。写作的方式越来越逼近劳动的方式,土地在发出微弱的邀请,也有微弱的失望”,张怡微就想当这样一个写作的农夫,她说,也许自己也只能当这样的人。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和迎接第108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淮阴,2018年3月6日,由淮安市淮阴区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区妇联和王营镇党委、镇政府主办,王营镇妇联、镇文广站承辦,淮阴区新华书店、区图书馆协办的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淮阴区“凤凰新华杯”书香家庭·智慧女性读书演讲比赛在王营镇文化礼堂隆重举行。淮阴区副区长、区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于永芳、淮安市文广新局
期刊
2018年2月10日,“书香江苏·点亮乡村计划”在徐州马庄启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省全民阅读办副主任尹晓平,省广电总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黄信等领导出席,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参加启动仪式。  该计划是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全民阅读办对乡村振兴战略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积极响应,指導省广电总台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整合优质资源,依托农家书屋、乡村阅读点,贯穿全年开展“乡村阅读课”文化
期刊
有时候生活輕不轻松,就看你选择了走什么样的路。
期刊
李晓辉,男,汉族,46岁,湖南人。27年前曾是从湖南来广州创业的“小老板”,现在担任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他长期组织策划山区公益助学活动,开展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服務。2008年打造“公益旅游+志愿服务”的模式,通过公益游的形式帮扶山区,以更专业的手段持续服务、帮扶困境少年儿童,这种模式也被广州诸多公益组织吸收并效仿。  46岁的广州志愿者李晓辉抽屉里珍藏了50多封来信与上千张明
期刊
2018年3月25日,扬州市2018全民朗读活动暨首批“朗读亭”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总馆举行,位于市图书馆总馆一樓和三湾城市书房楼下的首批两座“朗读亭”正式投入使用。2018年,扬州市将在全城征集2018位朗读者走进“朗读亭”,用声音朗读人生梦想,感受文字力量。此外,市图书馆还将推出“流动朗读亭”,走进校园、社区、乡镇,开展更多的朗读活动,为市民打造朗读平台,点燃全民朗读热情,营造书香城市的浓厚氛围
期刊
方所  方所是广州久负盛名的独立书店。“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方所”一词取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  在方所的玻璃门上,是诗人也斯的赠语:“但愿回到更多诗歌朗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书店的经营范围:主营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类书籍,其中有4万种港台书刊和近万种外文书,也有部分内地出版物。  1200 bookshop  1200 b
期刊
2015年夏天,1994年出生的魏祺成了自己的母校——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的历史老师,这位全校最年轻的老师,同时还担任了高一(2)班的班主任。  第一天上课,魏祺指了指前排学生身上的校服:“我是老师,也是你们学长,你们现在穿在身上觉得难看的校服也是6年前我穿在身上觉得难看的衣服!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见外。”学生们笑成了一团,觉得这个老师“挺对胃口”。  “喂,你再这样上课我给你开手机直播!”
期刊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  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  深紅浅紫看虽好,颜色不柰东风吹。  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  清香嫩蕊
期刊
“善于待人、宽于容人、乐于助人、严于律己”—20岁那年,外公把李光琼叫到床前,伸出4个手指头,她念出这16个字,老人就走了;如今她也耄耋之年了。“我一定会像外公一样,把这16个字践行至人生最后一刻。”  最美“包租婆”  成都市中心林荫街一座名为“南虹和苑”的老旧院落里,底层有一间面积仅有40平方米的房子,那里先是李光琼与老伴的爱巢,后来成了白血病患者的“港湾”。  26年前,一个白血病患者的母亲
期刊
有这样一个老人,他的动漫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在全球动画界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就是日本著名动漫家宫崎骏。宫崎骏的作品每部都能收获口碑和票房,这跟他充满内涵的精神世界不无关系——他的作品思考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体现着纯真的美好情感,引发全世界的共鸣。30多年的时间,宫崎骏始终能保持高超的创作力和旺盛的工作力,令人佩服。对此,他有着自己的独特养生哲学——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