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船舶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还是成本控制,都不是从一个环节进行的,都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规划、监督。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必须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将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Y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284-0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技术发展与海洋经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价值。国际社会对于船舶制造技术的创新模式研究从未停止,且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长期发展。回顾其研究历史可知,国内外对于船舶制造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最初起源于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模式的正确选择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首要工作,不仅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发展效果,且影响着企业经济投资成本与可获取的收益。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是学术界广泛研究的重点方面。著名经济学家Arundel指出若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资金并不充分、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缺乏成熟时,应针对性的选择合作性的技术创新模式。具体来说即设定层次以逐级引入成熟的生产技术,并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陈爱贞、李舜、刘承翊[1]等人认为我国在对国外技术进行引进模仿的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务必扭转此前以引进模仿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并转变为自主开发型。
工艺装备是船舶制造过程中所必须的仪器,其性能和质量也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产品的生产品质。因此,关于工艺装备的创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李维博、徐学光[2]通过对我国建国后各个大型船舶制造企业的装备机械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我国船舶制造产业的设备创新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其一是对于国际发达国家制造技术的学习,其二则是企业对于自身设备的连续的、不间断的分析总结与试验优化。谢新[3]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从而得出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在工艺装备层面上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自动控制技术落后、机械老旧程度高以及精度不足,必须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与柔性自动化的趋势开展设备创新。王丹、张耀光[4]指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为了优化主流船型的生产过程,推动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进度。
2船舶制造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优化方法
2.1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优化
低质量船舶一旦取得航行权,其先天缺陷遇到一定的偶然诱因,必然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事故损失。在水上交通事故中,超载船由于船舶质量原因导致纵向断裂、自沉等事故屡见不鲜,而船舶发生火灾、碰撞、触礁、搁浅后,因船舶质量原因导致事故损失非正常扩大的案例更为常见。
要想提升船舶质量,就要对整个船舶制造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对船舶质量进行全程监管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计划,明确要求船舶项目所要达到的质量水平,并对船舶制造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标准的要求,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建造计划,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或者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提高造船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是提升船舶质量的重要方法。船舶制造人员数量很多,但是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船舶建造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能够减少船舶制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升船舶制造的质量。船舶生产完成后一定要根据国家所颁布的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船舶质量能够不断提高占据竞争优势。
2.2成本控制的优化
2.2.1贯彻全过程成本管理,加强直接成本管控
企业应加强项目前期评审和策划,科学合理制定各类成本预算,加强建造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并着力提升项目目标成本编制水平。以过程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为手段,刚性约束企业直接成本支出。
(1)设计源头控制成本。设计是成本管控第一道关口,各企业应高度重视设计过程。首制船需做好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结合企业自身生产资源和生产组织程序,对外购详细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保证生产工艺合理性。成熟船型应持续生产设计再优化,合理优化套料设计,实现无余量搭载,提高钢材综合利用率。应严格控制设计差错,建立设计差错追责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工时管理体系。
(2)加强生产线表执行。企业应严肃生产计划,平衡人力需求,稳定施工队伍,提高总体效率。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完善生产技术准备,确保技术和物资的准确及时。明确质量标准和作业基准,提升一次合格率。落实生产责任制,保证建造计划节点,将保交付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建造项目各环节,杜绝拖期罚款出现。
(3)加强物资管理。企业应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根据生产节点安排采购纳期,提高采购工作精确度。通过选择优质供应商、集中采购建库、签订长协等方式,扩大采购优惠、返利、退换货等条款,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减少预付款支出。清理积压库存物资,严控新增积压,逐步推进建造项目零库存管理。
(4)降低焊材消耗。企业应在强化焊材定额管理前提下,全面策划实施高效焊接技术工艺开发,推广应用、改进装焊工艺程序。针对不同焊接部位进行数据化分析比较,减少焊材消耗用量。加强焊材现场管控和焊接的持续改进管理,发挥员工主动性,强化焊接质量考核,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5]。
2.2.2结合去产能工作,逐步压缩固定成本
企业应通过各种成本管控专项活动,开展去产能、压缩固定成本工作。各企业应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思路,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原则,进一步强化固定成本压控管理。
(1)加强人工成本管控。应开展减员增效工作,采取优化岗位配置、调整工资结构、清理冗员等措施,实现人工成本压控。人工成本控制范围包括职工、外包劳务工及固定承揽工等;优化工资结构,应向技术、业务骨干及关键岗位倾斜。
(2)盘活和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产能压减计划,通过技术改造、評估本年实际工作量等方式,合理安排企业生产计划,清退租用设备和场地。
(3)降低生产性费用支出。企业应通过技改、扩大自修、错峰用电、申请用电补贴、减少跑冒滴漏、杜绝不必要加班等各种措施,从生产源头控制维修、水电能耗支出,杜绝无效生产。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积极性,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工艺、合理生产调度,减少租赁支出。
(4)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应利用产融结合等平台,探索出售、出租及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历史遗留项目处置。企业应从严从紧做好资金统筹工作,努力实现经营活动资金收支平衡。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造船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造船业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并且很多西方国家的造船技术更加先进,要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优势,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必须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本文对当前我国的船舶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法为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爱贞,李舜,刘承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学习还是合作[J].东南学术,2018(01):129-140.
[2]李维博,徐学光.我国船舶建造工艺技术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船舶维修理论与应用论文集第八集(2005—2006年度)[C].:,2006:5.
[3]谢新.船舶制造工艺装备的发展与创新[J].造船技术,2007,3:1-4.
[4]王丹,张耀光.大连造船工业的特点与今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152-156.
[5]高海燕.船舶制造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分析与管理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7(30):129-130.
[关键词]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Y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284-0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技术发展与海洋经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价值。国际社会对于船舶制造技术的创新模式研究从未停止,且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长期发展。回顾其研究历史可知,国内外对于船舶制造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最初起源于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模式的正确选择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首要工作,不仅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发展效果,且影响着企业经济投资成本与可获取的收益。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是学术界广泛研究的重点方面。著名经济学家Arundel指出若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资金并不充分、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缺乏成熟时,应针对性的选择合作性的技术创新模式。具体来说即设定层次以逐级引入成熟的生产技术,并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陈爱贞、李舜、刘承翊[1]等人认为我国在对国外技术进行引进模仿的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务必扭转此前以引进模仿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并转变为自主开发型。
工艺装备是船舶制造过程中所必须的仪器,其性能和质量也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产品的生产品质。因此,关于工艺装备的创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李维博、徐学光[2]通过对我国建国后各个大型船舶制造企业的装备机械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我国船舶制造产业的设备创新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其一是对于国际发达国家制造技术的学习,其二则是企业对于自身设备的连续的、不间断的分析总结与试验优化。谢新[3]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从而得出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在工艺装备层面上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自动控制技术落后、机械老旧程度高以及精度不足,必须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与柔性自动化的趋势开展设备创新。王丹、张耀光[4]指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为了优化主流船型的生产过程,推动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进度。
2船舶制造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优化方法
2.1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优化
低质量船舶一旦取得航行权,其先天缺陷遇到一定的偶然诱因,必然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事故损失。在水上交通事故中,超载船由于船舶质量原因导致纵向断裂、自沉等事故屡见不鲜,而船舶发生火灾、碰撞、触礁、搁浅后,因船舶质量原因导致事故损失非正常扩大的案例更为常见。
要想提升船舶质量,就要对整个船舶制造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对船舶质量进行全程监管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计划,明确要求船舶项目所要达到的质量水平,并对船舶制造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标准的要求,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建造计划,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或者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提高造船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是提升船舶质量的重要方法。船舶制造人员数量很多,但是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船舶建造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能够减少船舶制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升船舶制造的质量。船舶生产完成后一定要根据国家所颁布的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船舶质量能够不断提高占据竞争优势。
2.2成本控制的优化
2.2.1贯彻全过程成本管理,加强直接成本管控
企业应加强项目前期评审和策划,科学合理制定各类成本预算,加强建造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并着力提升项目目标成本编制水平。以过程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为手段,刚性约束企业直接成本支出。
(1)设计源头控制成本。设计是成本管控第一道关口,各企业应高度重视设计过程。首制船需做好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结合企业自身生产资源和生产组织程序,对外购详细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保证生产工艺合理性。成熟船型应持续生产设计再优化,合理优化套料设计,实现无余量搭载,提高钢材综合利用率。应严格控制设计差错,建立设计差错追责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工时管理体系。
(2)加强生产线表执行。企业应严肃生产计划,平衡人力需求,稳定施工队伍,提高总体效率。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完善生产技术准备,确保技术和物资的准确及时。明确质量标准和作业基准,提升一次合格率。落实生产责任制,保证建造计划节点,将保交付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建造项目各环节,杜绝拖期罚款出现。
(3)加强物资管理。企业应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根据生产节点安排采购纳期,提高采购工作精确度。通过选择优质供应商、集中采购建库、签订长协等方式,扩大采购优惠、返利、退换货等条款,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减少预付款支出。清理积压库存物资,严控新增积压,逐步推进建造项目零库存管理。
(4)降低焊材消耗。企业应在强化焊材定额管理前提下,全面策划实施高效焊接技术工艺开发,推广应用、改进装焊工艺程序。针对不同焊接部位进行数据化分析比较,减少焊材消耗用量。加强焊材现场管控和焊接的持续改进管理,发挥员工主动性,强化焊接质量考核,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5]。
2.2.2结合去产能工作,逐步压缩固定成本
企业应通过各种成本管控专项活动,开展去产能、压缩固定成本工作。各企业应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思路,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原则,进一步强化固定成本压控管理。
(1)加强人工成本管控。应开展减员增效工作,采取优化岗位配置、调整工资结构、清理冗员等措施,实现人工成本压控。人工成本控制范围包括职工、外包劳务工及固定承揽工等;优化工资结构,应向技术、业务骨干及关键岗位倾斜。
(2)盘活和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产能压减计划,通过技术改造、評估本年实际工作量等方式,合理安排企业生产计划,清退租用设备和场地。
(3)降低生产性费用支出。企业应通过技改、扩大自修、错峰用电、申请用电补贴、减少跑冒滴漏、杜绝不必要加班等各种措施,从生产源头控制维修、水电能耗支出,杜绝无效生产。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积极性,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工艺、合理生产调度,减少租赁支出。
(4)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应利用产融结合等平台,探索出售、出租及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历史遗留项目处置。企业应从严从紧做好资金统筹工作,努力实现经营活动资金收支平衡。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造船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造船业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并且很多西方国家的造船技术更加先进,要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优势,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必须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本文对当前我国的船舶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法为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爱贞,李舜,刘承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学习还是合作[J].东南学术,2018(01):129-140.
[2]李维博,徐学光.我国船舶建造工艺技术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船舶维修理论与应用论文集第八集(2005—2006年度)[C].:,2006:5.
[3]谢新.船舶制造工艺装备的发展与创新[J].造船技术,2007,3:1-4.
[4]王丹,张耀光.大连造船工业的特点与今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152-156.
[5]高海燕.船舶制造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分析与管理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7(3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