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办法的出台,本文探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缺陷,提出弥补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加强管理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庞大,有效地管好这批国有资产对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和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监管制度。财政部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由于资产形成和配置的预算约束不严格,造成了使用单位资产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产匹配的随意性。在资产使用上,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导致各单位尽量多占用资产和变相将资产用于营利性;在资产处置上,由于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处置途径,导致使用单位自行随意处置和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必要的流动,导致“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缺陷
针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管理,改变现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是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二是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由于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容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购置;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财产购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甚至腐败问题。同时许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合理,其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其次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考评标准与考评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对财产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估,不利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各单位普遍存在账外资产的现象;单位之间资产调剂困难,影响资产使用效率。再就是资产处置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由于缺乏国有资产规范的处置途径,如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松弛,漏洞较多,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与强有力的政策规范,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财产管理实践,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只出台了一些局限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而且部分法规、制度之间有的还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两个办法的落实
财政部颁发的两个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要真正将两个办法落到实处,各级管理部门应恪守职责,履行义务。根据《两个办法》要求补充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并且贯彻执行,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资产,对闲置的资产及时调配,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环节做出规定加强管理;建立资产清查制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核查,年末进行全部系统的财产清查,是否存在问题,查明原因,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账实相符。要求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及人员,带头执行管理制度,以身作则,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按制度的规定程序办事,形成良好的风气,保护好国家财产完全完整。
2.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详细的资产目录。现在执行的资产目录是多年前的,考虑到电子产品、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依然采用旧标准来确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等,已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可新的标准又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容易发生一些不应发生的问题。所以应建立类别齐全的、内容详细的资产目录,以便参照执行。二是核算制度的完善。要建立健全相关账簿,各事业单位既要有总账,也要有明细账,既要记录数量、单价、金额,也要记录用途、经办人、责任人;要做好月对年清工作,各事业单位每月编制资产账面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账账相符;每年年终开展资产清查,及时处置盘盈、盘亏资产,清理不良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漏记和错记,可以强化资产的账账、账实核对工作,并有效的开展年终清查。
3.健全资产的内部控制平台
健全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相一致。建立资产责任制度,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负责,以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健全资产日常核算制度,规范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帐在内的各种账簿资料,加强明细核算,对资产增减事项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严格做到账卡相符、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健全资产清查制度,采用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健全资产核销制度,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审核程序,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人和转让收人要及时上缴,不得坐支;同时,应将其全额计人“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账户,不得挪作他用。
4.建立资产管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处置、利用效率、闲置、报废等,作为对单位、单位负责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与业绩挂钩,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以及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以制度或法规形式,明确资产的主管部门以行业、系统为单元明确资产的主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检查、指导下级单位的管理工作,对所属单位配置、占用、使用、处置、报废等情况有权做出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在规定范围以内的有权决定使用、处置、报废,超出规定范围的要报请上级有决定权的部门批准,方可处置报废;在制度法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配置资产,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权限及责任,对违反制度规定,不按程序办事或决策失误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政策,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好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文涛.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会研究.2010(3):19-20.
[2]陈幼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探讨.审计月刊.2010(9):49.
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办法的出台,本文探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缺陷,提出弥补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加强管理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庞大,有效地管好这批国有资产对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和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监管制度。财政部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由于资产形成和配置的预算约束不严格,造成了使用单位资产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产匹配的随意性。在资产使用上,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导致各单位尽量多占用资产和变相将资产用于营利性;在资产处置上,由于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处置途径,导致使用单位自行随意处置和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必要的流动,导致“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缺陷
针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管理,改变现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是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二是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由于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容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购置;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财产购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甚至腐败问题。同时许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合理,其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其次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考评标准与考评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对财产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估,不利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各单位普遍存在账外资产的现象;单位之间资产调剂困难,影响资产使用效率。再就是资产处置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由于缺乏国有资产规范的处置途径,如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松弛,漏洞较多,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与强有力的政策规范,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财产管理实践,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只出台了一些局限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而且部分法规、制度之间有的还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两个办法的落实
财政部颁发的两个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要真正将两个办法落到实处,各级管理部门应恪守职责,履行义务。根据《两个办法》要求补充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并且贯彻执行,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资产,对闲置的资产及时调配,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环节做出规定加强管理;建立资产清查制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核查,年末进行全部系统的财产清查,是否存在问题,查明原因,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账实相符。要求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及人员,带头执行管理制度,以身作则,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按制度的规定程序办事,形成良好的风气,保护好国家财产完全完整。
2.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详细的资产目录。现在执行的资产目录是多年前的,考虑到电子产品、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依然采用旧标准来确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等,已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可新的标准又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容易发生一些不应发生的问题。所以应建立类别齐全的、内容详细的资产目录,以便参照执行。二是核算制度的完善。要建立健全相关账簿,各事业单位既要有总账,也要有明细账,既要记录数量、单价、金额,也要记录用途、经办人、责任人;要做好月对年清工作,各事业单位每月编制资产账面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账账相符;每年年终开展资产清查,及时处置盘盈、盘亏资产,清理不良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漏记和错记,可以强化资产的账账、账实核对工作,并有效的开展年终清查。
3.健全资产的内部控制平台
健全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相一致。建立资产责任制度,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负责,以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健全资产日常核算制度,规范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帐在内的各种账簿资料,加强明细核算,对资产增减事项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严格做到账卡相符、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健全资产清查制度,采用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健全资产核销制度,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审核程序,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人和转让收人要及时上缴,不得坐支;同时,应将其全额计人“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账户,不得挪作他用。
4.建立资产管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处置、利用效率、闲置、报废等,作为对单位、单位负责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与业绩挂钩,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以及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以制度或法规形式,明确资产的主管部门以行业、系统为单元明确资产的主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检查、指导下级单位的管理工作,对所属单位配置、占用、使用、处置、报废等情况有权做出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在规定范围以内的有权决定使用、处置、报废,超出规定范围的要报请上级有决定权的部门批准,方可处置报废;在制度法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配置资产,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权限及责任,对违反制度规定,不按程序办事或决策失误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政策,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好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文涛.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会研究.2010(3):19-20.
[2]陈幼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探讨.审计月刊.20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