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贯彻课改精神和落实课改目标的重要着眼点就在于教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自主
  
  历史在嬗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思想在流动,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变革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当代教育赋予的使命,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新一轮课改之风早已吹遍神州大地,教学改革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推进。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对我国教育发展再一次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课改如何贯彻党中央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完成当代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着眼点就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在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外在因素;而决定学生变化发展的是内在因素。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句名言说明了让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新课程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想,用嘴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参与”的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互动性、交往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政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下面,谈谈课堂教学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除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自身学习习惯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苏格拉底说:“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不能将学生当成野兽对待,不宜使他们受野兽似的训练,而要‘帮助’、‘促进’人的灵魂积极的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就是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有个性的,而不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普鲁塔克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只有用爱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关注学生,就是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道的、人性的光明与和煦。学生只有感觉到被关注,才可能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才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觉得富有挑战性并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觉、积极、主动、独立、反思、自律、责任感、使命感等;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标,知道“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我要学”这种内在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就会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是一种痛苦、不再是一种烦恼,而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追求、是一件愉悦的事、是一种享受。
  二、 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时有些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需要借助他人或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的,从而与他人进行共同探讨、质疑、沟通、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包括观察、倾听、发现、尊重、欣赏、共享、助人、交流、交往等方面。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形式、时间、过程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合作学习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第一,一个主题、分组研究;第二,化整为零、交流成果;第三,扮演角色、各抒己见;第四,设置正反、展开辩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到的过程。通过师生交往交流,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通过信息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一旦缺失了真诚的交流,缺少了相互的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甚至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图财害命”的过程。新课改的讲坛不应再是“神坛”,而应该是师生相互交融的平台。
  三、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教师不是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问题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去深入探究。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巧妙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能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自己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探究性学习,从探究的主体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探究的时空上分为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从探究的内容上分为学科知识探究与社会知识探究。
  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探究精神包括:思考、质疑、批判、怀疑、超越、发现、研究、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设置探究情景,激发探究火花;第二,創设探究氛围,提出探究问题;第三,指导点拨迷津,促进探究开展;第四,把握探究深浅,保证探究方向;第五,激励褒扬学生,点评探究成果;第六,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践行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所有有效的学习,必定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都要进行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因此,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必要补充,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高级形态。
  
  参考文献:
  [1]吴刚平.高中新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
  [2]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邳州市新城中学)
其他文献
苏州市人民路北延工程跨沪宁高速公路高架桥工程钢箱梁为全焊钢结构,内部构造复杂、焊缝密集;保证钢箱梁制作精度,焊接质量,拼装精度,是钢箱梁制作的重点、难点。通过高架桥
笔者通过介绍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高校中医药英语的教研现状,分析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和高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开设《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同时针对职业市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已经有七个年头了,期间出现了许多喜人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感觉比课改前更严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标。  一、 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  (1)客观原因。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有一部分优秀生通过考试,进入了城区学校,再加上数量不少外来
一、不轻言退缩二、不停学习,不断修正三、坐言起行,立即动手,从小事做起为什么看到机会却没有抓住,是因为我们在犹豫:用什么方法更好啊,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机会啊,或者这是不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