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也不断发生,而且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因此,掌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4-343-1
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特点
1.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存在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形成不但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岩体类型、气候条件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2地质灾害影响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导致滑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二,地层岩性的影响;第三,地质构造的影响;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第五,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采空塌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的采空行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
地质灾害的广泛性、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防治管理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都应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且要依据导致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来确定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
2.1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预报机制的科学技术研究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虽然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而且难以精确预报的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预防研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地质灾害巡查,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分级响应程序,还要做好相关的应急保障,比如救灾队伍、物资、装备保障,通信的流畅传递保障等应急措施。
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为可能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及时撤离,重大工程的有效保护等提供宝贵的缓冲时间。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国家政府部门应号召相关科研部门和人才积极投入该项研究中,共同努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2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
按地区分级,各部门认真合作,积极实地调查,统计完善地区灾害数据库建设,提供相关的地质数据、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实现信息共享,地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部门之间的自然灾害网络平台数据保持流畅,共同研究各类防灾的信息,及时交流更新,随时掌握可能受灾区的动态信息,将有效信息发布在系统网站上,这样人民群众也可以掌握相关地质灾害的信息,做好相应的防灾准备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应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为社会群体服务,这是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
2.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减少人为破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要根据本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地进行防治工程规划建设活动,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合理开垦,宜牧则牧,防止水土流失。要合理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石油、地下水,量入为出,维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约束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比如人工滥伐森林树木、工程建设随意的开挖等现象,积极宣传环保意识,保证重大工程的安全实施,避免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加强关于地质灾害应急等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虽然我国社会防灾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减灾能力有所增强,但少数人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灾难预防措施少等现象依然使我们深感焦虑,人类生命安全得不到可靠保障。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宣传工作开展的很少,尤其在偏远的贫穷落后的山区,防灾保护意识很浅淡。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随时会带来不可预料的生命威胁,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应加大健康积极的宣传与教育。此外,适当组织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人们自我保护、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灾害时,不再畏惧,反而有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地质灾害应急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保护他人生命安全,所以有必要开展宣传与教育这方面的工作。
2.5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勘察力度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在本区域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分布情况,为了保护城镇、企业、主要干道、桥梁等设施的安全,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与检测,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评价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趋势,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危害区。制定科学的防灾规划,针对不同的工程建设不同的防护、加固工程。根据勘察和评价的结果,选择适宜的建设基地,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2.6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
相关各级政府应加强所在管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尤其对人为过失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进行领导追责,要依法治国,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领导尽职尽责,做好当地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保护所在区域的人民生命,阻止不合理的工程开发或者有安全隐患的工程实施。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有力保证。
3结语
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必须做到严格控制、加强预防。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而且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灾意识,以在地质灾害产生之后能尽快实施民众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规范,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坡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09,02:56-61.
[2]张少明.我国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浅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33-36.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4-343-1
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特点
1.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存在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形成不但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岩体类型、气候条件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2地质灾害影响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导致滑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二,地层岩性的影响;第三,地质构造的影响;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第五,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采空塌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的采空行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
地质灾害的广泛性、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防治管理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都应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且要依据导致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来确定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
2.1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预报机制的科学技术研究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虽然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而且难以精确预报的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预防研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地质灾害巡查,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分级响应程序,还要做好相关的应急保障,比如救灾队伍、物资、装备保障,通信的流畅传递保障等应急措施。
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为可能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及时撤离,重大工程的有效保护等提供宝贵的缓冲时间。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国家政府部门应号召相关科研部门和人才积极投入该项研究中,共同努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2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
按地区分级,各部门认真合作,积极实地调查,统计完善地区灾害数据库建设,提供相关的地质数据、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实现信息共享,地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部门之间的自然灾害网络平台数据保持流畅,共同研究各类防灾的信息,及时交流更新,随时掌握可能受灾区的动态信息,将有效信息发布在系统网站上,这样人民群众也可以掌握相关地质灾害的信息,做好相应的防灾准备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应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为社会群体服务,这是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
2.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减少人为破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要根据本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地进行防治工程规划建设活动,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合理开垦,宜牧则牧,防止水土流失。要合理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石油、地下水,量入为出,维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约束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比如人工滥伐森林树木、工程建设随意的开挖等现象,积极宣传环保意识,保证重大工程的安全实施,避免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加强关于地质灾害应急等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虽然我国社会防灾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减灾能力有所增强,但少数人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灾难预防措施少等现象依然使我们深感焦虑,人类生命安全得不到可靠保障。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宣传工作开展的很少,尤其在偏远的贫穷落后的山区,防灾保护意识很浅淡。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随时会带来不可预料的生命威胁,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应加大健康积极的宣传与教育。此外,适当组织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人们自我保护、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灾害时,不再畏惧,反而有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地质灾害应急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保护他人生命安全,所以有必要开展宣传与教育这方面的工作。
2.5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勘察力度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在本区域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分布情况,为了保护城镇、企业、主要干道、桥梁等设施的安全,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与检测,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评价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趋势,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危害区。制定科学的防灾规划,针对不同的工程建设不同的防护、加固工程。根据勘察和评价的结果,选择适宜的建设基地,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2.6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
相关各级政府应加强所在管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尤其对人为过失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进行领导追责,要依法治国,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领导尽职尽责,做好当地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保护所在区域的人民生命,阻止不合理的工程开发或者有安全隐患的工程实施。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有力保证。
3结语
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必须做到严格控制、加强预防。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而且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灾意识,以在地质灾害产生之后能尽快实施民众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规范,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坡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09,02:56-61.
[2]张少明.我国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浅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