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不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意义不在于培养学生有什么发明,有什么创造,而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未来参与创新打好思想观念和思维的基础,这对于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创新欲望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出现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其处于渴望求知、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以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讲“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先板书“比例”二字,请同学们猜它与什么有关,以此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争相回答“比例”和“比”有关。接着我请学生们回忆学过哪些“比”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空间。然后我又用“糖水”的例子提问糖水是怎么组成的,学生抢着回答是由糖和水组成的。接着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比”的例子,和面团时面与水的比,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的成份组成等,他们兴趣盎然。这样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时学生急于想探究什么是“比例”,我适时地导入新课。这样教学,使学生增强好奇心,积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二、提供创新机会 鼓励创新见解
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首先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拿起学具圆形硬纸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细绳绕圆一周,然后放开细绳,量出长度就行了?有的同学说:先在圆边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把圆在纸上滚动,再到记号结束,量出圆在纸上滚动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此时,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地引导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把你的圆形硬纸片的周长量出来。接着我又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用软布剪成的圆片,问同学们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求呢?是啊,这么软的一个圆,用前面的方法量周长都不行,怎么办?教室里一下子沉默下来。片刻之后有人说,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那么如出现下列几种情况,周长该如何求呢? (1)一张纸片上画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的轨道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学生们还是用绕绳、滚动、折叠等方式来尝试,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心理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要是能找到一种能求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水到渠成,我让几组同学分别把刚才的学具圆,软布圆的直径量一量,再和刚才的所量的周长进行比较,把各自的周长和直径相除,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由此我们知道,求任何一个圆的周长,只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了。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操作、探索、发现,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培养创新意识 体验创新乐趣
创新意识是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大胆幻想,善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研究教材特点,将教材变为学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倒数”一课教学中,求所给数的倒数,其中有一个数是0.125,按照惯例先把化成分数1/8,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求得它的倒数。由于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十分注意观察、思考,有些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 0.125×8=1),很快地找出它的倒数是8。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发现,像0.2、0.4、0.6、0.8这几个数的倒数,可以分别用这几个数乘以5所得的积作分母,乘数5作分子。我对以上创造性思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提高创新能力 体会创新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另辟蹊径解答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的时候,有这样两道题型:(1) 5x=4y,x∶y = ( )∶(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马上就填出来,x∶y=4∶5。(2)x=4/5y,x∶y= ( )∶( ),这道题相对于第(1)道题就有些难度了,我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以小组讨论、思考。学生不断转换思考的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① x=4/5y,用分数乘除的解题思路:y是单位“1",x占y的4/5,即x所占的分率是4/5,那么x∶y=4/5∶1,x∶y=4∶5; ② x=4/5y,用按比例分配题型来思考,把y平均分成5份,x占其中的4份,x∶y=4∶5;③ x=4/5y,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1×x=4/5×y, x∶y=4/5∶1,x∶y=4∶5;④ x=4/5y,用数量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由于等式两边都含有未知数,他们就设想把4/5看作一个未知因数从等式中拿出来,放到等号的右边,x就是两个因数的积.y就是另一个因数,则x÷y=4÷5,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得出x∶y=4∶5;这样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的见解,使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个性品质的人才。
一、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创新欲望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出现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其处于渴望求知、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以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讲“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先板书“比例”二字,请同学们猜它与什么有关,以此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争相回答“比例”和“比”有关。接着我请学生们回忆学过哪些“比”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空间。然后我又用“糖水”的例子提问糖水是怎么组成的,学生抢着回答是由糖和水组成的。接着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比”的例子,和面团时面与水的比,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的成份组成等,他们兴趣盎然。这样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时学生急于想探究什么是“比例”,我适时地导入新课。这样教学,使学生增强好奇心,积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二、提供创新机会 鼓励创新见解
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首先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拿起学具圆形硬纸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细绳绕圆一周,然后放开细绳,量出长度就行了?有的同学说:先在圆边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把圆在纸上滚动,再到记号结束,量出圆在纸上滚动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此时,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地引导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把你的圆形硬纸片的周长量出来。接着我又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用软布剪成的圆片,问同学们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求呢?是啊,这么软的一个圆,用前面的方法量周长都不行,怎么办?教室里一下子沉默下来。片刻之后有人说,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那么如出现下列几种情况,周长该如何求呢? (1)一张纸片上画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的轨道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学生们还是用绕绳、滚动、折叠等方式来尝试,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心理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要是能找到一种能求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水到渠成,我让几组同学分别把刚才的学具圆,软布圆的直径量一量,再和刚才的所量的周长进行比较,把各自的周长和直径相除,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由此我们知道,求任何一个圆的周长,只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了。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操作、探索、发现,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培养创新意识 体验创新乐趣
创新意识是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大胆幻想,善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研究教材特点,将教材变为学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倒数”一课教学中,求所给数的倒数,其中有一个数是0.125,按照惯例先把化成分数1/8,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求得它的倒数。由于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十分注意观察、思考,有些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 0.125×8=1),很快地找出它的倒数是8。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发现,像0.2、0.4、0.6、0.8这几个数的倒数,可以分别用这几个数乘以5所得的积作分母,乘数5作分子。我对以上创造性思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提高创新能力 体会创新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另辟蹊径解答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的时候,有这样两道题型:(1) 5x=4y,x∶y = ( )∶(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马上就填出来,x∶y=4∶5。(2)x=4/5y,x∶y= ( )∶( ),这道题相对于第(1)道题就有些难度了,我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以小组讨论、思考。学生不断转换思考的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① x=4/5y,用分数乘除的解题思路:y是单位“1",x占y的4/5,即x所占的分率是4/5,那么x∶y=4/5∶1,x∶y=4∶5; ② x=4/5y,用按比例分配题型来思考,把y平均分成5份,x占其中的4份,x∶y=4∶5;③ x=4/5y,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1×x=4/5×y, x∶y=4/5∶1,x∶y=4∶5;④ x=4/5y,用数量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由于等式两边都含有未知数,他们就设想把4/5看作一个未知因数从等式中拿出来,放到等号的右边,x就是两个因数的积.y就是另一个因数,则x÷y=4÷5,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得出x∶y=4∶5;这样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的见解,使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个性品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