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相亲局”,能否赢得完美爱情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您的女儿告诉您,她今天认识了一个清华大学的男生,准备出国交流,还认识了一个送牛奶的小哥,在这两个男生之间,您会选择谁当女婿?”在最近一期播客节目中,“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相亲平台——“陌上花开”的创办人月亮,面对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的质疑,抛出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
  这段时间,由月亮姑娘创办的“985相亲局”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学历岂能讲究“门当户对”


  陆续相亲两年后,毕业于“985工程”大学、今年28岁的陈樊仍然单身。他连着拒绝了两个条件不错,但非“985工程”高校毕业的姑娘,连父母都忍不住要他把学历要求放低一些。“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重点大学毕业还是普通本科毕业,有多大区别?”
  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陈樊不以为意,他一心要找学历相当的女友。“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C9’(指国内9所著名的‘985工程’高校)毕业的,交流无障碍,我觉得还是有高学历的聪明女生更适合我。”陳樊说,“在‘985工程’大学的圈子里,大家觉得看重学历很正常,并不是说学历背景好就意味着成功,但这至少是一种证明,证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上进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以学历为逻辑而建立起的相亲平台早已存在。2013年,立足于北大校友圈的相亲婚恋平台“相遇未名”成立;2015年,打着“985圈子都在用的相亲平台”旗号,“陌上花开”诞生于清华园。
  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精英人群,年龄大多在26岁到32岁之间,年收入从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定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地区,主要来自金融、高校、医院、互联网等行业。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价值的当下,“名校光环”愈加熠熠生辉。发生在名校学生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传统婚嫁观念中的“门当户对”。
  “名校相亲局其实和以往许多高端相亲局一样,都是对应征者做评估,以往是以收入、房产、汽车为参照,现在添上了高学历。我感觉,要求其实是变相提高了。”30岁就进入婚姻咨询行业工作,做了10多年“红娘”的王旭见过一拨又一拨的相亲路上的男女青年。“现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毕业的学校,其中以女性尤甚。”王旭调侃说,“我们说‘赢在起跑线上’,通常指的是小学教育,这几年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里的竞争,谁能想到这些高才生更夸张,把起跑线提前到了相亲上。”
  在王旭看来,精英们那么渴望寻找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实际上也是他们面对生活感到焦虑的一种体现——害怕找的对象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孩子不如别人,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奋斗的结果,却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而“降级”。“因此,在攀比心态的催迫下,学历崇拜自然也水涨船高。”

“985”会给爱情加分吗


  对“985身份”圈层信赖的同时,似乎也就默认了这一集体的可靠“人品”。然而履历上的“品质保证”,并不一定是幸福的通行证。
  刚通过相亲谈恋爱没多久,周瑶瑶就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已岌岌可危。她和相亲对象结识于一个专门服务于“985工程”高校硕博人才的相亲群,巧的是,两个人出身于同一所“985工程”高校。然而,男孩是从该校“含金量”颇高的学院毕业的,而她就读于人文社科专业。周瑶瑶总感觉男方对未来期待很高,非要找个“配得上”自己的姑娘才能结婚。最开始,两个人在微信上聊天,男孩有几次表现出了对非“985工程”学校学生的鄙夷,让她有点“过敏”。后来见面,对方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她的专业“不热门”“难转型”“很难吃得开”,她最好赶紧换一份安稳的体制内的工作。
  金光闪闪的学历背后,存在着一条“理所当然”的鄙视链。一位“985工程”大学毕业生说:“在相亲市场上,‘985’的学生看不上‘211’的,‘211’的不找普通一本的,从普通一本毕业的看不上二本学校的,只是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才考入‘985’院校的也会被鄙视,只有本科第一学历是‘985’高校才是硬通货。”在这样的鄙视链中,链条顶端的人或许鄙视着底端的人,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在人性的驱使之下,鄙视者往往又成为上一层的“被鄙视者”。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情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个体在择偶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过分强调“985身份”,却让爱情和婚姻越来越现实,最终异化成一场讨价还价的买卖。
  在婚恋公司工作了10多年的咨询师周小鹏看来,“985”只是又一个人为划分出来的、低成本筛选结婚对象的标准,但它仍然是每个人在考虑恋爱和婚姻时心里都有的一杆秤。这杆秤会让婚姻不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浪漫的儿女情长和相互扶持,而变成身份的匹配。



  在某“985工程”高校当辅导员的何安,时常会听到以前的学生倾诉不顺利的相亲或恋爱经历。这些年轻人的画像很相似:在校期间一心学习,没谈恋爱,工作几年后找对象,笨拙又磕磕绊绊,“不会主动追人”。“我听完后会由衷地觉得,孩子们下意识地把以前学习时的经验用在了谈恋爱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何安说,上学的时候,很多“985工程”大学的学生处理难题的方法很简单:上晚自习,泡图书馆,竞赛争取拿第一,成绩要名列前茅,通过加倍努力打败竞争对手。但在恋爱时,这种学霸风格似乎派不上用场。有的时候,何安会点拨自己的学生,除了基础的信息交换、日常问候,恋爱交流的关键是能不能认真了解对方,让对方觉得安全、不孤单,这样才能进一步跟对方的工作、人际关系等相互融合,成为对方生活的一部分。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情商、好性格。”做了多年的情感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张媛对此感同身受。她见过一个从顶尖大学毕业的人,到了30岁,还没体验过心动的感觉,“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好像不会爱了”。

爱的路上要撕掉標签


  在经历了无数次相亲之后,1991年出生的“985工程”大学的女博士张弛终于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男友的硬件条件一般:他从一所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目前在某文化公司工作。“尽管学历很普通,但他对我很好,而且我们俩都很喜欢看电影,在一起相处时很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张弛说。
  回想当初频频相亲的经历,张弛有些哭笑不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约了一个从一所‘985工程’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男生见面。我问他,你喝星巴克吗?我给你买一杯。他说,可以啊,比这个档次更低的我都喝过。”在一起时,张弛聊起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文学,也总吃闭门羹,他说自己只看专业的书籍,对其他的都没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张弛意识到,一个人的学历标签,可以影响第一印象,但不会成为两个人感情的决定性因素。“两个人在一起,舒服最重要,原来爱情这件事情,从来只有合不合适、喜不喜欢,而不存在配与不配。”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是中国少数做女性研究和情爱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文章开头的那场争论中,沈奕斐的观点是:“985工程”高校的教育背景与爱情无关,相亲市场以此作为标签,是对其他学校和人群的一种歧视。“‘985工程’高校学生的身份对感情是如此重要吗?它意味着一定有共同语言吗?如果说共同语言,其实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远大于‘985工程’高校和其他学校的差异。”沈奕斐表示,男女恋爱时,个人的择偶标准无可厚非,但作为相亲平台,不应该迎合甚至宣扬这种价值观。
  “我们并非要排斥‘985相亲局’,而是要分清楚,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先有悸动,还是先设立学历门槛?”在沈奕斐看来,爱情里最忌讳以刻板印象去寻找伴侣,“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开放和包容,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感性的,没有理由地爱上你,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爱情超越其他功利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认为,“985相亲局”折射出一些优秀年轻人面对婚恋问题时的焦虑心态,“‘985相亲局’让人们看到一部分高学历的青年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直享受着高考分数的红利,因为自身的优越条件而被爱,换取互利互惠的婚姻会更有安全感”。费俊峰认为,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当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一直被压抑,“我们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小时候好好学习,禁止谈恋爱;长大后他们渴望爱,但又不会爱。就算恋爱,都不是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而是让一切变得功利化”。他建议爱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锻炼爱的能力,他还建议高校应当增设恋爱选修课,让年轻人懂得爱,学会爱。
  那么,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年轻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
  “如果你想要一份好的爱情,收获爱情的前提是:你要对他人有好奇心。然后可以给自己设1—3个底线,你是‘颜控’,就在学历上放低要求;你是‘学霸控’,就在家庭条件方面放松限制。”沈奕斐特别建议,“年轻人应当学会和不同的人建立朋友关系,认识一个人,先和他做朋友,不一定要条件完全匹配,这样成功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其次,抛弃学历标签,“我的爱好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我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话题是我可以跟别人有共鸣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个年轻人想要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时,要问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才是让我们感情生活持续走下去的重要基础”。
  爱情之河,汹涌且充满变数,仅仅凭借“985高校学历”等外在标签去挑选爱人,无法定义未来的幸福。在婚恋生活中,契合的“三观”和生活中的趣味相投,才是能够相守终生的关键因素。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
  (春 潮摘自《新华日报》2021年1月15日,勾 犇图)
其他文献
前些年说起B站(哔哩哔哩网站的简称),多数人都很陌生:而现在,B站却成为“年轻人社区”的代名词。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并且不断打破外界对其定义与认知,制造出了无数“爆款现象”。B站的“破圈”并非偶然,而是有位幕后导演在操盘,她就是李旎——哔哩哔哩副董事长兼COO(首席运营官)。扭转人们对年轻人的偏见  一毕业就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不多,李旎是其中一员。她读的是法律专业,大学四年,同学们都在为进入公检法
期刊
婚前.我们常常在荷西家前面的泥巴地广场打棒球.也常常去逛马德里的旧货市场.再不然冬夜里搬张街上的长椅子放在地下车的通风口上吹热风.下雪天打打雪仗.就这样把春花秋月都一个一个地送掉了。  一般情侣们的海誓山盟、轻怜蜜爱.我们一样都没经过就结了婚.回想起来竟然也不怎么遗憾。  前几天我对荷西说:“华副主编蔡先生要你临时客串一下.写一篇《我的另一半》,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当时他头也不抬地说:“什么另一
期刊
朋友去体检,查出心脏有些问题,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才三十来岁就得了心脏病,将来老了可怎么办呢?”她五岁的小女儿飞跑过来,两只小手环住妈妈的腰:“妈妈别怕,等你老了,我就长大了,我给你做最香的饭,买最漂亮的衣服,请世界上最高明的医生,把你的病治好。”  我的心微微一动,似有柳梢拂过水面。朋友却哂笑道:“去去去这会儿巧嘴八哥样说得好听,等到我真的又老又病,你怕是躲还躲不及呢,谁信你小孩子家的鬼话!”
期刊
19世纪50年代末,一个年轻人在纽约曼哈顿的大街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设了一家商店。  年轻人知道,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除了懂得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之外,还要掌握顾客的喜好与反馈。于是,年轻人搞了个“有奖评价”,邀请顾客把自己购买商品的真实感受或者体验写在便利贴上。当然,店里会送一些小礼物作为回报。因为是匿名评价,而且还有礼物可以拿,很多顾客都愿意写上一两句评价,店员负责把它们贴到专门开辟的“評价
期刊
李松蔚:生于1985年,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平素咨询,讲课,写文章,致力于搭建心理学知识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著有《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等书作。  最近我跟一个家长朋友交流。她说眼下尤其焦头烂额,儿子刚上初中,被诊断患了青少年抑郁,也不去上学了。她每天除了带孩子看病,就是上课。  “上课?”我有些疑惑。  原来,为了更好地跟孩子沟通,她报了几个心理学网课。她已经不知
期刊
猴患是困扰印度首都新德里多年的难题,到处乱窜的野生猕猴给当地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前些年为了解决猴患,警察曾聘请职业驯猴人带着驯养过的长尾叶猴当“猴子警察”去驱逐、吓唬作乱的野生猕猴。这种以猴制猴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較明显的。  但是随着印度立法加强了对“猴权”的保护,拿猴子做交易和驱使猴子干活成为非法行为。受此影响,印度资深驯猴人弗洛斯丢掉了工作。他家世代都是驯猴人,现在眼看着世代相传的手艺突
期刊
2岁开始拿手机学摄影,3岁到达北极,5岁到达南极,到了8岁时,他已经爬过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在高原上骑过白马、旅行超过30个国家……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发生在一个小男孩身上真实的经历。他ⅡU辛巴,一个普通中国男孩,却是全国旅行足迹最远的孩子。  最近,辛巴又挑战了青藏高原,而他的爸爸,把这段神奇的旅行经历,拍成了一部纪录片——《辛巴奇遇记》。  3岁那年,辛巴随口说了一句“想看北极熊”。没想到
期刊
自幼熟悉各类数字产品,靠5G测评视频出圈  今年22岁的何世杰,出生在太原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成长经历,像是一张Z世代青年的标准画像:出生于网络时代,天然熟悉各类数字产品。  在山西省实验中学读高中时,何世杰学习成绩一般,平日里非常腼腆。唯一能让人有些印象的,就是他爱玩电子产品。当时,何世杰已经开始偷偷看各种剪辑教陧、器材评测,了解得越多,他越觉得有意思。他说:“故事、摄影、剪辑、特效、音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