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课堂教学离不开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积极探究,课堂评价需鼓励,也要客观,实现目标终点不是问题的解决.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们辩论争鸣,相互合作探索,不时还有学生语惊四座的真知灼见. 但从学生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冷静思考,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看到了一些值得沉思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课堂;现象;剖析
一、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课堂表现:在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去秋游》的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游玩方案. 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笔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另外,合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作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 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相互交流——单靠表达是不够的
1. 课堂表现
在上课时,我们常听到老师说:“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老师,让我说.....”等,这时教室里一阵骚乱,有的已离开了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 当老师说:“××,你说. ”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高见”.
2. 笔者分析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 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撷取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三、积极探究——不要冷落了课本
1. 课堂表现
在许多教师的数学课教学中,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用过课本. 我甚至发现好多学生根本就没带课本,我就问:“忘带书了?”学生狡黠地一笑:“老师说了这节课不用书. ”
2. 笔者分析
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 可是不少数学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了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更谈不上教给学生读书的习惯. 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学数学太难了!为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直面数学文本”的学习能力.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以“探究”呢?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 否则,如像“三角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让学生去猜测、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 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课本“亲密接触”.
四、教师的评价——需鼓励、也要客观
1. 课堂表现
在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一生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鼓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且既整齐又富有节奏,有的老师这样的举动在一节课应用高达12次.
2. 笔者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也就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 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可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 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更是永无止境.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只要能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用思考指导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中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们辩论争鸣,相互合作探索,不时还有学生语惊四座的真知灼见. 但从学生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冷静思考,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看到了一些值得沉思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课堂;现象;剖析
一、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课堂表现:在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去秋游》的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游玩方案. 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笔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另外,合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作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 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相互交流——单靠表达是不够的
1. 课堂表现
在上课时,我们常听到老师说:“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老师,让我说.....”等,这时教室里一阵骚乱,有的已离开了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 当老师说:“××,你说. ”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高见”.
2. 笔者分析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 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撷取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三、积极探究——不要冷落了课本
1. 课堂表现
在许多教师的数学课教学中,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用过课本. 我甚至发现好多学生根本就没带课本,我就问:“忘带书了?”学生狡黠地一笑:“老师说了这节课不用书. ”
2. 笔者分析
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 可是不少数学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了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更谈不上教给学生读书的习惯. 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学数学太难了!为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直面数学文本”的学习能力.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以“探究”呢?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 否则,如像“三角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让学生去猜测、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 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课本“亲密接触”.
四、教师的评价——需鼓励、也要客观
1. 课堂表现
在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一生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鼓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且既整齐又富有节奏,有的老师这样的举动在一节课应用高达12次.
2. 笔者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也就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 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可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 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更是永无止境.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只要能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用思考指导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中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