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哲学,他的学生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共有6册,哲学史课本称之为《工具论(Organum)》。《工具论(Organum)》建立了人类思考逻辑的基本体系,算是人类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石。
古时候,知识的传播速度很慢,只能用鹅毛笔书写在羊皮纸上来传递,因此大部分的知识都掌握在有权有势的基督教会手里。到了1 4世纪,人们开始怀疑教会霸道的神权地位,也开始厌恶教会伪善的禁欲主义。西元1453年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打开了大众吸收知识的窗户。
可惜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可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有识之士就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像燎原的野火般的烧开了,从佛罗伦斯、米兰和威尼斯开始,扩展到欧洲各地。
欧洲的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复古的口号,其实是一次人类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和创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和世界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17世纪,当人类文化发展碰到了天花板,文艺复兴主张的经典古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紧急需求,求新求变再度成为了人们的渴望。
英国人培根(Francis bacon)推广“归纳法”试图让人们摆脱古经验的束缚,带领人们去接近自然,打开眼界去看清事物的道理。1620年培根出版了《新工具论(New Organum)》,书名说明为《工具论(Organum)》的更新版本。
虽然,在书里培根开宗明义地表示:“古人(亚里士多德)的尊荣依然无损。”却指引“新路”教人们思考,还特别强调:“一旦走上新路,从此唯有一路可走,科学、艺术和一切知识都必须彻底重建在正确的基础上面。”
这个基础是什么?
培根的新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
当时许多学者开始认同培根的看法,认为哲学家应该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仔细看看周遭,如昆虫、火炮、星斗、船桨、摇晃的吊灯、下坠的苹果等。哲学家还应该多和铁匠、钟匠、工匠沟通,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人。
在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尔等学者的推动下,人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万事万物原来都是依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各个机械系统。从此,人们知道了空气其实是物质,并不是空空如也;知道心脏在推动血液循环全身;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新工具论(New Organum)》指引人们不再以古为师,透过观察可以发现各种系统运行的法则,1687年牛顿出版《数学原理》,居然说清楚了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法则,建构了天体模型来描述宇宙这个大系统。
万能的上帝不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从此科学有了系统,甚至成为公共财产。全球学术论文数据库传承了数百年,《维基百科全书》这类众筹知识库,让知识分享不限于学校,知识人人可得,随手可得。
知识一代一代的传承,一步一步发挥了加成的效果,到了移动网络时代,人类几乎掌握了上帝大部分的秘密。知识太多,我们不需要全部学会,懂得应用的先知们创造了淘宝网、携程、腾讯、小米、京东……
互联网把触角延长到了13亿人的市场,让跨界应用知识变的易如反掌,可惜的是成功的范例无法复制,迷失在知识堆里,分不清哪一项有用的大部分人,想要效仿前人却无法成功。
印刷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产业的变化,市场跨度变大,自己的赚钱的能力却无力扩展。
以前,看到速度更快、幅面更大、质量更好的设备,买回来就有业务,就能赚钱的必胜法则,好像已经不适用于行业现况。
这次访问德鲁巴的印刷厂老总们,面对更大、更快、更好,甚至每一页都可以印不同印纹的新数码印刷机,大部分人都无法下定决心去购买。
看来旧的经营知识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经营印刷生意的“新工具论”。
我们观察会场上的数码印刷机在逐渐向按需出版的模式发展,速度和质量可比胶印,幅面可达B2甚至B1,如果印刷企业应用了这样的新技术,肯定会影响对手的生意。
数码印刷是按印张收取费用,要应用这样的新设备,就得尽量把每一张大幅面的印张都印满。面对不同印量、各式各样的短版活,我们必须计算出一个印张上能实现的最经济的组合,才能控制成本发挥竞争力。
人脑无法应付复杂的计算,只能依赖电脑软件来帮忙生产。
如果软件可以生产,就需要软件来接单,当然也需要软件来管理企业资源。所以印刷产业下一波的竞争,软件的重要性超过了印刷设备。
这不就是印刷行业的“新工具论”吗?
古时候,知识的传播速度很慢,只能用鹅毛笔书写在羊皮纸上来传递,因此大部分的知识都掌握在有权有势的基督教会手里。到了1 4世纪,人们开始怀疑教会霸道的神权地位,也开始厌恶教会伪善的禁欲主义。西元1453年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打开了大众吸收知识的窗户。
可惜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可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有识之士就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像燎原的野火般的烧开了,从佛罗伦斯、米兰和威尼斯开始,扩展到欧洲各地。
欧洲的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复古的口号,其实是一次人类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和创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和世界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17世纪,当人类文化发展碰到了天花板,文艺复兴主张的经典古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紧急需求,求新求变再度成为了人们的渴望。
英国人培根(Francis bacon)推广“归纳法”试图让人们摆脱古经验的束缚,带领人们去接近自然,打开眼界去看清事物的道理。1620年培根出版了《新工具论(New Organum)》,书名说明为《工具论(Organum)》的更新版本。
虽然,在书里培根开宗明义地表示:“古人(亚里士多德)的尊荣依然无损。”却指引“新路”教人们思考,还特别强调:“一旦走上新路,从此唯有一路可走,科学、艺术和一切知识都必须彻底重建在正确的基础上面。”
这个基础是什么?
培根的新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
当时许多学者开始认同培根的看法,认为哲学家应该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仔细看看周遭,如昆虫、火炮、星斗、船桨、摇晃的吊灯、下坠的苹果等。哲学家还应该多和铁匠、钟匠、工匠沟通,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人。
在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尔等学者的推动下,人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万事万物原来都是依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各个机械系统。从此,人们知道了空气其实是物质,并不是空空如也;知道心脏在推动血液循环全身;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新工具论(New Organum)》指引人们不再以古为师,透过观察可以发现各种系统运行的法则,1687年牛顿出版《数学原理》,居然说清楚了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法则,建构了天体模型来描述宇宙这个大系统。
万能的上帝不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从此科学有了系统,甚至成为公共财产。全球学术论文数据库传承了数百年,《维基百科全书》这类众筹知识库,让知识分享不限于学校,知识人人可得,随手可得。
知识一代一代的传承,一步一步发挥了加成的效果,到了移动网络时代,人类几乎掌握了上帝大部分的秘密。知识太多,我们不需要全部学会,懂得应用的先知们创造了淘宝网、携程、腾讯、小米、京东……
互联网把触角延长到了13亿人的市场,让跨界应用知识变的易如反掌,可惜的是成功的范例无法复制,迷失在知识堆里,分不清哪一项有用的大部分人,想要效仿前人却无法成功。
印刷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产业的变化,市场跨度变大,自己的赚钱的能力却无力扩展。
以前,看到速度更快、幅面更大、质量更好的设备,买回来就有业务,就能赚钱的必胜法则,好像已经不适用于行业现况。
这次访问德鲁巴的印刷厂老总们,面对更大、更快、更好,甚至每一页都可以印不同印纹的新数码印刷机,大部分人都无法下定决心去购买。
看来旧的经营知识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经营印刷生意的“新工具论”。
我们观察会场上的数码印刷机在逐渐向按需出版的模式发展,速度和质量可比胶印,幅面可达B2甚至B1,如果印刷企业应用了这样的新技术,肯定会影响对手的生意。
数码印刷是按印张收取费用,要应用这样的新设备,就得尽量把每一张大幅面的印张都印满。面对不同印量、各式各样的短版活,我们必须计算出一个印张上能实现的最经济的组合,才能控制成本发挥竞争力。
人脑无法应付复杂的计算,只能依赖电脑软件来帮忙生产。
如果软件可以生产,就需要软件来接单,当然也需要软件来管理企业资源。所以印刷产业下一波的竞争,软件的重要性超过了印刷设备。
这不就是印刷行业的“新工具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