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小组讨论模式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小组讨论是较常见的一种模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数学问题,如何发挥小组讨论模式的最大效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效,是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讨论;质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采取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绝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出或者设置问题情境,供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然而,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和督促的工作,使之流于形式,学生借此来沟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项,或者是干其他的事情,没有发挥好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 如何才能把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潜力挖掘出来,激发其最大的效能,使之服务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大局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小组讨论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注重讨论中的引导
  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而让他们独立的参与到分小组讨论模式中,教学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或者是说笑打闹,或者交流讨论的层次浅,程度低,或者干脆是浪费时间,应付老师,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统一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把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忽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交流讨论放任不管,毕竟学生年纪尚小,没有成年教师的引导,他们难以达到好的讨论效果. 一般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会分为6到8个小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听取他们讨论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如果偏离了教学主题,我们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当然,只要学生围绕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我们尽可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充分沟通,广泛交流.
  二、合理分配讨论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的情境. 这个时间怎么控制呢?我认为要因问题而宜,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我们适当的多分配点时间,难度小的问题,学生讨论不需要太久,就少划分一点时间.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来说,三到五分钟是最好的,时间长了,他们也讨论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毕竟初中生的思维敏捷,也较为直观. 但是,也不能刚设置问题没多久就让学生讨论停下来,或者是学生正在讨论之中,突然打断学生的讨论进程,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分小组讨论的效果. 有些问题较为简单,没有什么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也没有多种解题办法,这种问题我们尽量不让学生讨论,不能为了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 所以,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我们要尽可能把那些容易混淆、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或者例题给学生讨论,比如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别定理,或者是有多种解法的证明题目,我们以一定的表现形式来给学生讨论,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这些定理的认识深度和掌握程度,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间对定理的看法交流.
  三、注重讨论结果的运用
  分小组讨论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往往直观的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分小组讨论结果的运用. 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仅仅凭个人喜好,照顾那些成绩较好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多会选择这些学生来进行交流,而忽视了其他的讨论小组.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错觉,还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做法. 因为每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讨论小组的讨论结果通通在课堂上评价一遍. 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建议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选择一到两个讨论激烈的小组,交流他们讨论的结果,给其他小组提供一个示范和参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的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分小组讨论的结果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讨论的过程管控不严,甚至是直接忽略,匆匆亮出自己的底牌,给出自己的观点,强行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是违背了分小组讨论初衷的,也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 我建议在分小组讨论结束后,收集所有的讨论结果,然后在黑板上演示给全班人观摩,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自己去发现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只需在一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一目了然的找到哪一种讨论结果是最佳、最合理的.
  分小组讨论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种较为古老的模式,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对讨论过程的引导,合理划分讨论时间,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从而提高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迎秋.新课程下的课堂小组讨论[J].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11期.
  [2]李雪青;合作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活力[J].考试(教研),2010年06期.
其他文献
<正>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句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矩。熟悉这些规矩,领会其要领,说话和写作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但是,句法规则繁多,学者每每因其头绪纷繁,不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往往由于未能得其要领。虽然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摘要】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篇中有“喿(乘力)寒,青(乘力)然,清=为天下定”句。因对其简文字形及意义的训释有异,至今学界对这一句的释文和现代文翻译仍存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对其中“
<正>本文拟就环境与语义的关系,即语义对环境的依赖和环境对语义的影响作一番探讨。 首先要说明:这里所谈的语义是英语这一特定语言的语义,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副语言环境(para-linguistic context)、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 context)和语体风格环境(stylisticcontext)。
<正> 一、几点认识 有人说:“教外语还用备课?还不就是ABC?” 有人说:“公共外语嘛,哪能比本科外语!” 说教外语就不用备课,这未免要求过低,也是对外语特点不了解之故。教外语的难度与数理比不相上下,各有千秋。姑且撇开方法论,仅以取材来说,外语就有独特的难处:
本文是长篇论文《法语文体学中描绘特征的方法》(La caractérisation en stylistiquefrancaise)中的一节,讨论运用形容词描绘事物特征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何避免滥用形容词和形容语;如何更新形容词的意义,即如何推陈出新;如何运用别种词语代替形容词以达到生动、准确地描绘特征的目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运用调查分析、文献等方法,说明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应用的突破口,并阐述了其重要方法是数学建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应用; 职中教学  一 、由一组调查数据引发的思考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调查方式:问卷式.  3.调查对象及范围:某职中二级学生100人
<正> 一本文试图对美国南方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诺(1897—1962)的《喧嚣与狂怒》作一文体风格的探索。据作者自述,此书主题确定之后曾写过四稿,但均不满意,只因不忍心把它们毁掉另起炉灶,才将这四稿凑集成书出版。他声称这不是一种有心施展的“艺术特技”,“这部书
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CASTEP计算发现,KDP晶体中Si代P点缺陷的形成能约是12.18eV,比较难在晶体中形成。模拟了此种点缺陷形成前后晶体的电子结构和能态密度,发现Si替代P后,晶体带
<正> 动词进行时的使用,在现代英语中发展很快。例如以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原先主要限于少数几个表示移动(movement)意思的动词,但今天在实际运用里已大大超越此范围。另一方面,某些表示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