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方法探究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管理者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如何确保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有效发挥,是摆在学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激励机制 个人差异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激励机制,即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职工的需求创设一定条件,激发教师为满足个人需要而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引导、促使教师尽量处于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克服长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通过有效激励,既能满足教职工个体发展需要,实现个人发展,又能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真正的双赢。学校作为一个大集体,教职工的性格、气质、能力、目标等各不相同,对成就、归属的需要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只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法和激励措施,及时对教职工的积极行为进行肯定或奖赏,不断巩固和强化积极行为,才能有效调动教职工的工作潜能,强化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从而有效达成学校教育工作目标。
  1、目标激励
  目标包括使命、目的、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间等要素,目标激励是通过设置恰当、科学的工作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教职工的需要与学校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进取。反之,就会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因此,目标明确是实现激励的首要条件。目标激励基础是教职工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激发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激励的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目标激励是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刺激方法,学校管理者可根据学校具体工作实际设置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以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2、制度激励
  制度激励是学校管理者制定各项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做出一种积极肯定或否定、制止、约束,从而有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应该既有奖励又有处罚,作用是全面的、综合的。学校出台的各种激励制度,必须以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以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为出发点,从制度管理上促使教师爱业、敬业、乐业,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努力营造出一种政治上积极进取、业务上精益求精、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执着追求、同志间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
  3、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或精神理想为刺激工具,而是通过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良好的情感纽带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尊重人,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重视和尊重,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驱动力、向心力和工作热情,最终使职工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工作中个体产生良好感觉的因素与产生厌恶感觉的因素是不同的,而激励因素则是指与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如成就感、责任感等,这些因素的改善,往往能激励教职工实现工作目标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人的情感调节着人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要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信任,管理者要敢于接受教职工的合理批评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主动关心教师疾苦,尽可能地让教师在和谐畅快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工作。
  4、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对优秀工作者给予表扬、奖励及授予荣誉称号等,以示对其贡献的认可,满足职工自尊、自信的需要,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荣誉激励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因为教师的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对于尊重的需求、关心的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强烈,事实证明,很多物质奖励缺乏的学校,其教师仍能默默奉献,孜孜不倦,其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所在群体的尊重需求。学校所开展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研组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拔尖人才等评比活动,均属荣誉激励的范畴,管理者应营造出尊重优秀、表彰优秀、学习优秀的校园良好氛围。但需要高度关注的是,激励标准应公平合理、具体可行,对教师的工作效果考察应全面、公正,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应当是按照评选标准严格选拔的优秀职工,坚决杜绝管理者仅凭个人印象、个人好恶、个人交情等来评定教师师德、业绩的現象出现,从而导致荣誉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通过树立起的先进典型,引领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力争上游,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5、物质激励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九个层次,两大方面,简单概括为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九大层次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生存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就是物质需要,而与物质需要相对应的物质利益的激励就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奖励和惩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首先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如果采用“大锅饭”,人人都分,就会伤害努力者的上进心,助长落后者的懒惰情绪;其次重奖轻罚,多用奖赏。管理者要正确采用正负激励,因为奖对一人,就会鼓舞一片,罚对一人,就会教育一片;反之,如果奖错一人,就会冷落一片,罚错一人,就会寒心一片,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尽管严厉的惩罚手段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给学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学校管理者只有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勤于实践,实事求是,灵活采取激励手段,丰富激励艺术,才能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肺纤维化症(Fibrose)或肺硬化症(Sclérose)包括许多不同的病理状态,但有其共性,即病变是不可逆的,及/或肺胶原组织增多且有病变。一、概论:从组织生理学及局部解剖学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