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花鸟画是中国画中具有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与人物画、山水画的三大题材之一,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着伟大的成就和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花鸟画的创作离不开写生,写生是花鸟画创作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借助自然通过作者的思想传达精神,反映社会生活。宋代花鸟画的繁荣便是将写生运用到了极致,本文通过分析宋代花鸟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讨论中国花鸟画创作过程中写生的方法及重要性,既要注重观察,师法自然,赋予作品独特性,又要学会取舍,赋予作品新的艺术形象,使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关键词:花鸟画;写生;主客体关系
中国绘画的传统要求画家深入到生活,参与到自然中去,在自然中加强对对象的理解,或者说是一种感悟。以中国花鸟画为例,花鸟画强调要注重写生,写生是写其生动,而非勾描标本。所以要参与到自然中的观察去,比如对景写生,要观察时态,风晴雨雪下竹子的形态是不同的,表达的已经也是不同的,要通过“景”去理解背后的境界。中国素来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其实就是赋予了“植物”的人格化,这种人格化就是“由我参与其中”所导致的。所以写生的同时,也是我参与到观察、参与到这个对象中,犹如庄周梦蝶一般,要做到物我两化。这是一个主观层面的。
并且,写生还是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是一个客观层面的。相传有一次宋徽宗底下的画师新作了孔雀图,自觉满意。但是宋徽宗却提醒道,笼子里出来的孔雀应该是先迈左腿的,而画里却是迈的右腿。这是对孔雀的作息、动态习惯上的理解,这么细微的细节都是从观察客观规律中得来。通过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对待同一件事物,如果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仔细观察,像观宋画一样都是“远望其势,近观其质”,站在远处去看的是画总体气势,近处看画中的细节和质量。
徐书城在其《宋代绘画史》中讲到:“写实”的形式和技巧至两宋而臻于巅峰。特别是两宋的宫廷画,为中国绘画技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质量高、数量多,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宝贵素材。
赵昌他喜欢晨起在朝露之下,面对园中花卉摹写,据说他常常清晨朝露未干时,就在园中仔细观察研究花草形态,并直接调色描绘,自称“写生赵昌”。赵昌画作留传至今的有《四喜图》、《写生蛱蝶图》等。最具代表的《写生蛱蝶图》是描写秋天野外的写生画。在构图上有意流出较大部分的空白,景物多数集中在画面下半部分,布置得错落有致。整幅作品用笔遒劲,变化自然,逼真传神,设色典雅、秀逸。花卉的用笔十分考究精准,表达的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纯净、平和的意境。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也是当时宫廷画院的代表人物。《雙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崔白“擅长画花竹、翎毛、凫雁、道释鬼神”等,尤擅长写生,他之所以落笔既成,艺术造诣极高,在于他六十多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宫廷外,在大自然中磨练了绘画造型的深厚基本功。他注重写生,将其写生精神带入宫廷画院,并注重将情感借助自然融入到创作当中,无疑是对绘画语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双喜图》中能看出,崔白的观察力极强,造型十分准确,灰喜鹊的形体结构、羽毛的疏密质感表现的极为细致,兔子与喜鹊的动态关系也及其微妙。从构图的形式上看,大胆运用了“S”形构图,将画面营造出空间感和纵深感,将画面的内容全部贯穿起来,营造一种动态美、气势美的新格局。谢赫“六法”中提到的“应物象形”,说的就是要客观、准确的表现生活和自然景物。古代没有摄影技术,画家只能通过反复观察自然去强化记忆,也就是所说的“目识心记”。想要达到“目识心记”就需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反复的记忆,坚持写生,体会自然万物的灵气,才能达到后来的生动传神,也就是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崔白注重花鸟画意境的表达和追求,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和内容,他为当时的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根本。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精髓,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和感受。写生是收集素材的主要途径,也是锻炼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花鸟画要求对客观物象的深入了解和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从而更好达到以形写生的效果,因此写生对于花鸟画来说更为重要。
绘画技法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本身是没有任何的价值导向和意义的,所以需要通过我们的参与,发挥工具的效用。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样的道理。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文字是善良的、是正义的。但是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某种描述、陈述时,他就具有了善良、正义等等的属性。绘画的道理也是如此,绘画无非就是借助外在的客观对象,来抒写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参与使得画面具有了意义。所以认识绘画,是要认识世界、认识客观对象,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画家无非是通过绘画的技法,把自己和外部的世界结合起来,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心学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外部的世界因为画家的参与,所以具有人格和生意。
明代的沈周在《题画》中指出:“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于形似之间者。”这种写生的追求已经进入了绘画之上更高的层次,是具有诗意的。同样是观瀑布,李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其实是其豁达的人格的映射,绘画的意到情适也正是此理,在物形之外,要传物之神,还要达己之意、抒己之情。纵观绘画史,写生的传统几乎贯穿了整个花鸟画发展历程,写生促进了花鸟画发展,丰富了其多样性的形式和内容,花鸟画的写生要求绘画者积极投入大自然中,体悟其中的奥秘,丰富自己的感受和积累多样的创作素材。作为绘画的爱好者,技术功夫是为基础,创作是为表达手段,立意是起终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1990年9月出版
[2] 周积寅.中国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
[3] 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4] 常日.浅谈素描写生观察方法.美术大观,2007,9
关键词:花鸟画;写生;主客体关系
中国绘画的传统要求画家深入到生活,参与到自然中去,在自然中加强对对象的理解,或者说是一种感悟。以中国花鸟画为例,花鸟画强调要注重写生,写生是写其生动,而非勾描标本。所以要参与到自然中的观察去,比如对景写生,要观察时态,风晴雨雪下竹子的形态是不同的,表达的已经也是不同的,要通过“景”去理解背后的境界。中国素来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其实就是赋予了“植物”的人格化,这种人格化就是“由我参与其中”所导致的。所以写生的同时,也是我参与到观察、参与到这个对象中,犹如庄周梦蝶一般,要做到物我两化。这是一个主观层面的。
并且,写生还是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是一个客观层面的。相传有一次宋徽宗底下的画师新作了孔雀图,自觉满意。但是宋徽宗却提醒道,笼子里出来的孔雀应该是先迈左腿的,而画里却是迈的右腿。这是对孔雀的作息、动态习惯上的理解,这么细微的细节都是从观察客观规律中得来。通过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对待同一件事物,如果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仔细观察,像观宋画一样都是“远望其势,近观其质”,站在远处去看的是画总体气势,近处看画中的细节和质量。
徐书城在其《宋代绘画史》中讲到:“写实”的形式和技巧至两宋而臻于巅峰。特别是两宋的宫廷画,为中国绘画技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质量高、数量多,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宝贵素材。
赵昌他喜欢晨起在朝露之下,面对园中花卉摹写,据说他常常清晨朝露未干时,就在园中仔细观察研究花草形态,并直接调色描绘,自称“写生赵昌”。赵昌画作留传至今的有《四喜图》、《写生蛱蝶图》等。最具代表的《写生蛱蝶图》是描写秋天野外的写生画。在构图上有意流出较大部分的空白,景物多数集中在画面下半部分,布置得错落有致。整幅作品用笔遒劲,变化自然,逼真传神,设色典雅、秀逸。花卉的用笔十分考究精准,表达的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纯净、平和的意境。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也是当时宫廷画院的代表人物。《雙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崔白“擅长画花竹、翎毛、凫雁、道释鬼神”等,尤擅长写生,他之所以落笔既成,艺术造诣极高,在于他六十多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宫廷外,在大自然中磨练了绘画造型的深厚基本功。他注重写生,将其写生精神带入宫廷画院,并注重将情感借助自然融入到创作当中,无疑是对绘画语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双喜图》中能看出,崔白的观察力极强,造型十分准确,灰喜鹊的形体结构、羽毛的疏密质感表现的极为细致,兔子与喜鹊的动态关系也及其微妙。从构图的形式上看,大胆运用了“S”形构图,将画面营造出空间感和纵深感,将画面的内容全部贯穿起来,营造一种动态美、气势美的新格局。谢赫“六法”中提到的“应物象形”,说的就是要客观、准确的表现生活和自然景物。古代没有摄影技术,画家只能通过反复观察自然去强化记忆,也就是所说的“目识心记”。想要达到“目识心记”就需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反复的记忆,坚持写生,体会自然万物的灵气,才能达到后来的生动传神,也就是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崔白注重花鸟画意境的表达和追求,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和内容,他为当时的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根本。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精髓,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和感受。写生是收集素材的主要途径,也是锻炼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花鸟画要求对客观物象的深入了解和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从而更好达到以形写生的效果,因此写生对于花鸟画来说更为重要。
绘画技法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本身是没有任何的价值导向和意义的,所以需要通过我们的参与,发挥工具的效用。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样的道理。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文字是善良的、是正义的。但是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某种描述、陈述时,他就具有了善良、正义等等的属性。绘画的道理也是如此,绘画无非就是借助外在的客观对象,来抒写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参与使得画面具有了意义。所以认识绘画,是要认识世界、认识客观对象,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画家无非是通过绘画的技法,把自己和外部的世界结合起来,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心学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外部的世界因为画家的参与,所以具有人格和生意。
明代的沈周在《题画》中指出:“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于形似之间者。”这种写生的追求已经进入了绘画之上更高的层次,是具有诗意的。同样是观瀑布,李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其实是其豁达的人格的映射,绘画的意到情适也正是此理,在物形之外,要传物之神,还要达己之意、抒己之情。纵观绘画史,写生的传统几乎贯穿了整个花鸟画发展历程,写生促进了花鸟画发展,丰富了其多样性的形式和内容,花鸟画的写生要求绘画者积极投入大自然中,体悟其中的奥秘,丰富自己的感受和积累多样的创作素材。作为绘画的爱好者,技术功夫是为基础,创作是为表达手段,立意是起终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1990年9月出版
[2] 周积寅.中国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
[3] 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4] 常日.浅谈素描写生观察方法.美术大观,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