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学习,有幸听到王艳霞老师和吴丽君老师的同课异构——《可贵的沉默》。对于同课异构这种新型的研讨方式,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的歧途:比一比谁上得好。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异构”的意义。同课异构旨在让我们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这两堂课,就让我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
一、聚焦“内容的选择”
两节课下来,深深地感受到两位老师都精心地研究了教材,而且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各显风采,各具特色。王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沉默—热闹—沉默”这条主线进行块状设计。而吴老师在第一课时则是抓住了“沉默—热闹—沉默—热闹”的主线展开教学。因此,两位老师在课时的划分上也就有了差异:王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课文1至13自然段,而吴老师则将1至14段的内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两节课的课堂容量于是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对于语文课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王崧舟老师在后面的评课中给我们作了讲解,教师在切分课时时,要尽可能地防止掉入“一股脑儿全盘托出”的陷阱。我想,如何增强自己的课时意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门必学课,从两位老师的课中学到了这宝贵的一点。
二、聚焦“课堂的导入”
在课的伊始,两位老师都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两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两位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王艳霞老师从质疑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沉默。学生快速默读文本后,画出有关句子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干脆利落,把所有的聚集点都放在了中心问题上。师傅告诉我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能缺少,让孩子潜心读文的环节尽量不要扔掉。但我想,艳霞老师从学生已有预习的基础出发,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师傅所指点的这样的方法,放在高段年级也许更可行。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才从低段升入中段,暂时还不能丢掉“初读”这根拐杖吧。
吴丽君老师的课堂导入直接从师生共同书写“沉默”开始,进行课文初读,然后进行词语检查、句子检查,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像这样的课文,我们采取检查练习式的教学,我想可以避免枯燥的分析讲解,孩子的参与面又广。这种检查方式在很多课文教学中都能运用,显得有节奏有实效。
三、聚焦“朗读指导”
入情入境,指导朗读。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在这次异构中,两位老师都努力地体现了在情境中指导朗读。其中1至9自然段的教学,两个老师处理得都很有特色。
王艳霞老师在教学1至9自然段时,围绕“神气十足”展开讨论,“沉默前教室里是怎样的?孩子们是怎样的”?再浏览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热闹。“神气十足”的体会非常到位,接着老师就采用师生演读的方式深情朗读前面三个自然段,孩子们也确实读得有滋有味,仿佛自己也成了文本中的一个孩子,这种自豪、快乐的心情在读的过程中自然流淌了出来,给人清新的感觉。
四、聚焦“补充拓展”
在整堂课中尽量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两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练习,安排了“补充拓展”这样的环节。王艳霞老师在让学生体会“沉默”时,补充朗读一首小诗“啊……爱是……”,还在课尾让学生们练笔写一写:“我低下头,沉默了,我心里想……”吴丽君老师则让孩子们写一写:“每当我吃饭时……每当我生病时……每当我()时……”两位老师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课堂上,同学们都联系实际说道: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应该做的……通过这些,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
同课异构,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真喜欢这样的教研活动,新颖而有实效!
一、聚焦“内容的选择”
两节课下来,深深地感受到两位老师都精心地研究了教材,而且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各显风采,各具特色。王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沉默—热闹—沉默”这条主线进行块状设计。而吴老师在第一课时则是抓住了“沉默—热闹—沉默—热闹”的主线展开教学。因此,两位老师在课时的划分上也就有了差异:王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课文1至13自然段,而吴老师则将1至14段的内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两节课的课堂容量于是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对于语文课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王崧舟老师在后面的评课中给我们作了讲解,教师在切分课时时,要尽可能地防止掉入“一股脑儿全盘托出”的陷阱。我想,如何增强自己的课时意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门必学课,从两位老师的课中学到了这宝贵的一点。
二、聚焦“课堂的导入”
在课的伊始,两位老师都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两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两位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王艳霞老师从质疑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沉默。学生快速默读文本后,画出有关句子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干脆利落,把所有的聚集点都放在了中心问题上。师傅告诉我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能缺少,让孩子潜心读文的环节尽量不要扔掉。但我想,艳霞老师从学生已有预习的基础出发,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师傅所指点的这样的方法,放在高段年级也许更可行。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才从低段升入中段,暂时还不能丢掉“初读”这根拐杖吧。
吴丽君老师的课堂导入直接从师生共同书写“沉默”开始,进行课文初读,然后进行词语检查、句子检查,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像这样的课文,我们采取检查练习式的教学,我想可以避免枯燥的分析讲解,孩子的参与面又广。这种检查方式在很多课文教学中都能运用,显得有节奏有实效。
三、聚焦“朗读指导”
入情入境,指导朗读。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在这次异构中,两位老师都努力地体现了在情境中指导朗读。其中1至9自然段的教学,两个老师处理得都很有特色。
王艳霞老师在教学1至9自然段时,围绕“神气十足”展开讨论,“沉默前教室里是怎样的?孩子们是怎样的”?再浏览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热闹。“神气十足”的体会非常到位,接着老师就采用师生演读的方式深情朗读前面三个自然段,孩子们也确实读得有滋有味,仿佛自己也成了文本中的一个孩子,这种自豪、快乐的心情在读的过程中自然流淌了出来,给人清新的感觉。
四、聚焦“补充拓展”
在整堂课中尽量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两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练习,安排了“补充拓展”这样的环节。王艳霞老师在让学生体会“沉默”时,补充朗读一首小诗“啊……爱是……”,还在课尾让学生们练笔写一写:“我低下头,沉默了,我心里想……”吴丽君老师则让孩子们写一写:“每当我吃饭时……每当我生病时……每当我()时……”两位老师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课堂上,同学们都联系实际说道: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应该做的……通过这些,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
同课异构,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真喜欢这样的教研活动,新颖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