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充满爱情悲欢、家族兴衰的震撼图景。
贾母、贾政懒怠,贾赦、贾珍荒淫,贾琏、贾蓉纨绔,王夫人城府深,王熙凤贪妒狠……偌大的贾府就像是暗藏了无数蛀虫的老树,表面看来安然无恙,实则内里早已腐朽不堪。
家庭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才,有时甚至还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试想,如果贾府的这些公子哥儿们,能够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长成善良勤劳、清正自律的翩翩君子,那么,贾府的衰败也许不会那样快地到来。
护短自私的母亲
因为天性纯良,与贾琏等人相比,贾宝玉并没有沾染太多纨绔子弟的习气。但作为祖母贾母、母亲王夫人的心肝宝贝,父亲贾政的最大希望,宝玉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
王夫人嘴上说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在她的心中,宝玉却是天真可爱的“乖乖儿”。她认为宝玉是淘气了些,但大错是不会犯的,就算是一不小心犯了错,也是周围的人教坏了他,问题并不出在自家儿子身上。
宝玉平素喜欢与丫鬟们嬉闹,不成体统,这令王夫人很头痛。但王夫人并不教训主动招惹丫鬟的宝玉,而是从那些地位低下的丫鬟头上开刀。
王夫人躺在凉榻上睡觉,丫鬟金钏儿坐在旁边眯着眼为她捶腿。宝玉悄悄进屋,见母亲睡着,便偷偷摘了金钏儿的耳坠,喂她吃香雪润津丹,并说要讨她去自己房里的话。平素与宝玉嬉闹惯了的金钏儿也十分配合,言语暧昧地回应他。
谁知,二人说笑之际,王夫人突然醒了。宝玉见王夫人醒来,一溜烟儿跑了,只留下金钏儿一人迎接狂风暴雨。王夫人大骂金钏儿把好好的爷们儿给教坏了,一怒之下,把她赶出了贾府。而受了辱的金钏儿,竟一气之下,投井自杀。
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风流灵巧,长相颇似林黛玉。但因她性格泼辣,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向王夫人进谗言,王夫人便认为宝玉不长进,都是晴雯教的,于是,她命人揪出已经奄奄一息的病晴雯,不由分说,直接把她赶出了贾府。就因为王夫人的小小疑心,晴雯含冤而死。
在《红楼梦》中,宝玉犯了错,王夫人几乎没有严厉斥责过他,她只是一味地把问题归结到金钏儿、晴雯等等这些外人身上,却从未想过,自己和自己儿子身上是不是也有问题存在。
严厉冷酷的父亲
贾政对宝玉动辄讽刺,“孽障”“畜生”等等这些伤人的字眼更是张口就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宝玉与父亲渐渐疏离,见到父亲,像老鼠见了猫般害怕,但离了父亲,父亲的话又像耳旁风般,早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贾政立志当一个“严父”,不给儿子一个好脸,哪怕心中喜不自胜,表面也要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
大观园落成,贾政带着清客,拟题匾额、对联。当时宝玉正在园内玩耍,听说父亲要来,仓皇欲逃,却与贾政迎头撞上。贾政听说宝玉虽不喜欢读书,但却有些歪才,便命他一同跟过去。
贾政让宝玉跟着,一来是为了试宝玉的才华,二来也是为了在众清客面前“晒娃”炫耀。宝玉果然不负期望,在园中大出风头,贾政心中喜悦,表面上却非要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训斥宝玉是无知的業障,胡乱读了几首诗,也敢在老先生面前卖弄。
贾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却不与儿子沟通,使得宝玉即便挨了打,也不知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因宝玉在外私自结交优伶以及金钏儿投井之事,贾政怒不可遏,也不听宝玉分辩,直接堵上宝玉的嘴,把他按在了板凳上,狠命打了三四十大板,直打得宝玉动弹不得。之后王夫人来劝,贾政还到处找绳索,打算勒死宝玉,直到最后贾母赶来,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宝玉犯错,做父亲的确实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明白自己所犯何错。即便要惩罚,也不该往死里打。如果真的失手打死了宝玉,作为亲生父亲,后半生难道真不会寝食难安?
横加干涉的祖母
贾母视宝玉为自己的“命根子”,对宝玉极度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贾母宠爱亲孙子,属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分,也并不能算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教育子女的任务本就在孩子的父母身上,贾母作为“隔辈人”,并没有教育宝玉的直接义务。
只是作为祖母,既然没有教育孩子的直接义务,那自然也就没有横加干涉孩子父母教育他们的权利。不得不说,爱孙心切的贾母,在“宝玉挨打”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是越权了。
她告诉贾政,宝玉是他自己的儿子,她不该管他打不打,但同时又威胁贾政:“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之后还说要带王夫人和宝玉回南京去。贾政见母亲生气,只得苦苦叩头请罪,并说出以后再不打宝玉的话。
贾母干涉后的结果就是,贾政再不敢大肆管教宝玉,而宝玉挨打之后,因有贾母这个“保护伞”,也更加有恃无恐,变得越发懒散。甚至到后来,宝玉被贾政命令重入私塾,宝玉还让人送信给贾母,希望她能阻拦,贾母竟安慰他说:“只管放心先去,别叫你老子生气。有什么难为你,有我呢。”可见,自那次挨打之后,有了祖母这个“保护伞”,宝玉已不再惧怕父亲。
母亲护短,一味把责任往外推,让孩子无法认清自己;父亲严苛,不分青红皂白,让孩子无法从心底接受教诲;祖母溺爱,对父母的教子私事横加干涉,让孩子更加无法无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宝玉,若不是天性纯良,恐怕会变成真正的“混世魔王”,最终闯下滔天大祸吧。
贾母、贾政懒怠,贾赦、贾珍荒淫,贾琏、贾蓉纨绔,王夫人城府深,王熙凤贪妒狠……偌大的贾府就像是暗藏了无数蛀虫的老树,表面看来安然无恙,实则内里早已腐朽不堪。
家庭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才,有时甚至还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试想,如果贾府的这些公子哥儿们,能够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长成善良勤劳、清正自律的翩翩君子,那么,贾府的衰败也许不会那样快地到来。
护短自私的母亲
因为天性纯良,与贾琏等人相比,贾宝玉并没有沾染太多纨绔子弟的习气。但作为祖母贾母、母亲王夫人的心肝宝贝,父亲贾政的最大希望,宝玉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
王夫人嘴上说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在她的心中,宝玉却是天真可爱的“乖乖儿”。她认为宝玉是淘气了些,但大错是不会犯的,就算是一不小心犯了错,也是周围的人教坏了他,问题并不出在自家儿子身上。
宝玉平素喜欢与丫鬟们嬉闹,不成体统,这令王夫人很头痛。但王夫人并不教训主动招惹丫鬟的宝玉,而是从那些地位低下的丫鬟头上开刀。
王夫人躺在凉榻上睡觉,丫鬟金钏儿坐在旁边眯着眼为她捶腿。宝玉悄悄进屋,见母亲睡着,便偷偷摘了金钏儿的耳坠,喂她吃香雪润津丹,并说要讨她去自己房里的话。平素与宝玉嬉闹惯了的金钏儿也十分配合,言语暧昧地回应他。
谁知,二人说笑之际,王夫人突然醒了。宝玉见王夫人醒来,一溜烟儿跑了,只留下金钏儿一人迎接狂风暴雨。王夫人大骂金钏儿把好好的爷们儿给教坏了,一怒之下,把她赶出了贾府。而受了辱的金钏儿,竟一气之下,投井自杀。
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风流灵巧,长相颇似林黛玉。但因她性格泼辣,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向王夫人进谗言,王夫人便认为宝玉不长进,都是晴雯教的,于是,她命人揪出已经奄奄一息的病晴雯,不由分说,直接把她赶出了贾府。就因为王夫人的小小疑心,晴雯含冤而死。
在《红楼梦》中,宝玉犯了错,王夫人几乎没有严厉斥责过他,她只是一味地把问题归结到金钏儿、晴雯等等这些外人身上,却从未想过,自己和自己儿子身上是不是也有问题存在。
严厉冷酷的父亲
贾政对宝玉动辄讽刺,“孽障”“畜生”等等这些伤人的字眼更是张口就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宝玉与父亲渐渐疏离,见到父亲,像老鼠见了猫般害怕,但离了父亲,父亲的话又像耳旁风般,早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贾政立志当一个“严父”,不给儿子一个好脸,哪怕心中喜不自胜,表面也要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
大观园落成,贾政带着清客,拟题匾额、对联。当时宝玉正在园内玩耍,听说父亲要来,仓皇欲逃,却与贾政迎头撞上。贾政听说宝玉虽不喜欢读书,但却有些歪才,便命他一同跟过去。
贾政让宝玉跟着,一来是为了试宝玉的才华,二来也是为了在众清客面前“晒娃”炫耀。宝玉果然不负期望,在园中大出风头,贾政心中喜悦,表面上却非要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训斥宝玉是无知的業障,胡乱读了几首诗,也敢在老先生面前卖弄。
贾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却不与儿子沟通,使得宝玉即便挨了打,也不知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因宝玉在外私自结交优伶以及金钏儿投井之事,贾政怒不可遏,也不听宝玉分辩,直接堵上宝玉的嘴,把他按在了板凳上,狠命打了三四十大板,直打得宝玉动弹不得。之后王夫人来劝,贾政还到处找绳索,打算勒死宝玉,直到最后贾母赶来,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宝玉犯错,做父亲的确实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明白自己所犯何错。即便要惩罚,也不该往死里打。如果真的失手打死了宝玉,作为亲生父亲,后半生难道真不会寝食难安?
横加干涉的祖母
贾母视宝玉为自己的“命根子”,对宝玉极度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贾母宠爱亲孙子,属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分,也并不能算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教育子女的任务本就在孩子的父母身上,贾母作为“隔辈人”,并没有教育宝玉的直接义务。
只是作为祖母,既然没有教育孩子的直接义务,那自然也就没有横加干涉孩子父母教育他们的权利。不得不说,爱孙心切的贾母,在“宝玉挨打”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是越权了。
她告诉贾政,宝玉是他自己的儿子,她不该管他打不打,但同时又威胁贾政:“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之后还说要带王夫人和宝玉回南京去。贾政见母亲生气,只得苦苦叩头请罪,并说出以后再不打宝玉的话。
贾母干涉后的结果就是,贾政再不敢大肆管教宝玉,而宝玉挨打之后,因有贾母这个“保护伞”,也更加有恃无恐,变得越发懒散。甚至到后来,宝玉被贾政命令重入私塾,宝玉还让人送信给贾母,希望她能阻拦,贾母竟安慰他说:“只管放心先去,别叫你老子生气。有什么难为你,有我呢。”可见,自那次挨打之后,有了祖母这个“保护伞”,宝玉已不再惧怕父亲。
母亲护短,一味把责任往外推,让孩子无法认清自己;父亲严苛,不分青红皂白,让孩子无法从心底接受教诲;祖母溺爱,对父母的教子私事横加干涉,让孩子更加无法无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宝玉,若不是天性纯良,恐怕会变成真正的“混世魔王”,最终闯下滔天大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