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个过渡转换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能起到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她的开讲,就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那如何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呢?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与见解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悬念式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中不妨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中,我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儿图片,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花儿的名字,一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观赏图片时发出了声声惊叹。我又适时说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一探究竟。”
在教《三个太阳》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入语:“同学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后羿射下了天上危害人间的九个太阳。但是在今天,一个女画家却画下了三个太阳。她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她忘却了‘后羿射日’的故事了吗?”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便会很投入地学习新课了。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从而达到 “无疑”目的。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二、情感式导入,激发兴趣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教授《七颗钻石》以“爱”为主题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课前我先播放了翁倩玉的《爱的奉献》一歌,有的学生听着听着,也随着唱了起来,在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也渐渐地放下了笔,静静地聆听着音乐。这样的导入提前让学生做好了进入课堂的准备,教师无需任何严厉的语言指示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美妙的音乐恰到好处,同时在情感上也和文章达到了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地,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很熟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诗中,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抚之情,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俗话说,父子之情大如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浓浓的父子情的……”这样的导入语,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一番深情动人的话,又由母子情联系到了父子情,便在新课教学开始,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还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这篇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内容在文中的景和情里得到升华。只有在创设精彩导语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心,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三、教具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模型、Flash动画等教具,可以很成功地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新课。
在《草》这篇文章导入时,我带给学生一颗草,问学生是否尝过草的味道,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颗草,纷纷摇头。我趁此时机解释道:“草的味道涩涩的,可在红军长征中可爱的红军战士就一颗草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样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在《叫三声夸克》导入时,我拿出了一个盒子,请学生上讲台打开盒子,打开后发现又是一个盒子,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学生的目光始终牢牢地盯着盒子,兴趣盎然,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这就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等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丰富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调控课堂,活跃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从而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宜兴市陶都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她的开讲,就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那如何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呢?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与见解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悬念式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中不妨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中,我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儿图片,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花儿的名字,一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观赏图片时发出了声声惊叹。我又适时说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一探究竟。”
在教《三个太阳》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入语:“同学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后羿射下了天上危害人间的九个太阳。但是在今天,一个女画家却画下了三个太阳。她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她忘却了‘后羿射日’的故事了吗?”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便会很投入地学习新课了。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从而达到 “无疑”目的。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二、情感式导入,激发兴趣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教授《七颗钻石》以“爱”为主题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课前我先播放了翁倩玉的《爱的奉献》一歌,有的学生听着听着,也随着唱了起来,在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也渐渐地放下了笔,静静地聆听着音乐。这样的导入提前让学生做好了进入课堂的准备,教师无需任何严厉的语言指示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美妙的音乐恰到好处,同时在情感上也和文章达到了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地,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很熟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诗中,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抚之情,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俗话说,父子之情大如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浓浓的父子情的……”这样的导入语,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一番深情动人的话,又由母子情联系到了父子情,便在新课教学开始,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还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这篇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内容在文中的景和情里得到升华。只有在创设精彩导语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心,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三、教具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模型、Flash动画等教具,可以很成功地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新课。
在《草》这篇文章导入时,我带给学生一颗草,问学生是否尝过草的味道,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颗草,纷纷摇头。我趁此时机解释道:“草的味道涩涩的,可在红军长征中可爱的红军战士就一颗草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样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在《叫三声夸克》导入时,我拿出了一个盒子,请学生上讲台打开盒子,打开后发现又是一个盒子,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学生的目光始终牢牢地盯着盒子,兴趣盎然,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这就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等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丰富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调控课堂,活跃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从而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宜兴市陶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