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村里灰突突的,虽然村名叫‘民乐’,但在村民脸上很少看到乐模样。”忆及初次进村时的情景,王彬至今印象深刻。
三年前第一次到民乐村时,王彬就被村路来了个下马威——通村路泥泞不堪,他乘坐的轿车半路就抛锚了,村民闻讯开着拖拉机前来拖车,可没走几米,拖拉机也抛锚了。王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里走。
然而,比行路更困难的是民乐村的处境——全村806户村民,贫困户就有275户,贫困人口多达727人。
行路难和贫困,不仅让村民乐不起来,也让王彬夜不能寐。
“以前一下雨,接送学生的校车只能开到村头的水泥路上,最难走的那段路得靠家长背着孩子过去。”68岁的老党员王财向王彬诉苦,“前几年,村里有老人病重,常常因为大雨封村耽误治疗,有的甚至没来得及送医院就在家去世了。”
2015年9月,得知王彬是省里派来的驻村干部,王财和村民们都希望他这个“大官”能为村里修出一条像样的路,但也有人心里嘀咕:“几十年没修成的路,一个外来干部就自旨修或?”
盼望和疑虑,让王彬一刻不敢迟疑。
入村后,他详细勘察村里的每一条路,记录道路情况:需要铺水泥路面15公里,修护破损路面5.7公里、泥土路23.9公里……
“看着这些数字,头都大了。”王彬此前的工作和农村“亳不沾边”,说起修路,更是外行。
然而,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王彬做起统筹来却很在行。“先主路,后支路;先重要,后次要”,王彬将村内道路排出了修建次序,之后便开始“厚着脸皮”到齐齐哈尔市和富裕县的交通部门、发改部门陈述修路对民乐村的紧迫性。他掏出一张张村路照片,用“情”打动工作人员;拿出一个个修路的规划方案,用“理”说服这些部门的领导。经过王彬的努力,民乐村第一期4.9公里的水泥路终于有了着落。
2017年8月,村路竣工时,村民李和兴奋得像个孩子:“我这辈子都没想到村里能有一条像样的路。”今年,又将有5.3公里的村路通车,“李和们”的梦想渐渐地圆了。
“大梦”得圆之后,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油然而生。“有事找王彬”成了大伙儿的共识。
64岁的村民燕传香更是深有感触。由于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燕传香几乎丧失了行走能力。2017年8月16日,王彬带着她到富裕县残联去办理相关证件,可三层楼的高度难住了燕传香。王彬二话不说,硬是背着她办完了所有证件。
王彬为村民做的件件小事儿,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句:为村里的孩子买学习用品、衣物,为村里的贫困户和60岁以上的老人送被子、奶粉,为70岁以上的老人订做唐装,给村里喜欢跳广场舞的村民购买音响设备……
三年来,在做好每一件实事儿的道路上,王彬从未驻足,他赢得的信任也越来越多。在王彬驻地的墙上挂着五面锦旗,其中一面写着:“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解忧,情深似海。”落款是“民乐村全体村民”。
“王书记在村里推广‘旱改水’,我家的地一下就涨价了。”借助“旱改水”,村民袁德权在2017年年底脱了贫,不识字的老袁特意到县里做了两个写满谢意的条幅挂在自家的栅栏上,“不忘党的脱贫好政策”。
袁德权所说的“旱改水”,是王彬驻村后提出的第一个增收措施。然而,“改”的道路并不顺利。
“村民以前没种过水田,不敢冒险。”虽是致富路,村民却因思想保守而裹足不前。无奈之下,王彬带着村民代表到五常市和佳木斯市参观学习。亲眼看到种水田的好处后,村民们才活了心。
“改造的费用都是王书记从自己单位争取来的。”富裕县民乐老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敬芳说。
“旱改水”也不是一“改”了之,让土地“升值”才是王彬的目的所在。“旱田每亩土地流转费是230元,改成水田后,流转费提高到480元。”袁德权正是依靠每年土地流转的6720元实现了脱贫。
“一招鲜”显然不能吃遍脱贫的“天”。为此,王彬动了一番脑筋,开始用“十根手指”弹起为民增收致富的“钢琴”。
他协调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村里的两个合作社打工,在土地流转之外,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成立“巧女剪纸手工坊”,并帮着联系订单,21位“巧女”完成剪纸订单600份,在2018年,仅春节期间,每人增收就超过1000元;为60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500只鸡雏,入秋后,驻村工作队统一回收长大的“草原红公鸡”,为老人们增加收入;鼓励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为出口羊绒大衣的厂家进行来料加工,有25人陆续参与其中,每人年增收1万余元……
三年时间,王彬“十指弹琴”的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越来越宽的致富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乐了起来。
民乐村地处富裕县最南端。“我们村没啥区位优势,要蓄起发展的长劲儿,还得靠人。”王彬一直在思考,如何给村里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
2014年,王敬芳贷款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种植玉米,没想到遭遇旱灾,到秋几乎颗粒未收,赔了几十万元,王敬芳因此成了“民乐村最大的‘贫困户”’。
但在王彬看来,这个“最大的贫困户”却是民乐村里数一数二的脑瓜灵活、有闯劲的农村妇女。2015年,王彬为她和其他4位妇女办起了合作社。为了给合作社“保驾护航”,王彬向电业部门申请,为王敬芳的合作社减免了16万元用电费用,提供价值5万元的种子、化肥,并注册了“民乐老区”商标。“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水稻长势喜人……”看着片片稻浪随风荡漾,王敬芳心情舒畅。
有了王彬筑起的“发展巢”,王敬芳的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合作社已经带动109户村民脱贫,在春秋两季用工近百人,平日里的用工数量也超过30人。
除了用好本村人才,留住外来人才同样是王彬的工作重心。在旭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阮敬虎讲起了自己经营的曲折经历。
2014年9月,阮敬虎从繁荣农场来到民乐村,看中了这里留守老人多、土地流转方便的机会,谋划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由于阮敬虎出价高、不欠账,很快便流转了近5000亩土地,并在2015年建起旭日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然而,当阮敬虎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合作社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我的户口不在本村,所以成立合作社就不能享受相关补贴。可我跑了一年的时间,始终没能落下户口。”由于不能落户,阮敬虎一度想离开民乐村。王彬听说了阮敬虎的事,便到乡派出所了解落户的各项政策,然后带着阮敬虎按要求出具了相关证明,最终阮敬虎成功办理了民乐村的户籍。
“落了户,我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作为“新村民”,从2015年开始,阮敬虎每年都为每户村民送上20斤新米。今年,他又以每亩地500元的价格流转了2100亩土地,让189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摆脱了贫困。
2018年,王彬又为王敬芳和阮敬虎的事业“锦上添花”。他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6架无人机,为全村的农田进行科学施肥,施肥成本低、效率高,效果也更好。而这项“高科技”的第一拨受益者便是王敬芳和阮敬虎。
“没有王书记,就没有我在民乐村的今天。今后,我将继续用行动说话,带着大家尽快奔上致富路。”这是阮敬虎的承诺,也是期待。
“要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人才是关键。”在王彬的努力下,民乐村不仅有了致富带头人才,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由“80后”担任,乡土人才正在为民乐村的发展蓄势。
如今,民乐村村民不再为道路和贫困眉头紧蹙,他们的快乐还在后头。
三年前第一次到民乐村时,王彬就被村路来了个下马威——通村路泥泞不堪,他乘坐的轿车半路就抛锚了,村民闻讯开着拖拉机前来拖车,可没走几米,拖拉机也抛锚了。王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里走。
然而,比行路更困难的是民乐村的处境——全村806户村民,贫困户就有275户,贫困人口多达727人。
行路难和贫困,不仅让村民乐不起来,也让王彬夜不能寐。
助力圓梦,赢得村民心
“以前一下雨,接送学生的校车只能开到村头的水泥路上,最难走的那段路得靠家长背着孩子过去。”68岁的老党员王财向王彬诉苦,“前几年,村里有老人病重,常常因为大雨封村耽误治疗,有的甚至没来得及送医院就在家去世了。”
2015年9月,得知王彬是省里派来的驻村干部,王财和村民们都希望他这个“大官”能为村里修出一条像样的路,但也有人心里嘀咕:“几十年没修成的路,一个外来干部就自旨修或?”
盼望和疑虑,让王彬一刻不敢迟疑。
入村后,他详细勘察村里的每一条路,记录道路情况:需要铺水泥路面15公里,修护破损路面5.7公里、泥土路23.9公里……
“看着这些数字,头都大了。”王彬此前的工作和农村“亳不沾边”,说起修路,更是外行。
然而,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王彬做起统筹来却很在行。“先主路,后支路;先重要,后次要”,王彬将村内道路排出了修建次序,之后便开始“厚着脸皮”到齐齐哈尔市和富裕县的交通部门、发改部门陈述修路对民乐村的紧迫性。他掏出一张张村路照片,用“情”打动工作人员;拿出一个个修路的规划方案,用“理”说服这些部门的领导。经过王彬的努力,民乐村第一期4.9公里的水泥路终于有了着落。
2017年8月,村路竣工时,村民李和兴奋得像个孩子:“我这辈子都没想到村里能有一条像样的路。”今年,又将有5.3公里的村路通车,“李和们”的梦想渐渐地圆了。
“大梦”得圆之后,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油然而生。“有事找王彬”成了大伙儿的共识。
64岁的村民燕传香更是深有感触。由于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燕传香几乎丧失了行走能力。2017年8月16日,王彬带着她到富裕县残联去办理相关证件,可三层楼的高度难住了燕传香。王彬二话不说,硬是背着她办完了所有证件。
王彬为村民做的件件小事儿,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句:为村里的孩子买学习用品、衣物,为村里的贫困户和60岁以上的老人送被子、奶粉,为70岁以上的老人订做唐装,给村里喜欢跳广场舞的村民购买音响设备……
三年来,在做好每一件实事儿的道路上,王彬从未驻足,他赢得的信任也越来越多。在王彬驻地的墙上挂着五面锦旗,其中一面写着:“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解忧,情深似海。”落款是“民乐村全体村民”。
十指弹琴,拓宽增收路
“王书记在村里推广‘旱改水’,我家的地一下就涨价了。”借助“旱改水”,村民袁德权在2017年年底脱了贫,不识字的老袁特意到县里做了两个写满谢意的条幅挂在自家的栅栏上,“不忘党的脱贫好政策”。
袁德权所说的“旱改水”,是王彬驻村后提出的第一个增收措施。然而,“改”的道路并不顺利。
“村民以前没种过水田,不敢冒险。”虽是致富路,村民却因思想保守而裹足不前。无奈之下,王彬带着村民代表到五常市和佳木斯市参观学习。亲眼看到种水田的好处后,村民们才活了心。
“改造的费用都是王书记从自己单位争取来的。”富裕县民乐老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敬芳说。
“旱改水”也不是一“改”了之,让土地“升值”才是王彬的目的所在。“旱田每亩土地流转费是230元,改成水田后,流转费提高到480元。”袁德权正是依靠每年土地流转的6720元实现了脱贫。
“一招鲜”显然不能吃遍脱贫的“天”。为此,王彬动了一番脑筋,开始用“十根手指”弹起为民增收致富的“钢琴”。
他协调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村里的两个合作社打工,在土地流转之外,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成立“巧女剪纸手工坊”,并帮着联系订单,21位“巧女”完成剪纸订单600份,在2018年,仅春节期间,每人增收就超过1000元;为60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500只鸡雏,入秋后,驻村工作队统一回收长大的“草原红公鸡”,为老人们增加收入;鼓励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为出口羊绒大衣的厂家进行来料加工,有25人陆续参与其中,每人年增收1万余元……
三年时间,王彬“十指弹琴”的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越来越宽的致富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乐了起来。
筑巢引凤,蓄足发展劲
民乐村地处富裕县最南端。“我们村没啥区位优势,要蓄起发展的长劲儿,还得靠人。”王彬一直在思考,如何给村里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
2014年,王敬芳贷款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种植玉米,没想到遭遇旱灾,到秋几乎颗粒未收,赔了几十万元,王敬芳因此成了“民乐村最大的‘贫困户”’。
但在王彬看来,这个“最大的贫困户”却是民乐村里数一数二的脑瓜灵活、有闯劲的农村妇女。2015年,王彬为她和其他4位妇女办起了合作社。为了给合作社“保驾护航”,王彬向电业部门申请,为王敬芳的合作社减免了16万元用电费用,提供价值5万元的种子、化肥,并注册了“民乐老区”商标。“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水稻长势喜人……”看着片片稻浪随风荡漾,王敬芳心情舒畅。
有了王彬筑起的“发展巢”,王敬芳的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合作社已经带动109户村民脱贫,在春秋两季用工近百人,平日里的用工数量也超过30人。
除了用好本村人才,留住外来人才同样是王彬的工作重心。在旭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阮敬虎讲起了自己经营的曲折经历。
2014年9月,阮敬虎从繁荣农场来到民乐村,看中了这里留守老人多、土地流转方便的机会,谋划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由于阮敬虎出价高、不欠账,很快便流转了近5000亩土地,并在2015年建起旭日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然而,当阮敬虎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合作社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我的户口不在本村,所以成立合作社就不能享受相关补贴。可我跑了一年的时间,始终没能落下户口。”由于不能落户,阮敬虎一度想离开民乐村。王彬听说了阮敬虎的事,便到乡派出所了解落户的各项政策,然后带着阮敬虎按要求出具了相关证明,最终阮敬虎成功办理了民乐村的户籍。
“落了户,我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作为“新村民”,从2015年开始,阮敬虎每年都为每户村民送上20斤新米。今年,他又以每亩地500元的价格流转了2100亩土地,让189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摆脱了贫困。
2018年,王彬又为王敬芳和阮敬虎的事业“锦上添花”。他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6架无人机,为全村的农田进行科学施肥,施肥成本低、效率高,效果也更好。而这项“高科技”的第一拨受益者便是王敬芳和阮敬虎。
“没有王书记,就没有我在民乐村的今天。今后,我将继续用行动说话,带着大家尽快奔上致富路。”这是阮敬虎的承诺,也是期待。
“要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人才是关键。”在王彬的努力下,民乐村不仅有了致富带头人才,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由“80后”担任,乡土人才正在为民乐村的发展蓄势。
如今,民乐村村民不再为道路和贫困眉头紧蹙,他们的快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