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日益加大之际,如何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将成为近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经济民生问题将依旧成为今年“两会”的主导议题。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形势的判断以及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已经透露出我国政府今年将会着力的工作重点,境外媒体对此持续予以关注。对于中央的形势判断和政策措施,多数境外媒体表现出认同与肯定,但其中也有一些担忧和疑虑的声音。境外媒体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我国经济走势乐观与悲观并存
在此次金融危机席卷西方社会之际,我国经济何去何从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更为境外媒体所关注。
总体来看,中央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和把握得到境外媒体的积极评价,许多境外主流媒体都对我国经济走势表示乐观,认为我国有能力平稳渡过这场全球金融风暴,指出我国经济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我国仍是“全球唯一还保持着强劲增长的超级经济体”。一些境外媒体还对中国能够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充足的资金储备等都是重要因素。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说道,“中国的国家干预曾被视为不成熟经济的坏习惯,现在却被看作稳定的堡垒,中国的指令与控制型体制实际上可以比其他的市场体系更加有效”。
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境外媒体出于各种目的在“唱衰”我国经济,认为我国经济在经过高速增长之后已到周期性的拐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将难以独善其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外界对我国经济表示担忧的声音出现增多的趋势,一些机构纷纷下调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认为我国8%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难以实现。英国《金融时报》称:“世界银行大幅下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预计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7.5%,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更有甚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预测,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面临减半的危险,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只增长5%,《德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中国将面临其增长模式的崩溃”。
总体肯定我国经济政策措施但仍有疑虑
境外媒体普遍分析指出我国经济政策措施的重要意义,认为我国政府在过去10年中首次明确宣布“放宽”金融政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外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将转变为内向型经济。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文章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这是中国实现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良机”。同时,对于政策措施的效果,境外媒体总体持肯定态度,预计相关措施将在2009年下半年发挥效力,届时,我国经济可望扭转下降趋势。
但境外媒体并非一致看好我国出台的经济政策措施的效果,有媒体认为,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政府希望依靠居民消费拉动内需较为困难;同时,如果政府只重投资而不能还富于民,就无法促进个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有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说道,政府“希望消费者取出存款开始消费,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富裕,靠消费者拉动内需的希望不大”。甚至有一些媒体认为我国出台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带来重复建设的后果和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风险,对环境、能源等多方面都带来负面影响。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为2010年下半年埋下经济过热的隐忧,煤电油运瓶颈、通胀压力、资源浪费、腐败与低效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届时可能再次困扰中国”。
认为金融危机对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日益显现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日益显现,特别是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境外媒体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以及各项改善民生的措施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一些境外媒体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逐渐公开化。许多境外媒体认为我国不断增加的失业人口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这将是30年来我国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称:“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迅速减缓将严重考验中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数百万失业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结合,可能形成社会中的高度不稳定因素”。英国《卫报》的口气更有点危言耸听,认为:“中国实际的失业率在10%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让社会处于大规模抗议和骚乱的边缘”。
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会总体形势,中央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境外舆论注意到中央开始更多地关注“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认为2009年是考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年份。创造就业机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一些境外媒体刊文认为,“中国已经将确保就业列为最重要课题”,因为政府认识到就业不稳定有可能引发政治与社会不稳定。
期待我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贡献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更受世人瞩目。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并且与世界各国积极探讨合作应对危机之策。因此,境外媒体对我国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寄予厚望。
近期,我国领导人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中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我国战胜危机的信心,受到境外舆论的重视。对于1月份温家宝出访欧洲的“信心之旅”,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与会代表不放过温家宝演讲中的任何一句话,国际社会对中国怀有很高的期望——几乎与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期望值相同”。可见,面对深不可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境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希望我国能够出手救市,帮助解决金融危机,认为我国是有财力援助陷入困境国家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美国《外交》杂志的文章说,“应对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方法使美国模式的金融资本主义(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得到加强,应对200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传染病的方法将是中国模式的详尽演绎”。法国《费加罗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中国准备两年内投入4550亿欧元以支持因全球经济衰退而速度放缓的经济增长,从而无可辩驳地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贡献”。
(作者来自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责编:王 眉
对我国经济走势乐观与悲观并存
在此次金融危机席卷西方社会之际,我国经济何去何从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更为境外媒体所关注。
总体来看,中央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和把握得到境外媒体的积极评价,许多境外主流媒体都对我国经济走势表示乐观,认为我国有能力平稳渡过这场全球金融风暴,指出我国经济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我国仍是“全球唯一还保持着强劲增长的超级经济体”。一些境外媒体还对中国能够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充足的资金储备等都是重要因素。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说道,“中国的国家干预曾被视为不成熟经济的坏习惯,现在却被看作稳定的堡垒,中国的指令与控制型体制实际上可以比其他的市场体系更加有效”。
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境外媒体出于各种目的在“唱衰”我国经济,认为我国经济在经过高速增长之后已到周期性的拐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将难以独善其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外界对我国经济表示担忧的声音出现增多的趋势,一些机构纷纷下调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认为我国8%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难以实现。英国《金融时报》称:“世界银行大幅下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预计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7.5%,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更有甚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预测,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面临减半的危险,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只增长5%,《德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中国将面临其增长模式的崩溃”。
总体肯定我国经济政策措施但仍有疑虑
境外媒体普遍分析指出我国经济政策措施的重要意义,认为我国政府在过去10年中首次明确宣布“放宽”金融政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外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将转变为内向型经济。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文章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这是中国实现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良机”。同时,对于政策措施的效果,境外媒体总体持肯定态度,预计相关措施将在2009年下半年发挥效力,届时,我国经济可望扭转下降趋势。
但境外媒体并非一致看好我国出台的经济政策措施的效果,有媒体认为,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政府希望依靠居民消费拉动内需较为困难;同时,如果政府只重投资而不能还富于民,就无法促进个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有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说道,政府“希望消费者取出存款开始消费,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富裕,靠消费者拉动内需的希望不大”。甚至有一些媒体认为我国出台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带来重复建设的后果和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风险,对环境、能源等多方面都带来负面影响。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为2010年下半年埋下经济过热的隐忧,煤电油运瓶颈、通胀压力、资源浪费、腐败与低效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届时可能再次困扰中国”。
认为金融危机对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日益显现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日益显现,特别是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境外媒体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以及各项改善民生的措施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一些境外媒体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逐渐公开化。许多境外媒体认为我国不断增加的失业人口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这将是30年来我国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称:“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迅速减缓将严重考验中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数百万失业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结合,可能形成社会中的高度不稳定因素”。英国《卫报》的口气更有点危言耸听,认为:“中国实际的失业率在10%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让社会处于大规模抗议和骚乱的边缘”。
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会总体形势,中央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境外舆论注意到中央开始更多地关注“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认为2009年是考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年份。创造就业机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一些境外媒体刊文认为,“中国已经将确保就业列为最重要课题”,因为政府认识到就业不稳定有可能引发政治与社会不稳定。
期待我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贡献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更受世人瞩目。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并且与世界各国积极探讨合作应对危机之策。因此,境外媒体对我国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寄予厚望。
近期,我国领导人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中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我国战胜危机的信心,受到境外舆论的重视。对于1月份温家宝出访欧洲的“信心之旅”,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与会代表不放过温家宝演讲中的任何一句话,国际社会对中国怀有很高的期望——几乎与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期望值相同”。可见,面对深不可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境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希望我国能够出手救市,帮助解决金融危机,认为我国是有财力援助陷入困境国家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美国《外交》杂志的文章说,“应对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方法使美国模式的金融资本主义(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得到加强,应对200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传染病的方法将是中国模式的详尽演绎”。法国《费加罗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中国准备两年内投入4550亿欧元以支持因全球经济衰退而速度放缓的经济增长,从而无可辩驳地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贡献”。
(作者来自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责编:王 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