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各个时期的人民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也是各国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在人民层面,它是各国人民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重要品台。它有利于世界的连结,更有利于各国民族的融合。而那些为丝绸之路繁荣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交通使者注定被载入史册,注定被国家和民族铭记。那些中外沟通的使者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外交流;交通使者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自古东西方往来频繁,不仅表现于中国和西方世界在政治、文化等层面的交流和互鉴,而且在经贸层面的往来尤为突出。不同时期的使臣和商旅以探索者的身份往返于东西地域间,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商道,逐步形成了成熟的中西商贸路网。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最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被国内外学界所认同并广泛使用,近年来丝绸之路的价值再次被发掘。
一般认为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山鼻祖,并且中国的史籍也留存有这样的记载。在中国的秦王朝和西汉王朝初年的统治时段内,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这样就隔断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王朝常年的休养生息收到了效益,兵强国盛。张骞被武帝外派出使西域,他的使命是联合大月氏、乌孙等国,以“断匈奴右臂”。据《汉书·张骞传》记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这描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张骞前后三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他访问了中亚腹地的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等民族政权。之后两次出使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政权外,他又到达了乌孙等地,并且派遣副使访问安息、印度诸国。并且张骞每次出去是带着大量的物品,这其中也包含着出使的一般目的。“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张骞与副使返回之时,携带者各地方的官吏和商人。客观来讲,通过贸易手段,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西域,而且这也是相互间的作用,对两地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汉人传授西域人铸造铁器和凿井取水等事迹,而且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等物品相继传入中国种植,当然工艺品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都丰富了当时中原人民的生活,并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发展。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在于发展中西的贸易,但这并不影响之后中西间的往来。他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为中西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骞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使者前赴后继,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对于班超通西域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班超从小立志当效仿张骞等人,以开通西域的重任为己任。他从四十岁开始,一直奋斗在开通西域的征程中,斗争了三十年之久,他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是斗士们前行的动力。甘英出使大秦和条支,并且将丝绸之路的远端拓展到地中海沿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到达地中海的使者。这些人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为了保护祖国的边疆安定以及发展汉朝及域外民族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是丝綢之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使者,他们沟通了中国与域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架起了中外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得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与丝绸之路紧紧交织于一体,并为后人不绝歌咏。
二、丝绸之路的传承者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王朝统治时期,由于佛教文明的传播,大量僧人西行求法,他们不仅在宗教传播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上扮演着使者的角色。这些人都中有些是从西域进入中原传播佛教的,比如竺法兰、鸠摩罗什等人,他们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域外来到中原的。还有些中国的僧人从中原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去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法显和玄奘的事迹。
唐朝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吐蕃占领了西域诸地,切断了中原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又盛极一时,西方旅行家经丝路来华,其中马可·波罗就是典型代表。之后由于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等一系列条件的成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并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当然其中就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直至“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颁行,海上丝路也失去了其价值。
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包含三条线路,分别是北方的陆上丝路、南方的陆上丝路及海上丝路。但是后两条道路的作用远远不及前者,因此其知名度也就小一些,尤其是南方丝路更不常见。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到达缅甸、印度等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港出发,东接韩国、日本,南连东南亚诸国,西至欧洲、非洲等地。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商贸道路,东起长安,至甘肃境内,经河西走廊,直达敦煌。西出玉门、阳关,又分为两条道路,南路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经过和阗、莎车等地以达疏勒,从疏勒到大夏。北路是经过大宛达到大夏。南北两路在大夏又合成一路,由大夏到安息等国,从而运往欧洲、印度等地。
三、结语
丝绸之路沿途出现了诸多因贸易而繁荣的城市,如敦煌、和阗、费尔干纳等。丝绸之路虽然是以贸易道路的形式存在,但其重要意义不止是在于商贸价值,它更是中原连接外部地区的通道,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沟通和交流的品台,它推动了中外双向的影响,促进了双方更深层面的发展。
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已经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在中外的交流沟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桥梁,那么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使者就是一个个的铺路石。上面所讲述的只是个别事迹,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诸如张骞、班超、傅介子、鸠摩罗什、法显、玄奘一类的人多如繁星,只不过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是比其他人有更耀眼的事迹罢了。那些在中西交流中扮演使者的人也是从事着各种职业,有上面提到国家层面的使节官、外出求法的僧人,也有各国的商人、旅行家,还有一些平民百姓,这些人无所谓高贵,都对中外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或是有意或是无意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人都应该被历史铭记。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外交流;交通使者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自古东西方往来频繁,不仅表现于中国和西方世界在政治、文化等层面的交流和互鉴,而且在经贸层面的往来尤为突出。不同时期的使臣和商旅以探索者的身份往返于东西地域间,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商道,逐步形成了成熟的中西商贸路网。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最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被国内外学界所认同并广泛使用,近年来丝绸之路的价值再次被发掘。
一般认为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山鼻祖,并且中国的史籍也留存有这样的记载。在中国的秦王朝和西汉王朝初年的统治时段内,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这样就隔断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王朝常年的休养生息收到了效益,兵强国盛。张骞被武帝外派出使西域,他的使命是联合大月氏、乌孙等国,以“断匈奴右臂”。据《汉书·张骞传》记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这描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张骞前后三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他访问了中亚腹地的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等民族政权。之后两次出使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政权外,他又到达了乌孙等地,并且派遣副使访问安息、印度诸国。并且张骞每次出去是带着大量的物品,这其中也包含着出使的一般目的。“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张骞与副使返回之时,携带者各地方的官吏和商人。客观来讲,通过贸易手段,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西域,而且这也是相互间的作用,对两地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汉人传授西域人铸造铁器和凿井取水等事迹,而且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等物品相继传入中国种植,当然工艺品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都丰富了当时中原人民的生活,并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发展。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在于发展中西的贸易,但这并不影响之后中西间的往来。他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为中西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骞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使者前赴后继,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对于班超通西域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班超从小立志当效仿张骞等人,以开通西域的重任为己任。他从四十岁开始,一直奋斗在开通西域的征程中,斗争了三十年之久,他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是斗士们前行的动力。甘英出使大秦和条支,并且将丝绸之路的远端拓展到地中海沿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到达地中海的使者。这些人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为了保护祖国的边疆安定以及发展汉朝及域外民族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是丝綢之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使者,他们沟通了中国与域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架起了中外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得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与丝绸之路紧紧交织于一体,并为后人不绝歌咏。
二、丝绸之路的传承者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王朝统治时期,由于佛教文明的传播,大量僧人西行求法,他们不仅在宗教传播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上扮演着使者的角色。这些人都中有些是从西域进入中原传播佛教的,比如竺法兰、鸠摩罗什等人,他们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域外来到中原的。还有些中国的僧人从中原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去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法显和玄奘的事迹。
唐朝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吐蕃占领了西域诸地,切断了中原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又盛极一时,西方旅行家经丝路来华,其中马可·波罗就是典型代表。之后由于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等一系列条件的成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并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当然其中就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直至“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颁行,海上丝路也失去了其价值。
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包含三条线路,分别是北方的陆上丝路、南方的陆上丝路及海上丝路。但是后两条道路的作用远远不及前者,因此其知名度也就小一些,尤其是南方丝路更不常见。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到达缅甸、印度等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港出发,东接韩国、日本,南连东南亚诸国,西至欧洲、非洲等地。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商贸道路,东起长安,至甘肃境内,经河西走廊,直达敦煌。西出玉门、阳关,又分为两条道路,南路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经过和阗、莎车等地以达疏勒,从疏勒到大夏。北路是经过大宛达到大夏。南北两路在大夏又合成一路,由大夏到安息等国,从而运往欧洲、印度等地。
三、结语
丝绸之路沿途出现了诸多因贸易而繁荣的城市,如敦煌、和阗、费尔干纳等。丝绸之路虽然是以贸易道路的形式存在,但其重要意义不止是在于商贸价值,它更是中原连接外部地区的通道,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沟通和交流的品台,它推动了中外双向的影响,促进了双方更深层面的发展。
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已经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在中外的交流沟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桥梁,那么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使者就是一个个的铺路石。上面所讲述的只是个别事迹,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诸如张骞、班超、傅介子、鸠摩罗什、法显、玄奘一类的人多如繁星,只不过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是比其他人有更耀眼的事迹罢了。那些在中西交流中扮演使者的人也是从事着各种职业,有上面提到国家层面的使节官、外出求法的僧人,也有各国的商人、旅行家,还有一些平民百姓,这些人无所谓高贵,都对中外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或是有意或是无意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人都应该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