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里,家家户户包饺子、放鞭炮,吃好的穿好的,互相拜年互相问好,处处呈现一片欢乐景象,处处渗透着浓浓的年味。
早些年,孩子尚小,儿子未娶,女儿未嫁,每逢除夕,一家人高高兴兴吃罢年夜饭,便聚在一起看“春晚”。儿女们吃着糖果唱着歌,老伴坐在我身边一边喝茶,一边被赵本山、冯巩逗得前俯后仰。一家人欢欢喜喜,其乐融融,从来没有孤单、寂寞的感觉。
慢慢地儿女们都长大了,一个个成家另过了,后来老头又撒手而去,原先热热闹闹的家只剩下我一个人。前些年,我就怕回家,宁愿在老年活动室多呆一会儿,宁愿在街上多转几圈。回去也是一个人,在家和谁说话呢?平时的日子忍着点也就打发过去了,怕就怕每年的除夕夜,虽说儿女们都过来和我一起吃团圆饭,吃过之后就领着爱人与孩子各回各的家了,剩下我这个孤单老妪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我坐在沙发上思孩子想老伴,再搞笑的电视节目也没心思看,就上床睡觉。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听鞭炮声,听孩子们在街上的嬉闹声,越热闹我就越感到空虚和伤心。
大年初一,女儿来我家拜年,大概是发现我的神色不对头,问我:“妈,你的眼睛怎么又红又肿?”我不好说什么,便在房间里转来转去,看看这摸摸那,又抬头望了望挂在墙上老伴的像。女儿一下明白了,亲热地对我说:“今天我不走了,妈,我陪您下饺子,陪您看电视。”
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女儿都陪我看“春晚”,和女儿坐在一起心里踏实多了,心里有了着落,什么孤单、忧伤都随着女儿的笑声烟消云散了,就像又回到了过去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情景。每当看到节目精彩之处,我发现女儿暗暗在注视我的表情,我笑了,她也笑了。
随着除夕零点钟声的敲响,我拉起女儿的手说:“咱们把门打开,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早些年,孩子尚小,儿子未娶,女儿未嫁,每逢除夕,一家人高高兴兴吃罢年夜饭,便聚在一起看“春晚”。儿女们吃着糖果唱着歌,老伴坐在我身边一边喝茶,一边被赵本山、冯巩逗得前俯后仰。一家人欢欢喜喜,其乐融融,从来没有孤单、寂寞的感觉。
慢慢地儿女们都长大了,一个个成家另过了,后来老头又撒手而去,原先热热闹闹的家只剩下我一个人。前些年,我就怕回家,宁愿在老年活动室多呆一会儿,宁愿在街上多转几圈。回去也是一个人,在家和谁说话呢?平时的日子忍着点也就打发过去了,怕就怕每年的除夕夜,虽说儿女们都过来和我一起吃团圆饭,吃过之后就领着爱人与孩子各回各的家了,剩下我这个孤单老妪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我坐在沙发上思孩子想老伴,再搞笑的电视节目也没心思看,就上床睡觉。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听鞭炮声,听孩子们在街上的嬉闹声,越热闹我就越感到空虚和伤心。
大年初一,女儿来我家拜年,大概是发现我的神色不对头,问我:“妈,你的眼睛怎么又红又肿?”我不好说什么,便在房间里转来转去,看看这摸摸那,又抬头望了望挂在墙上老伴的像。女儿一下明白了,亲热地对我说:“今天我不走了,妈,我陪您下饺子,陪您看电视。”
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女儿都陪我看“春晚”,和女儿坐在一起心里踏实多了,心里有了着落,什么孤单、忧伤都随着女儿的笑声烟消云散了,就像又回到了过去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情景。每当看到节目精彩之处,我发现女儿暗暗在注视我的表情,我笑了,她也笑了。
随着除夕零点钟声的敲响,我拉起女儿的手说:“咱们把门打开,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