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践法,对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产生疾患的原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Study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Averag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Zhigui1 Wang Chuang2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concepts of health, mental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ituations and reasons of causing mental illness; how physical exercise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ways and means of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并呈现出“低年龄、高文化和高发生率”的倾向。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较强自尊心、较高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同时他们处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的青少年中期,因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它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广义来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指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发动的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有24.03%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59.28%的大学生需要特别地关注。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的大学生自杀、伤人等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事件也都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2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给予大学生很高的期望,而由于竞争的激烈,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点大学尤其明显。(2)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高中是统一的生活模式,到了大学自由以后不少人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3)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即对大学的自学要求不适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又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总是觉得生活无聊、空虚,而外界压力大和内心空虚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4)对社会人际交往的不适。中学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单一,而到大学以后,会碰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少同学不知如何介入这样的交友大圈子而感到不适。(5)情感活动导向的不正确。到了大学各种情感问题随之而来,有的是严重的恋家情绪,有的是进大学就迫不及待地谈恋爱。(6)家庭生活经历的失范与角色转换的冲突。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具有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与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有关。(7)个体心理发展的局限与缺陷。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心智还不够健全,一旦转化就会成为不良的心理疾病。
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有助于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促进作用勿庸置疑。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会受到身体活动,特别是双手活动的重要影响,这就揭示出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与互补性。
3.2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
大学生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纵能力组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供应状况,使大脑细胞发育充分,而且不同性质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和改善不同心理机能,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刺激,使大脑的活力、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等。 3.3有助于获取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普遍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4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同时,体育运动又有很多集体的项目。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又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5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以上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3.6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运动中人人平等,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有更为直接的言语和体态语言的交流,互相之间易产生信任感,有助于情感和信息交流,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尤其是体育游戏与集体项目,能让大学生在运动中较好地克服孤僻,增加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7 有助于认识自我,使自我概念更清晰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体育运动项目多,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多,自己的喜好、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身体概念、自我概念和积极的自尊心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从而改善个体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1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常识,让学生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自我诊断,自我治疗,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2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课上课,教学中自由分组结合,学期末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教学的全过程均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充分享受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主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优美的教学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具有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4.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各运动项目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安排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4.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注重观察和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抑郁质或内向学生,要多加关怀和鼓励,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根据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适当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切忌公开指责,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信心。而对于胆汁质型或外向型学生,利用其精力充沛、开朗活泼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学习,并注意其自制能力培养和克服急躁任性的弱点,完善其个性心理特征。同时在每次课中按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分出不同的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6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实施角色互动和转换
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较多,将上课的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相应的负责人即小组长,在自由练习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小组长带领自由复习,同时老师在一旁及时进行评价。体育教学中,分组和个人活动频繁,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甚多,角色和地位经常变化。可以使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保护, 以此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教师的及时评价做到抑制缺点、发扬优点,以达到发展学生的判断比较能力、快速反应与应变能力等。 4.7 通过教学比赛、游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比赛、游戏最大的魅力即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游戏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游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获取快乐的体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公平的竞争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5 结论与建议
5.1 当代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90后的大学生24.03%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59.28%的需要特别关注,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5.2 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不适应,情感活动导向不明确及个体心理发展的局限与缺陷。
5.3 体育运动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能促进心理和社会健康,对大学生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益。
5.4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保健学的知识,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5.5通过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分层次、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学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文史博览(理论),2012(6):65-66
[4]赵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2):102-103.
[5]王彪,王保金.高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5(9):46-47.
[6]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31-33.
(作者单位:1.天津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204; 2.天津农学院体育部 天津 300384)
【关键词】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Study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Averag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Zhigui1 Wang Chuang2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concepts of health, mental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ituations and reasons of causing mental illness; how physical exercise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ways and means of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并呈现出“低年龄、高文化和高发生率”的倾向。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较强自尊心、较高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同时他们处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的青少年中期,因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它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广义来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指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发动的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有24.03%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59.28%的大学生需要特别地关注。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的大学生自杀、伤人等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事件也都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2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给予大学生很高的期望,而由于竞争的激烈,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点大学尤其明显。(2)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高中是统一的生活模式,到了大学自由以后不少人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3)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即对大学的自学要求不适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又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总是觉得生活无聊、空虚,而外界压力大和内心空虚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4)对社会人际交往的不适。中学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单一,而到大学以后,会碰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少同学不知如何介入这样的交友大圈子而感到不适。(5)情感活动导向的不正确。到了大学各种情感问题随之而来,有的是严重的恋家情绪,有的是进大学就迫不及待地谈恋爱。(6)家庭生活经历的失范与角色转换的冲突。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具有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与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有关。(7)个体心理发展的局限与缺陷。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心智还不够健全,一旦转化就会成为不良的心理疾病。
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有助于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促进作用勿庸置疑。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会受到身体活动,特别是双手活动的重要影响,这就揭示出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与互补性。
3.2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
大学生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纵能力组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供应状况,使大脑细胞发育充分,而且不同性质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和改善不同心理机能,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刺激,使大脑的活力、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等。 3.3有助于获取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普遍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4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同时,体育运动又有很多集体的项目。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又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5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以上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3.6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运动中人人平等,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有更为直接的言语和体态语言的交流,互相之间易产生信任感,有助于情感和信息交流,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尤其是体育游戏与集体项目,能让大学生在运动中较好地克服孤僻,增加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7 有助于认识自我,使自我概念更清晰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体育运动项目多,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多,自己的喜好、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身体概念、自我概念和积极的自尊心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从而改善个体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1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常识,让学生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自我诊断,自我治疗,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2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课上课,教学中自由分组结合,学期末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教学的全过程均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充分享受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主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优美的教学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具有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4.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各运动项目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安排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4.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注重观察和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抑郁质或内向学生,要多加关怀和鼓励,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根据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适当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切忌公开指责,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信心。而对于胆汁质型或外向型学生,利用其精力充沛、开朗活泼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学习,并注意其自制能力培养和克服急躁任性的弱点,完善其个性心理特征。同时在每次课中按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分出不同的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6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实施角色互动和转换
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较多,将上课的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相应的负责人即小组长,在自由练习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小组长带领自由复习,同时老师在一旁及时进行评价。体育教学中,分组和个人活动频繁,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甚多,角色和地位经常变化。可以使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保护, 以此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教师的及时评价做到抑制缺点、发扬优点,以达到发展学生的判断比较能力、快速反应与应变能力等。 4.7 通过教学比赛、游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比赛、游戏最大的魅力即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游戏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游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获取快乐的体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公平的竞争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5 结论与建议
5.1 当代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90后的大学生24.03%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59.28%的需要特别关注,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5.2 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不适应,情感活动导向不明确及个体心理发展的局限与缺陷。
5.3 体育运动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能促进心理和社会健康,对大学生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益。
5.4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保健学的知识,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5.5通过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分层次、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学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文史博览(理论),2012(6):65-66
[4]赵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2):102-103.
[5]王彪,王保金.高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5(9):46-47.
[6]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31-33.
(作者单位:1.天津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204; 2.天津农学院体育部 天津 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