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PDCA 循环法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
后工作(A)。结果: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无1例护理差错、投诉、纠纷,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关键词:PDCA;循环法;急诊;院内转运
急诊科是危重病人急救的第一站,危重病人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后,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常会进行院内转运。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仪器设备有限和相关科室沟通不良及其他各种意外因素,危重病人发生危险的几率增加。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会增加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病人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尤其急诊科转运风险更大,甚至大于ICU 病人[2]。因此,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为防范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流程,减少护理纠纷,本科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法,于2013年7月起应用至今,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2013年7 月至2014年7 月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作柏拉图,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事件,对可能引起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 阶段),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 阶段),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 阶段),最后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A 阶段)。同时把A 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呈螺旋式上升。
1.2 转运对象 凡在本科抢救室经急救、复苏等处理后,需进行X 线、CT、核磁共振、B 超等辅助检查的病人或直送手术室、收治重症医学科、专科病房等危重症病人。
2 主要问题
2.1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
2.1.1转运交接记录不完整25例;
2.1.2等待送检或入院时间过长产生不良情绪5例;
2.1.3 仪器准备不充分:病人转运前转运呼吸机故障1例;病人转运前氧瓶空虚1例;病人转运过程中氧气枕耗完2例;
2.1.4 转运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无医护陪同2例;
2.1.5皮肤完整性受损无记录2例;
2.1.6送错病房2例
2.1.7大小便失禁污染衣裤和被服1例;
2.1.8 输液外渗1例;
2.1.9 尿管引流袋连接处脱落1例;
2.1.10 交接不清,物品丢失1例。
2.2原因分析
2.2.1急诊科转交接制度不完善,流程不清晰,转运交接记录繁琐杂乱,无统一硬性规定,不利于医护人员及导诊员做好转运交接记录。
2.2.2转运各环节衔接不到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某些特殊情况如天气状况无法预测,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就诊病人增加,都会导致电梯等待、病房准备与交接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从而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
2.2.3因住院部新病房扩建,专科地点变更,专科病房扩建,分区细化,短时间内位置发生改变,导诊员对变更地点不熟悉延长时间或将病人送错病房。
2.2.4导诊员能力参差不齐,人力严重缺乏,个别导诊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风险意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应对措施
3.1计划阶段(P)
针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护士长召开科内的质控小组成员进行了质量分析,拟定了以下措施计划:
3.1.1定期组织护士及导诊员学习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案,以提高整体素质;
3.1.2制订《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以表格式书写,结构分明、填写简捷,在争分夺秒的紧急场合,可很大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2实施阶段(D)
3.2.1每周利用2 ~3 次晨会时间,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核心制度、应急预案等知识,每月对近阶段学习重点进行阶段性考核,每月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学习,每半年进行1 次理论和操作考核,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考核成绩均记录在案。
3.2.2各班均有负责人,发现问题落实到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心。
3.2.3护士长亲自书写《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模板,每一位护士必须按要求内容进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转运之前,责任护士必须到床边进行评估记录,并在转运过程中全程护送,和病房护士做好转运交接并记录。
3.2.4优化转运流程,开放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病人办理入院后在护士站及时登记,通知导诊员,做好病房联系,确保床位,并详细告知收入院病人的病情,治疗,需准备的用物,使专科做好接应准备。并于出发前联系电梯,缩短电梯等待的时间,保证转运一路畅通。
3.2.5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要求医院增强后勤部门对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的配合,每周对配套设施进行检修,并以护士长的验证签名为准。
3.3检查阶段(C)
学习1 周期后,检查工作笔记及《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并进行考试,不合格者再培训直至合格。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记录、交接班内容、告知家属的注意事项等进行抽查;每周跟班2 ~3 次,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护士长或助理每月向留观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0~50 份,将病人或家属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或反馈给当事人。
3.4处理阶段(A)
每月底将检查的结果汇总分析,鼓励好的要继续保持,将以上措施作为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来执行,做得不够的作为下一周期的主要问题来抓,并将结果反馈到护理部。
4效果评价
通过4个周期的持续改进,我科的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 年多来,无1 例差错、纠纷发生。年轻护士的技能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
5总结
PDCA管理循环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 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是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她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3]。安全转运是急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我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流程化的进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保障了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同时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病人和合作科室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参考文献:
[1]苏意寒.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92~93.
[2]卢勇,苏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3]彭梅琼,吕湘连,干永珍.运用PDCA 循环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4(5):54。
作者简介:郭春玲:女(1983年—),研究生在读,护师,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
后工作(A)。结果: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无1例护理差错、投诉、纠纷,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关键词:PDCA;循环法;急诊;院内转运
急诊科是危重病人急救的第一站,危重病人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后,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常会进行院内转运。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仪器设备有限和相关科室沟通不良及其他各种意外因素,危重病人发生危险的几率增加。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会增加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病人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尤其急诊科转运风险更大,甚至大于ICU 病人[2]。因此,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为防范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流程,减少护理纠纷,本科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法,于2013年7月起应用至今,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2013年7 月至2014年7 月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作柏拉图,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事件,对可能引起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 阶段),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 阶段),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 阶段),最后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A 阶段)。同时把A 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呈螺旋式上升。
1.2 转运对象 凡在本科抢救室经急救、复苏等处理后,需进行X 线、CT、核磁共振、B 超等辅助检查的病人或直送手术室、收治重症医学科、专科病房等危重症病人。
2 主要问题
2.1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
2.1.1转运交接记录不完整25例;
2.1.2等待送检或入院时间过长产生不良情绪5例;
2.1.3 仪器准备不充分:病人转运前转运呼吸机故障1例;病人转运前氧瓶空虚1例;病人转运过程中氧气枕耗完2例;
2.1.4 转运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无医护陪同2例;
2.1.5皮肤完整性受损无记录2例;
2.1.6送错病房2例
2.1.7大小便失禁污染衣裤和被服1例;
2.1.8 输液外渗1例;
2.1.9 尿管引流袋连接处脱落1例;
2.1.10 交接不清,物品丢失1例。
2.2原因分析
2.2.1急诊科转交接制度不完善,流程不清晰,转运交接记录繁琐杂乱,无统一硬性规定,不利于医护人员及导诊员做好转运交接记录。
2.2.2转运各环节衔接不到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某些特殊情况如天气状况无法预测,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就诊病人增加,都会导致电梯等待、病房准备与交接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从而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
2.2.3因住院部新病房扩建,专科地点变更,专科病房扩建,分区细化,短时间内位置发生改变,导诊员对变更地点不熟悉延长时间或将病人送错病房。
2.2.4导诊员能力参差不齐,人力严重缺乏,个别导诊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风险意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应对措施
3.1计划阶段(P)
针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护士长召开科内的质控小组成员进行了质量分析,拟定了以下措施计划:
3.1.1定期组织护士及导诊员学习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案,以提高整体素质;
3.1.2制订《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以表格式书写,结构分明、填写简捷,在争分夺秒的紧急场合,可很大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2实施阶段(D)
3.2.1每周利用2 ~3 次晨会时间,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核心制度、应急预案等知识,每月对近阶段学习重点进行阶段性考核,每月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学习,每半年进行1 次理论和操作考核,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考核成绩均记录在案。
3.2.2各班均有负责人,发现问题落实到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心。
3.2.3护士长亲自书写《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模板,每一位护士必须按要求内容进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转运之前,责任护士必须到床边进行评估记录,并在转运过程中全程护送,和病房护士做好转运交接并记录。
3.2.4优化转运流程,开放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病人办理入院后在护士站及时登记,通知导诊员,做好病房联系,确保床位,并详细告知收入院病人的病情,治疗,需准备的用物,使专科做好接应准备。并于出发前联系电梯,缩短电梯等待的时间,保证转运一路畅通。
3.2.5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要求医院增强后勤部门对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的配合,每周对配套设施进行检修,并以护士长的验证签名为准。
3.3检查阶段(C)
学习1 周期后,检查工作笔记及《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并进行考试,不合格者再培训直至合格。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记录、交接班内容、告知家属的注意事项等进行抽查;每周跟班2 ~3 次,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护士长或助理每月向留观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0~50 份,将病人或家属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或反馈给当事人。
3.4处理阶段(A)
每月底将检查的结果汇总分析,鼓励好的要继续保持,将以上措施作为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来执行,做得不够的作为下一周期的主要问题来抓,并将结果反馈到护理部。
4效果评价
通过4个周期的持续改进,我科的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 年多来,无1 例差错、纠纷发生。年轻护士的技能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
5总结
PDCA管理循环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 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是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她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3]。安全转运是急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我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流程化的进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保障了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同时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病人和合作科室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参考文献:
[1]苏意寒.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92~93.
[2]卢勇,苏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3]彭梅琼,吕湘连,干永珍.运用PDCA 循环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4(5):54。
作者简介:郭春玲:女(1983年—),研究生在读,护师,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