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是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发挥学生志趣与爱好。
关键词:充满生机 音乐课堂 欣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7
中师生音乐教育专业,因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中师教育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把体、音、美視为“小三门”的说法,已彻底否定。鉴于中师教育是面向社会,为其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岗位艰巨而任重道远,如何使中师生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师,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浅见,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交流。因而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关系融洽的基础之上。教师职业的核心是爱,是奉献。今天的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既教书,又育人,处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音乐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过硬的内功和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中师生,是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音乐师资,责任重大而艰巨。在幼师课程中,音乐课绝不是什么“小三门”,而是必修课。只有为师者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专业精良,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每一位学生,坚持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互敬互爱,走进学生心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喜欢你的专业,喜欢听你的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构筑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重新认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特点
音乐课是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发挥学生志趣与爱好。“移风俗,莫善于乐”。音乐课正上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严格地讲,音乐是精神产物,是生活的再现和情感体验的动态艺术。它能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召和自息感受。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音乐成为冷门,音乐教师缺乏,为教学造成困难,所以,中师阶段应着力抓好音乐教师的培训,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输送合格师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优化课堂结构,引发学生激情
古人对文章的要求有“虎头、熊腰、凤尾”之说;也有“豹头、猪肚、凤尾”之论。笔者认为课堂也要有漂亮的开头,如虎头威风凛凛,像豹头遒劲有力。要求新课的开讲要生动活泼,真切动人。以优美的语言,欢快的节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开讲奠定基础,定稳基调。课堂的中心,体干,也要如“猪肚”,像熊腰丰盈,内容充实。不论是讲授乐理,示范演唱,视唱练习等都要到位,翔实。结尾也要如豹尾矫健有力,像凤尾五彩缤纷,课堂小结要干净利索,韵味无穷。
核心,重点处要着力敲,务求精当,找准“宣泄口”和共振点,让感情激发出来,声情并茂,形成高潮,师生共振共鸣,使课堂神采流动,亮点纷呈。
四、把握好“中声区”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人的有效声域存在着“声区”现象。声区不同发声的感觉和共鸣效果也各不相同。人声的有效音域大体分三个声区:(1)低声区,以胸膛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胸声区”。(2)中声区以胸腔、口腔、咽腔混合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混合声区”。在这声区中有一个“过渡声区”。(3)高声区,以鼻腔、头腔、鼻咽腔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头声区”。美妙动听的声音正是这三声区声音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教学中,尤其女同学声音顶上去了,但音色尖峭,刺耳,唱者也觉得有劲使不上,唱中、低音时声下不来,听来都是在上面吊着,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中声区的声音基础没打好。所以,在声乐训练中,要建立稳定、良好的中音区基础,这是重中之重的大原则。牢牢记住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噪音的基本构成原理:声带是发音体,是音源。凡健康嗓子有两种机能,一是“重机能”发真声音的,另一种是发假声的“轻机能”。真声是声带的全振动发出的声音,假声是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声音,只有真、假声相互配合,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②打开腔体,稳定喉头。微笑着唱曲,既随意又自然,面部表情积极向上,又能带动悬雍垂(小舌)运动,能顶上去高音位,也有利于喉头的稳定。这样中音区浑厚、扎实、饱满的声音色彩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上好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是感知、情感、想像、理解多种心理综合运用的过程。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愉快和亲切中获取知识,起到对学生思想渗透的功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此,要深入了解学生,审美讲究情投意合,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文化层次都会使学生在音乐理解、表达方面有所差异,这些必须掌握,如此才可有的放矢。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因此要从教材入手,让学生能在众多的音乐作品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不妨把欣赏曲目画个档次,我国作品可从《百鸟朝凤》、《牧歌》、《黄河船夫曲》的欣赏开始,进而到《二泉映月》、《江南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再到《海韵》、《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教材选择应以曲目为中心,把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附上去。
更注意的是欣赏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欣赏,感受、讨论、答辩,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悟音乐的特点、情绪、基调,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
总之,音乐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兴致与爱好,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能情趣,使艺术的灵魂和真谛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高品位的佳景和幸福。
关键词:充满生机 音乐课堂 欣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7
中师生音乐教育专业,因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中师教育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把体、音、美視为“小三门”的说法,已彻底否定。鉴于中师教育是面向社会,为其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岗位艰巨而任重道远,如何使中师生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师,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浅见,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交流。因而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关系融洽的基础之上。教师职业的核心是爱,是奉献。今天的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既教书,又育人,处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音乐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过硬的内功和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中师生,是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音乐师资,责任重大而艰巨。在幼师课程中,音乐课绝不是什么“小三门”,而是必修课。只有为师者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专业精良,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每一位学生,坚持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互敬互爱,走进学生心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喜欢你的专业,喜欢听你的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构筑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重新认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特点
音乐课是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发挥学生志趣与爱好。“移风俗,莫善于乐”。音乐课正上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严格地讲,音乐是精神产物,是生活的再现和情感体验的动态艺术。它能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召和自息感受。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音乐成为冷门,音乐教师缺乏,为教学造成困难,所以,中师阶段应着力抓好音乐教师的培训,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输送合格师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优化课堂结构,引发学生激情
古人对文章的要求有“虎头、熊腰、凤尾”之说;也有“豹头、猪肚、凤尾”之论。笔者认为课堂也要有漂亮的开头,如虎头威风凛凛,像豹头遒劲有力。要求新课的开讲要生动活泼,真切动人。以优美的语言,欢快的节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开讲奠定基础,定稳基调。课堂的中心,体干,也要如“猪肚”,像熊腰丰盈,内容充实。不论是讲授乐理,示范演唱,视唱练习等都要到位,翔实。结尾也要如豹尾矫健有力,像凤尾五彩缤纷,课堂小结要干净利索,韵味无穷。
核心,重点处要着力敲,务求精当,找准“宣泄口”和共振点,让感情激发出来,声情并茂,形成高潮,师生共振共鸣,使课堂神采流动,亮点纷呈。
四、把握好“中声区”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人的有效声域存在着“声区”现象。声区不同发声的感觉和共鸣效果也各不相同。人声的有效音域大体分三个声区:(1)低声区,以胸膛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胸声区”。(2)中声区以胸腔、口腔、咽腔混合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混合声区”。在这声区中有一个“过渡声区”。(3)高声区,以鼻腔、头腔、鼻咽腔共鸣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头声区”。美妙动听的声音正是这三声区声音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教学中,尤其女同学声音顶上去了,但音色尖峭,刺耳,唱者也觉得有劲使不上,唱中、低音时声下不来,听来都是在上面吊着,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中声区的声音基础没打好。所以,在声乐训练中,要建立稳定、良好的中音区基础,这是重中之重的大原则。牢牢记住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噪音的基本构成原理:声带是发音体,是音源。凡健康嗓子有两种机能,一是“重机能”发真声音的,另一种是发假声的“轻机能”。真声是声带的全振动发出的声音,假声是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声音,只有真、假声相互配合,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②打开腔体,稳定喉头。微笑着唱曲,既随意又自然,面部表情积极向上,又能带动悬雍垂(小舌)运动,能顶上去高音位,也有利于喉头的稳定。这样中音区浑厚、扎实、饱满的声音色彩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上好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是感知、情感、想像、理解多种心理综合运用的过程。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愉快和亲切中获取知识,起到对学生思想渗透的功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此,要深入了解学生,审美讲究情投意合,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文化层次都会使学生在音乐理解、表达方面有所差异,这些必须掌握,如此才可有的放矢。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因此要从教材入手,让学生能在众多的音乐作品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不妨把欣赏曲目画个档次,我国作品可从《百鸟朝凤》、《牧歌》、《黄河船夫曲》的欣赏开始,进而到《二泉映月》、《江南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再到《海韵》、《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教材选择应以曲目为中心,把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附上去。
更注意的是欣赏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欣赏,感受、讨论、答辩,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悟音乐的特点、情绪、基调,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
总之,音乐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兴致与爱好,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能情趣,使艺术的灵魂和真谛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高品位的佳景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