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建筑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略

来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台湾在建筑领域合作日益密切,对于能互通两岸建筑实务的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有较大增长。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明确了两岸建筑产业对接中对从业人员岗位能力的需求状况,进而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和自律能力这5个方面探索提升福建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策略,以促进两岸建筑产业对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4-0023-03
  为建立两岸更加紧密合作交流的区域平台,2009年7月,福建省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201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成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可以接受台湾建筑企业备案。同时,为了进一步适应发展需要,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年)提出: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建设台胞生产生活示范区,计划对台率先开放建筑、规划、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投资准入,降低台胞在电子商务、金融、证券等领域的准入门槛,率先承认台湾地区执业资格认证,建立支持台胞到平潭投资创业的发展基金,加快推动教育、医疗、保险等生活服务业与台湾的对接,探索发展台湾社区生活服务业,努力建设台湾同胞宜居宜业的第二生活圈[1]。可以预见,未来平潭綜合实验区对熟悉两岸建筑业务并具有相关专业沟通能力的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产业现状
  从 2012年7月1日起,台湾建筑业企业可在实验区从事除工程勘察以外的建筑活动。台湾地区的营造业企业具有甲等资质、工程技术顾问公司或建筑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具有较强实力,经台湾相应同业公会推荐后,即可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申请企业备案,备案有效期为3年[2]。至2015年7月,在平潭备案的台湾建筑业企业已达24家,其中营造业5家,工程技术顾问1家,建筑师事务所18家;并有22名台湾建筑师、82名台湾技师在平潭备案或执业。除台湾建筑企业外,在平潭注册的建筑企业总数也已经达到了95家,其中总承包企业28家,专业承包16家,劳务分包企业16家,城市园林绿化企业10家[3]。
  二、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基本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笔者在平潭随机选取50名建筑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从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各自从业行为特点、合作过程中存在困难、建筑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价等方面入手,结合建筑行业职业需求全方位剖析了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了解到,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同根同源,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合作过程中融合度较高,但因双方所处社会历史进程与政治制度的不同及建筑从业人员教育培养模式存在差异等原因,导致双方合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的碰撞;由于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两岸建筑从业人员所掌握的建筑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所区别,如建筑施工设计理念的差异、执行技术标准的差异、从业行为习惯的差异等;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两岸建筑从业人员不仅在书写习惯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差异,如建筑专业术语使用上存在一些“同型异义词”现象。(表1)。
  针对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在职业能力及从业行为习惯上的差异,结合访谈对象对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职业能力需求的评价情况,笔者把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和自律能力(图1)。五种基本职业能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于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的养成(图2)。
  三、福建高校建筑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提升方略
  (一)培养学习能力——掌握两岸建筑产业对接的钥匙
  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召开,“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共识。[5]平潭与台湾建筑产业的对接过程就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逐步融合的过程,即要求互通类建筑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持续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自觉加强各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满足两岸建筑产业对接对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的新需求。首先,高校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进一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各类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促进学生养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再次,发挥专业课堂教学、团学素质活动、寒暑期专业实践的合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适应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保持职场竞争力。
  (二)拓展专业能力——奠定两岸建筑产业对接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建筑从业人员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深度访谈得悉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侧重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克服差异,增加共识,促进合作,福建高校可借鉴台湾高校建筑专业先进教育理念。
  1.调整课程设置,拓宽知识领域。建筑行业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人文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两岸虽同宗同源,但因几十年的隔绝,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在建筑行业就表现为两岸建筑从业人员的建筑设计理念、从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减少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在合作过程中因此种差异引起的摩擦,福建高校可通过专业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建筑类学生中拓展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增进了解,减少摩擦和壁垒,为两岸建筑从业人员的对接与合作提供理论基础。
  2.组建实践型师资队伍,拓展实践平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行业,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要素。福建高校建筑专业应积极引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建筑人才担任专兼职老师;同时,要求现有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参加实践,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技能操作运用能力。其次,社会项目实践是提升建筑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福建高校建筑类院系应注重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课堂学习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课后到企业见习、实习,强化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建设,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并产生社会效应。   3.开展两岸高校建筑类院系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了解,促进产业对接。首先,两岸高校建筑类院系可互派教师到校授课,进行师资交流;其次,福建高校建筑院系可以直接引进聘用台湾教师;第三,组织学生赴台见习、交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台湾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行业现状、民俗文化等,减少认知差异,增进共识,促进合作。
  (三)提升整合能力——寻求两岸建筑产业对接的平台
  平潭和台湾建筑产业对接要求建筑类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能快速、全面的获取两岸建筑行业在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制等方面信息和资源,寻找差异,分析利弊,寻求两岸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1.加强建筑类学生对两岸建筑行业感知的深度。要求学生对两岸建筑行业的背景、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技术标准等有深刻了解,这是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
  2.拓展建筑类学生信息加工模式。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纷繁复杂。建筑类学生需多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做好信息储备;多方探讨求教,做好信息甄别;多方比较分析,合理转化利用,达成合作共识。
  (四)强化沟通能力——搭建两岸建筑产业对接的桥梁
  如前所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在从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良好沟通能力是两岸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其能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互信,从而有效地减少两岸建筑从业人员因差异所产生的交流障碍,促进产业对接。为适应两岸建筑产业对接的需求,建筑类学生首先需适当了解台湾地区的民俗文化、语言习惯、相关专业术语等,做好台湾知识储备,这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建筑类学生需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尊重台湾地区的语言习惯,善于倾听,适时反馈,以实现有效沟通。
  (五)增强自律能力——实现两岸建筑产业对接成果的保障
  自律能力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力。它是互通型建筑从业人员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岸建筑产业对接成果的保障。首先,培育建筑类学生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福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从业过程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帶领台湾建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自觉投身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其次,发挥职业道德的约束和引导作用。福建高校应加强建筑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专项教育中,而且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日常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年)[EB/OL]. (2015-09-01 ) [2017-08-16]http://www.mnw.cn/news/fj/976370-2.html.
  [2]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台湾建筑业企业进驻平潭综合实验区从事建筑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EB/OL]. (2017-03-22 )[2017-08-16]http://www.ptedu.gov.cn/jhtml/ct/ct_7730_59562 .
  [3]念晓丹. 24家台湾建筑企业在平潭完成备案 [EB/OL]. (2015-06-04)[2017-08-16].http://www.mnw.cn/news/ pingtan/920225.html.
  [4]贾凡.台湾大学部建筑教育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11):18.
  [5]周鲜华,路林翰,刘亚臣,等.基于“五力模型”的建筑类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2016(8):379.
其他文献
黑川雅之被称为“东京的达芬奇”,是当今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本书以日记形式的设计感悟,让读者从黑川雅之的思绪中体会他对设计与生命的理解,是奉献给所有那些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有志于进行创意与设计的人们。“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是他设计的永恒主题,他如同一个诗人,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探索,寻找着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期刊
2015苹果春季发布会:  Macbook颜值爆表,Apple Watch售价被吐槽   北京时间2015年3月10日凌晨,刚刚结束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正式发布了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以及智能手表——Watch。   12寸视网膜MacBook   本次发布会最重要的消息莫过于全新的12英寸版本Macbook。Macbook采用全新设计,分为灰、银、金三色,12英寸Ret
期刊
德国时间2月27日, 2015年iF产品设计金奖在德国慕尼黑揭晓。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世界顶级设计产品汇聚一堂,其中仅有1%的产品荣膺iF产品设计金奖。来自 BOE(京东方)的新概念显示产品BOE Alta甫一亮相即获此荣誉,与苹果、莱卡等世界顶级设计产品一起站在了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不仅如此,视听类获得金奖的八件产品中,Alta是唯一一件来自中国的产品!   iF产品设计金奖是当晚揭晓的所有奖
期刊
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送审稿)》,计划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将武汉打造成为工业设计名城,实现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零”的突破。  《意见》指出,计划到2017年,武汉市工业设计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数达到70家,开展研发设计活动的工业企业数达到500家,工业设计产值达150亿元,培育出一批设计创新能力强的优秀设计人才,专业设计师达到6000人。 
期刊
我们大家熟知而又极为喜欢的设计团队GIGABay和Ceres G太空旅游团队,最近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提议----太空旅游主题。对于遨游太空的梦想,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的最求,而现在,众多的太空旅游项目的开发,使遨游太空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这个新奇的计划的基点是将称为GIGABay的一架大型货机和名为“谷神星G”一艘宇宙飞船为基础,用最新一代的高科技材料建造的。具体的步骤有以下几点:  1、“G
期刊
这款空气清新器获得了2014年红点奖最佳高品质和突破性设计奖。该空气清新器是将一个气道和一个肥袋创新的结合在一起,作为厨余垃圾的日常分离,使日常的废弃物氧化分解,是一个极具生态意识的优秀设计。  文章来源:http://www.kitchenwarenews.com/full-circle-home-compost-collector-wins-red-dot/  设计师:Full Circle
期刊
全新的下一代奥迪Q7获得“最佳设计内饰”类别的EyesOn设计大奖,成为2015年的北美国际车展的赢家。该奖项被授予在北美国际汽车展上表现最突出的汽车设计,代表着北美和全球的汽车工业设计的最高级别。  文章来源:上海东联
期刊
近年来,以德国为主的世界各国都纷纷大力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宣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工业智能化的核心是创新,鼓励创新,并促进工业设计等创新行业的发展也就成了重点。然而目前,设计抄袭的现象是创新之路上的巨大绊脚石,有关设计界的抄袭现象和由此引发的风波比比皆是,如创新实力雄厚的苹果公司就曾经因其他公司对其产品的抄袭,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此前,苹果总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在谈到小米手
期刊
这款全自动咖啡机的设计理念让自制咖啡变成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其简洁的设计加上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结构和专业化的钢琴黑外观,让咖啡机的概念获得了重新的定义。通过旋转开关对咖啡机进行操作,TFT彩色显示屏上的选项清晰可见,该机器提供了四款咖啡可供选择,足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喜好。  文章来源:  http://red-dot.de/pd/online-exhibition/work/?lang=en&code
期刊
摘 要:在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构建高职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年级主要教学内容的设置、校园足球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俱乐部的发展,旨在推动高职校园足球教学改革,同时也为高职校园足球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足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4-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