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且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和调查,找到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并分析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0-2
0 引言
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到今年765万人,而就业岗位增加并不明显。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如此,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也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一支力量。
1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并不陌生,但是毕竟发展时间短,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1 有创业热情,但创业比例较低
根据对南京G高校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低年级中有过创业想法的达到52%,高年级仍有创业想法有20%。低年级学生围绕创业做过相关实践的有29%,而高年级只有12%,而尝试进行创业占比不超过5%,正在创业的只有1.4%。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阻断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包括“不知道做什么”(67%)、“担心失败”(65%)、“没有必要的支持”(61%)。创业虽可以自由发挥,实现自我,但目前多数大学生而言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1.2 创业方向多,但创业起点较低
从此次调查来看,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向较多,依次是零售(83%)、餐饮(74%)、中介(69%)等直接服务,而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高科技领域极少。大学生在创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有启动资金(82%)、行业门槛(69%)、人力要求(45%)和投资回报(44%)。在现实中我们确实发现不少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开一个淘宝店,卖点服装和日用品,就算是创业。总的来说,他们选择的创业方向大多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呈现同质化的特征,门槛虽低,但竞争激烈。
1.3 创业时间偏晚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76%)没有选择创业原因是“不想耽误学业”,他们希望获得奖学金、考到更多的证书,能够考研成功。在创业、就业和深造等方面,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造成了创业偏晚。相比能产生较为确定性结果的选择,创业往往成为“最后的稻草”,调查中也发现将创业作为大学就业首选途径的人只占12%。那些创业较早的往往成绩一般,大部人觉得既然在学业上没有出路,而走创业之路。
1.4 冲动创业多,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包含社交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而这些知识往往大学专业教育中涉及较少,即便是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课程,也主要是起到启发、引导大学生创业的作用。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创业项目缺少必要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对企划书也了解甚少,有过团队管理经、项目预算编制等知识的比例低于3.2%。对困难的低估,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退出创业乃至创业失败。
1.5 家庭支持不够
在问及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有无将创业想法告知父母”时,高达72%的学生并未和家长提及创业事宜,他们普遍担心家长的反对和不理解。而和家长提及的人中,只有8%的家长明确支持。88%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更希望自己从事一个稳定的工作,如考公务员、到国企。调查也发现那些明确表示支持子女创业的家庭,其经济条件往往也较好,这种家庭出身的学生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2 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大学生创业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成长。[1]但要真正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作为高校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存在问题,使更多的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
2.1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学而优则仕”仍是不少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每年火爆的公考可见一斑。同时家长也希望子女从事“体面”的工作,并不考虑支持子女创业。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适合创业也需要创业的,学校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如教育部出台措施要求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2.2 完善学校创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第一,创新性和专业性。大学生创业不同于下岗人员的创业,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和专业性。作为学校,应鼓励学生将自己专业优势转化为创业基础实践。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可采用“融合式”或“渗透式”方法引入创业内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
第二,团队于合作。大学生普遍是人生经验不足,较为个性化且自信,学校需要教育创业者学会团队组建、团队分工、团队规则制度等诸多体现“人与人合作”的工作,避免今后出现“一人是龙、二人是虫”的情形。
第三,风险教育。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种敢打能冲的特点利于事业的拓展,但也容易导致对创业风险的忽视,一旦失败,可能会把一个原本积极进取的大学生压得直不起腰来。很多大学生凭着创业的冲动、对创业认识不足,个人自信心膨胀,市场认识浅薄,在没有进行市场分析、市场环境扫描、消费市场细分和定位、财务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原材料采购、机械设备安装、员工招募等一系列企业行为,结果在产出等于零的时候,投入就几乎耗尽了创业团队的现金流。[2]
2.3 构建学校创业实践平台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并通过社团参与创业见习、职业见习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组织创业交流会,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成功创业的往届生和在校生交流,也可以组织类似“生涯访谈”的方式让学生走近职场人士以真实了解社会和市场。这往往比从书本上的知识帮助更大。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
2.4 做好桥梁工作,宣传并促成政策落实
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有效性不足;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失范,政策要求得不到落实[3]。学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向学生宣传、解释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其可操作性。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学校应发挥桥梁作用,确保学生收到并理解政策,同时为学生切实享受政策便利提供必要支持。
3 总结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父母、学校、企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都是创业支持体系的成员,其成功取决于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①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创业。②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充分的社会技能。③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家庭的理解持。④大学生创业需要学校和政府助力。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有所侧重。
参 考 文 献
[1] 莫童.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9.
[3] 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人才与教育,201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0-2
0 引言
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到今年765万人,而就业岗位增加并不明显。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如此,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也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一支力量。
1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并不陌生,但是毕竟发展时间短,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1 有创业热情,但创业比例较低
根据对南京G高校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低年级中有过创业想法的达到52%,高年级仍有创业想法有20%。低年级学生围绕创业做过相关实践的有29%,而高年级只有12%,而尝试进行创业占比不超过5%,正在创业的只有1.4%。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阻断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包括“不知道做什么”(67%)、“担心失败”(65%)、“没有必要的支持”(61%)。创业虽可以自由发挥,实现自我,但目前多数大学生而言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1.2 创业方向多,但创业起点较低
从此次调查来看,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向较多,依次是零售(83%)、餐饮(74%)、中介(69%)等直接服务,而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高科技领域极少。大学生在创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有启动资金(82%)、行业门槛(69%)、人力要求(45%)和投资回报(44%)。在现实中我们确实发现不少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开一个淘宝店,卖点服装和日用品,就算是创业。总的来说,他们选择的创业方向大多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呈现同质化的特征,门槛虽低,但竞争激烈。
1.3 创业时间偏晚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76%)没有选择创业原因是“不想耽误学业”,他们希望获得奖学金、考到更多的证书,能够考研成功。在创业、就业和深造等方面,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造成了创业偏晚。相比能产生较为确定性结果的选择,创业往往成为“最后的稻草”,调查中也发现将创业作为大学就业首选途径的人只占12%。那些创业较早的往往成绩一般,大部人觉得既然在学业上没有出路,而走创业之路。
1.4 冲动创业多,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包含社交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而这些知识往往大学专业教育中涉及较少,即便是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课程,也主要是起到启发、引导大学生创业的作用。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创业项目缺少必要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对企划书也了解甚少,有过团队管理经、项目预算编制等知识的比例低于3.2%。对困难的低估,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退出创业乃至创业失败。
1.5 家庭支持不够
在问及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有无将创业想法告知父母”时,高达72%的学生并未和家长提及创业事宜,他们普遍担心家长的反对和不理解。而和家长提及的人中,只有8%的家长明确支持。88%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更希望自己从事一个稳定的工作,如考公务员、到国企。调查也发现那些明确表示支持子女创业的家庭,其经济条件往往也较好,这种家庭出身的学生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2 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大学生创业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成长。[1]但要真正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作为高校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存在问题,使更多的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
2.1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学而优则仕”仍是不少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每年火爆的公考可见一斑。同时家长也希望子女从事“体面”的工作,并不考虑支持子女创业。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适合创业也需要创业的,学校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如教育部出台措施要求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2.2 完善学校创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第一,创新性和专业性。大学生创业不同于下岗人员的创业,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和专业性。作为学校,应鼓励学生将自己专业优势转化为创业基础实践。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可采用“融合式”或“渗透式”方法引入创业内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
第二,团队于合作。大学生普遍是人生经验不足,较为个性化且自信,学校需要教育创业者学会团队组建、团队分工、团队规则制度等诸多体现“人与人合作”的工作,避免今后出现“一人是龙、二人是虫”的情形。
第三,风险教育。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种敢打能冲的特点利于事业的拓展,但也容易导致对创业风险的忽视,一旦失败,可能会把一个原本积极进取的大学生压得直不起腰来。很多大学生凭着创业的冲动、对创业认识不足,个人自信心膨胀,市场认识浅薄,在没有进行市场分析、市场环境扫描、消费市场细分和定位、财务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原材料采购、机械设备安装、员工招募等一系列企业行为,结果在产出等于零的时候,投入就几乎耗尽了创业团队的现金流。[2]
2.3 构建学校创业实践平台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并通过社团参与创业见习、职业见习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组织创业交流会,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成功创业的往届生和在校生交流,也可以组织类似“生涯访谈”的方式让学生走近职场人士以真实了解社会和市场。这往往比从书本上的知识帮助更大。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
2.4 做好桥梁工作,宣传并促成政策落实
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有效性不足;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失范,政策要求得不到落实[3]。学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向学生宣传、解释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其可操作性。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学校应发挥桥梁作用,确保学生收到并理解政策,同时为学生切实享受政策便利提供必要支持。
3 总结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父母、学校、企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都是创业支持体系的成员,其成功取决于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①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创业。②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充分的社会技能。③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家庭的理解持。④大学生创业需要学校和政府助力。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有所侧重。
参 考 文 献
[1] 莫童.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9.
[3] 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人才与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