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性化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罗西提出,它是一种致力于完善个体人格的兼有男女两性性别特征的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理论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双性化理念;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双性化理念;幼儿园教材与幼儿读物的选择应符合双性化理念;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期待应体现双性化理念;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关键词】双性化;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启示
一、双性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观点
(一)双性化理论由来
“双性化”的概念是由罗西提出来的,但是有关双性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后来,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荣格在他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包括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倾向———阿尼玛 (anima) 和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倾向——阿尼姆斯 (aIlimus) 两个原型。弗洛伊德和荣格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双性化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融合了双性化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对后来罗西“双性化”概念的得出及贝姆双性化心理量表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性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双性化的提出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完善
双性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性人格中可以有女性的因素,女性人格中可以有男性的因素,二者可以同时体现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以达到完善的个体人格。这就是在强调双性化的重点在于达到人格特征的完善,而不是达成性别的统一,即双性化并不是指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或中性化。
2.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兼有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
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既可以拥有男性的性别特征,又可以拥有女性的性别特征,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可以同时在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来,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个体能兼有男性果敢、英勇、强悍和女性温柔、细致、体贴的性格特点,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表现。
3.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贝姆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双性化个体能更加灵活的处理事务,性格更加果敢。司本斯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双性化的个体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与人沟通合作。我国学者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者、女性化者和未性化者。
二、双性化理论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双性化理念
教师是幼儿园的主要成员,也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群体,幼儿园中教师性别结构的不同,对幼儿带来不同的影响。许多幼儿园都有这么一个现状,教师大多是女教师,而在这样一个女教师众多的环境里,女性化的色彩特别浓厚,幼儿接触更多的是女性身上温柔、细致、体贴的性格特征。而男教师的缺少,幼儿对果敢、英勇、强悍等这些男性的性格特征较为陌生。男教师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和女教师在幼儿园营造的女性化的氛围,男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男性性别角色不同于女性的长处,由此培养男孩子的双性化人格,而男孩子也会逐渐找回自己男孩子的气概。
(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努力改变幼儿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启发幼儿发现异性身上的性格优点,通过鼓励女孩做勇敢、创造性这类男孩的活动,男孩做细致、社会性这类女孩的活动,鼓励幼儿向异性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人格。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还应该注意到每个小组男女比例的均衡,营造男女合作的氛围,让幼儿通过合作进一步感受到异性身上的优点,体验到双性化的合理性,从而身心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材与幼儿读物的选择应符合双性化理念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是幼儿获得性别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中渗透双性化理念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编者缺乏对双性化理念的认识,导致绝大部分的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概念的解读。这些教材和读物中关于人物性别角色的描述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产生了影响,使得幼儿性别刻板进一步深化,阻碍了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的选择时,要考虑该教材或读物是否能对幼儿双性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期待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教师是幼儿最信任的对象,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自身的期待产生影响,所以在教师的期待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与崇拜,所以幼儿重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相信教师对自己提出的一切要求与建议,并且积极地按照教师说的那样去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将双性化人格作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目标,鼓励并积极强化幼儿的双性化行为。同样的幼儿在教师这种期待的感染下,也会积极地向双性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自己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得以形成与发展。
(五)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幼儿家庭进行沟通的最佳渠道,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所以在家园合作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受到幼儿园的影响,但同时它还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要展开有效的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家长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卫东.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
[2]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双性化;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启示
一、双性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观点
(一)双性化理论由来
“双性化”的概念是由罗西提出来的,但是有关双性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后来,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荣格在他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包括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倾向———阿尼玛 (anima) 和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倾向——阿尼姆斯 (aIlimus) 两个原型。弗洛伊德和荣格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双性化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融合了双性化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对后来罗西“双性化”概念的得出及贝姆双性化心理量表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性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双性化的提出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完善
双性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性人格中可以有女性的因素,女性人格中可以有男性的因素,二者可以同时体现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以达到完善的个体人格。这就是在强调双性化的重点在于达到人格特征的完善,而不是达成性别的统一,即双性化并不是指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或中性化。
2.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兼有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
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既可以拥有男性的性别特征,又可以拥有女性的性别特征,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可以同时在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来,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个体能兼有男性果敢、英勇、强悍和女性温柔、细致、体贴的性格特点,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表现。
3.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贝姆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双性化个体能更加灵活的处理事务,性格更加果敢。司本斯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双性化的个体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与人沟通合作。我国学者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者、女性化者和未性化者。
二、双性化理论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双性化理念
教师是幼儿园的主要成员,也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群体,幼儿园中教师性别结构的不同,对幼儿带来不同的影响。许多幼儿园都有这么一个现状,教师大多是女教师,而在这样一个女教师众多的环境里,女性化的色彩特别浓厚,幼儿接触更多的是女性身上温柔、细致、体贴的性格特征。而男教师的缺少,幼儿对果敢、英勇、强悍等这些男性的性格特征较为陌生。男教师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和女教师在幼儿园营造的女性化的氛围,男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男性性别角色不同于女性的长处,由此培养男孩子的双性化人格,而男孩子也会逐渐找回自己男孩子的气概。
(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努力改变幼儿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启发幼儿发现异性身上的性格优点,通过鼓励女孩做勇敢、创造性这类男孩的活动,男孩做细致、社会性这类女孩的活动,鼓励幼儿向异性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人格。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还应该注意到每个小组男女比例的均衡,营造男女合作的氛围,让幼儿通过合作进一步感受到异性身上的优点,体验到双性化的合理性,从而身心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材与幼儿读物的选择应符合双性化理念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是幼儿获得性别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中渗透双性化理念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编者缺乏对双性化理念的认识,导致绝大部分的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概念的解读。这些教材和读物中关于人物性别角色的描述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产生了影响,使得幼儿性别刻板进一步深化,阻碍了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的选择时,要考虑该教材或读物是否能对幼儿双性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期待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教师是幼儿最信任的对象,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自身的期待产生影响,所以在教师的期待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与崇拜,所以幼儿重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相信教师对自己提出的一切要求与建议,并且积极地按照教师说的那样去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将双性化人格作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目标,鼓励并积极强化幼儿的双性化行为。同样的幼儿在教师这种期待的感染下,也会积极地向双性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自己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得以形成与发展。
(五)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应体现双性化理念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幼儿家庭进行沟通的最佳渠道,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所以在家园合作中体现双性化理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受到幼儿园的影响,但同时它还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要展开有效的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家长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卫东.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
[2]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