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蓖麻复合植物篱在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中的作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性,并就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中坡耕地的生态重建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长江中上游的山地丘陵区约1 066.7万公顷坡耕地,不必都建成梯地,可按等高线种植蓖麻复合植物篱,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农业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等高蓖麻复合植物篱;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自1998年以来,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长江断流日渐逼近;水质严重恶化,危及沿江许多城市的饮用水,癌症肆虐沿江城乡;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渐灭绝;固体废物污染严重,威胁水闸与电厂;湿地面积日渐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渐丧失等危机依然存在。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生态屏障建设是以人类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战略,既是一个自然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人工“加工”改造、优化的过程。笔者就构建以蓖麻为主的等高植物篱,治理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探讨。
  
  1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坡耕地数量众多
  据调查估算,山区每增加1人,相应增加坡耕地0.13~0.17hm2。自20世纪50~80年代,长江流域的坡耕地大约增加了40%~60%。在川中盆地丘陵区,垦殖率达到50%~70%。据近年来各省土地详查资料统计,长江流域共有坡耕地约1 066.7万公顷,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39.0%。其中,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约占坡耕地总量的1/4,这些坡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山地丘陵区。各省坡耕地的数量,以四川居首,达280万公顷,占流域坡耕地总量的26.3%,其次是贵州省,占19.2%,以下依次为重庆市占13.9%,云南省占10.2%,湖北省占7.8%,陕西省占6.6%。这6个省市的坡耕地合计占流域坡耕地总量的84%。
  长江中上游绝大部分属于民族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山区群众至今仍在为温饱而拼搏,一些山丘区垦殖率越来越高,耕种坡度越来越陡,撂荒轮歇,顺坡耕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据统计资料,长江上游约有70%的耕地是没有水保措施的顺坡耕作,尤其是大于25°陡坡地的垦殖较为普遍。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对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1.2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中上游地区,中上游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51.4万平方千米,年土壤侵蚀量为18.5亿吨。据专家推测,长江全流域每年流失泥沙24亿吨,其中71%来自上游。长江输入东海的泥沙年平均5.1亿吨,相当于亚马逊河、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等世界三大河流的总输沙量。每年损失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达2 500万吨。水土流失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防治水土流失已经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内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宜应从小流域开始,因地、因时、因力制宜。流域综合治理主要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和耕作措施。
  
  1.3林草植被退化,物种生存条件恶化
  长江中上游地区天然林比例、质量,特别是森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地处长江上游的西南是天然林、成熟林减少量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四川、云南两省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蓄积量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与第三次(1984~1987年)清查间隔期间下降了7 186.8万立方米,现有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呈孤岛状,处于退化状态。
  草原退化加剧,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天然草地在西部。目前,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长江中上游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在退化最严重的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品质优良的草种日趋减少,劣草、毒草增多,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近年来农牧交错区以农挤牧、以农伤牧的问题严重,不断加剧草场的退化和土地的侵蚀、沙化。长江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由于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局部地区风蚀、水蚀加剧,裸地面积增加。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物种的生存条件也面临威胁。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使一些濒危物种面临灭绝之灾。
  
  2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刻不容缓
  
  2.1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是西部大开发的保障
  长江中上游的生态重建与西部大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西部的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均位于长江上游的自然生态脆弱带,是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重点治理领域。长江上游又处于中国西部的枢纽地带,是南水北调的关键区域,可以说,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发是西部开发的前提,长江中上游的生态重建其实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生态重建。
  
  2.2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长治久安的需要
  长江中上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和西部地区经济起飞的龙头。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区的优势资源必将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同时,长江上游地区既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又是我国的主要生态脆弱带之一,其战略地位与其现状极不相称。加快资源开发,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必将更增加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目前,长江中上游地区已成为全国生态破坏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又使本区已十分紧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更加尖锐复杂,其质量的优劣和变化还会通过“下游效应”影响到中下游和整个流域。
  
  3等高蓖麻复合植物篱在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屏障中的重要作用
  
  3.1水土流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
  卜崇峰等研究表明:水土流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长江流域降雨充沛,多暴雨,坡面径流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又造成一些地区的季节性水资源短缺。
  同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20世纪初约为30%,解放初期下降到20%左右,20世纪60年代初曾一度下降到10%,现在恢复到约19%。森林是土壤最重要的成土因素和最有效的保护层,破坏森林最直接的严重后果就是水土流失。因此,重建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关键是要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构成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屏障”。
  
  3.2构建以蓖麻为主的等高植物篱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等高植物篱是在坡耕地上按等高线种植草本或灌木等植物篱笆,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其作用机理是:在植物篱小区内,局部的径流速度变化是导致侵蚀产沙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在植物篱条带的上坡位置,径流速度下降,而在条带的下坡位置,径流速度增加。经过流速的一减一增,使得在小区出口的径流流速及径流量下降,从而导致泥沙侵蚀本身的减少和已经侵蚀泥沙的淤积,并最终使侵蚀量大幅度下降。
  由于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湿润区,降水量充足,水热条件适于林草植被生长繁衍,而且坡耕地面积大,适宜在植被稀疏的轻度或中度水土流失区构建等高植物篱来防治水土流失,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植被恢复,提高经济收入。
  目前,用于控制土壤侵蚀的等高植物篱一般有蓖麻、马桑、黄荆、香根草、新银合欢等植物。据卜崇峰等研究,黄荆、香根草、新银合欢等作为等高植物篱能够为农民所接受。但是,前述植物和蓖麻相比,其适应性和根系的庞大、发达程度均无法和蓖麻相比,经济利用价值也相差较大。
  蓖麻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经济作物。蓖麻根系特别发达而且庞大,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在南北纬49°之间的广阔地带里都有种植。蓖麻在我国淮河以北地区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在我国南方则为多年宿生,终年常青,成长为主茎高度达5~10m的小乔木,其寿命可达10~15a,其根系也更为庞大和发达。因此,以蓖麻为主栽作物,以香根草、黄花菜等为辅助作物进行立体种植,构建复合等高植物篱,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益,生态上有效,可在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工作中发挥独特价值。
  
  3.3构建等高蓖麻复合植物篱是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生态重建工作的重要举措
  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天然林停伐后,不仅森工企业完全陷入困境,林区周边群众的家庭农业收入降低也极为突出。因此,选择适合的植物种,以适当的方式,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和逐步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
  加入WTO以后,我国粮、棉生产受到冲击,而蓖麻生产适逢良机,成为经济作物中的新宠。在我国南方地区,多年宿生蓖麻一向以零星种植为主,不占用主要耕地。据历年供需测算,如果将外贸出口量计算在内,我国每年需蓖麻籽至少40万吨,但目前缺口达70%,这些国内市场的供求缺口,为我们提供了在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上发展蓖麻产业的难得机遇。种植蓖麻能够加快长江中上游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速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这个问题上,通过经济利益驱动当地群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构建以蓖麻为主的复合植物篱的建议
  
  4.1制订政策,建立机制,突出重点,保障利益
  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流域内的当地政府和群众来说主要体现一种社会效益,其经济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在下一代人都可能没有经济收益。因此,国家在鼓励生态重建的时候,应当考虑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诉求,制订经济补偿政策,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各方的互助合作机制,在长江上中游重点区域先期开展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当地政府和群众有不低于原生产生活模式的“保底”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使长江中上游的生态重建工作落到实处。
  
  4.2因地制宜,整体规划,注重教育,强化管理
  长江上游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很大,在各地区的具体实施中,应在总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特别对于亚高山地区、干旱河谷区、喀斯特地区等生态建设的难点区与其他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区应有所区别。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湿润区,降水量充足,完全可以通过构建以蓖麻
  为主的等高植物篱来达到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目的。当前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为了多得粮食和资金补助,随意扩大人工造林的面积,各地应实事求是作出规划和布局。同时,要严格执行规划和布局设计,要强化长江中上游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4.3引导农户,培植龙头,内引外联,产业发展
  长江流域坡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秦巴山地以及川东、鄂西、湘西山地。发展蓖麻产业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强化宏观管理和信息与技术服务。
  要围绕资源优势,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参与龙头企业的组建;要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确立经营模式,明确各方(包括政府)的责权利,并签订协议与合同,形成“农民 企业 股东”三者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另外,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等高蓖麻篱,通过企业收购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吸引农民,促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蓖麻篱的规模发展。
  
  5参考文献
  [1] 班乃荣,张永宏.西北干旱区种植蓖麻的有利条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4(3):20-22.
  [2] 吕相义,李军,毕万新,等.国内外蓖麻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3(6):25-26.
  [3] 卜崇峰,蔡强国,袁再健,等.三峡库区等高植物篱的控蚀效益及其机制[J].中国水土保持,2006(4):14-18.
  [4] 杨国斌.长江中上游流域生态重建措施要点分析[J].自然生态保护,2001(11):26-28.
  [5] 杨胜天,程红光,步青松,等.全国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在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匡算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6(3):366-374.
  [6] 史立人.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2002(9):2-4.
  [7] 史立人.长江流域的坡耕地治理[J].人民长江,1999(7):25-27.
其他文献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女作家之一。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融合在诗歌创作之中,词人的理想与李清照性格的豪情融为一
近几年。我县由于受大风影响,部分农户水稻出现倒伏现象,造成减产,笔者通过对倒伏田块的调查分析,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种业市场逐步放开,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和我国加入WT0,种业市场已进入到一个“诸侯林立、春秋争霸”新时代。这给种子经营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怎样把种子经营工作做好,如何才能在当前的压力、阻力、困难及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搞好营销策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未
为筛选丰产性能优良、抗性强、适应性广、适合中高海拔山区广泛种植的一季杂交中稻新品种,2007年对引进的9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富优1号实际产量达9705kg/hm^2
阐述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需着重抓好的几方面工作,包括: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认真做好工程招投标,强化招投标制度;签定规范的工程承包合同;认真抓好质量管理,坚决
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