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多处强调“阅读”和“积累”,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确,小学生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与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获得”,培养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粗浅意见。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阅读当中。但是,农村孩子普遍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用教学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
1.善于表现。教师可以通过一切适当的场合,有意识地使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而晓天下事”等成语、诗句、格言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阅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学欲。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可以在讲完故事之后,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课外书,其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要好。只要爱读书,学生总会找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3.精于策划。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彩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古诗朗诵”等活动;或者形成固定的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利用板报开辟“每日一格言”“读书一得”等栏目,为学生搭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真正营造一个人人爱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都应积极创设良好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地“读”。
1.保证读物。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保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读物。比如,鼓励家长定期为孩子购买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读书;设置班级图书角,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同时还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
2.保证时间。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留作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我还设立了一条特别规定:在完成课堂作业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课上阅读图书。这一“特制法”得到了学生大力赞成,班上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尊重学生,沟通家长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自主挑选读物,笔记形式也不要求统一,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更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由于年龄、性格的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读什么或不读什么,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决定。
当然,在读物的选择上,教师和家长也要发挥正确的導向作用。教师要与家长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很单调,多数家长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意识也很淡薄,即使买,也是选择对考试“有用”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也适当地向家长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
四、介绍方法,引导阅读
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不太明确,不太懂得积累素材,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内容;浏览法,即快速浏览书报,了解内容梗概;精读法,即集中精力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
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已引起大家的重视,怎样从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怎样使大多数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仍需不断思索,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阅读当中。但是,农村孩子普遍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用教学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
1.善于表现。教师可以通过一切适当的场合,有意识地使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而晓天下事”等成语、诗句、格言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阅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学欲。
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可以在讲完故事之后,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课外书,其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要好。只要爱读书,学生总会找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3.精于策划。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彩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古诗朗诵”等活动;或者形成固定的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利用板报开辟“每日一格言”“读书一得”等栏目,为学生搭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真正营造一个人人爱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都应积极创设良好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地“读”。
1.保证读物。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保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读物。比如,鼓励家长定期为孩子购买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读书;设置班级图书角,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同时还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
2.保证时间。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留作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我还设立了一条特别规定:在完成课堂作业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课上阅读图书。这一“特制法”得到了学生大力赞成,班上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尊重学生,沟通家长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自主挑选读物,笔记形式也不要求统一,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更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由于年龄、性格的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读什么或不读什么,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决定。
当然,在读物的选择上,教师和家长也要发挥正确的導向作用。教师要与家长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很单调,多数家长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意识也很淡薄,即使买,也是选择对考试“有用”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也适当地向家长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
四、介绍方法,引导阅读
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不太明确,不太懂得积累素材,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内容;浏览法,即快速浏览书报,了解内容梗概;精读法,即集中精力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
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已引起大家的重视,怎样从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怎样使大多数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仍需不断思索,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