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在语境中产生的也是在语境中运用的。语境包含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充分了解相关语境将有助于对听力材料的认知。本文将探讨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当中应如何建构语境知识来提升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境;听力理解;听力教学
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技能中,听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也最难掌握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听力能力的提高却被忽视,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第二门语言意味着能说和能写这门语言。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慢慢发生改变。作为测评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的听力理解占总成绩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20%增加至35%。因此,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已经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然而,在很多高校,听力课的上课模式还停留在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记录答案的过时方法中。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觉得讲解的费时费力,可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互相明白的认知环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若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紧密相联,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不可缺少的。1923年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语境”即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即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弗斯,海姆斯丰富发展了语境理论。
韩礼德在弗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语域”的概念。其实“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韩礼德认为语体是因为语言使用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field),话语的方式(mode)和话语的基调(tenor)三个方面。“话语范围”是指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科学,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等;“话语方式”是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以及两者互相交叉的方式等;“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语言的理解无法离开语境,那么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对语境的认知。
二、语境分析在听力教学中的建构
(1)情景语境分析在听力理解当中的运用。情景语境是指语言所发生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以及语言交际的参与者。许多听力试题都是围绕情景语境展开的,要求学生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职业,对话发生地点以及说话人的相互关系等。诸如“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以及 “What’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在四级考试当中很常见。那么在听力课上,教师可以将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提供给学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学生可以根据相关信息预测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和语篇当中可能出现的内容。例如:听力试题当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医院或诊所里面就诊。这个语境的参与者就是医生和患者。话语的范围通常是患者的病情描述及咨询和医生的诊断以及建议。话语的方式都是口头表达。那么根据这个语境,学生可以预测出听力材料的中心将是关于身体关乎健康的。在听材料之前,就要联想有关疼痛,身体器官,症状等的英语词汇。
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境建构,以变换不同的情景语境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听力理解能力。例如上文有关就医的情景。教师可以将话题从询问如果保持身体健康变换为如何减肥如何锻炼。此外还可以改变话语基调。教师可以重建参与者,将医患关系改为夫妻关系。那么对话的亲密程度将会发生改变。教师还可以改变参与者的数量,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扮演不同角色。最后,教师还可以从话语方式着手,将对话体改变成对某一就医事件的评述。
(2)文化语境分析在听力理解当中的应用。语言就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承载体。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文化背景,包含风俗习惯,交际惯例以及价值观。如果没有对听力文本的相关文化语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是听懂了每一个单词也有可能无法理解讲话者的意图。
例如:W: My hand still hurts from the fall on the ice yesterday. I wonder if I broke something.
M: I’m no doctor, but it’s not black and blue or anything. Maybe you just need to rest it for a few days.
Q: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 (Question 18, PartⅢ, CET4, December, 2010)
在这段四级材料当中,没有复杂的单词。但是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却难以选出正确答案。究其原因就是对于词组“black and blue”理解偏差。如果学生平时加强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在英美国家有关颜色方面的词汇运用将会很容易推测出来,“black and blue”相当于汉语的“青一块紫一块”。固定短语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该语言的词汇当中找到痕迹。例如在英语当中有短语“to 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干活),因为在英国早期用马来耕地,而汉语却说“像牛一样干活”。当听到“The new naval base has proved to be a white elephant”,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很容易将海军基地理解为像大白象一样的庞然大物,而其实”a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累赘而无用的东西。 笔者学校所用的听力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在讲授第三课School Life的时候,学生表示有些校园相关词汇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曾遇到的。比如说apartment, self-catering, private accommodation等。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大学生住宿环境和国外相差较大。那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听力理解。
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的听力教学实例屡见不鲜,而学生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及目的语文化空缺也影响和制约其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克服由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构成的听力理解障碍,难于克服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构成的听力障碍。可见,积累目的语文化知识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不可少。
三、结语
课堂听力教学不只是教师放课文的录音、学生听,或为考试而进行的听力训练。教师用英语组织日常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也都用英语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来发展听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多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并且转换各种场景进行听说训练。以听来促进说,以说来提高听。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每个课时都应安排时间来进行听力训练,并持之以恒。 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时间、内容有限,而且课内的听力训练以精听为主,为学生听懂标准英语打好基础;而生活中所听到的并非都是标准英语。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量的积累很关键,所以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听力训练。课外听力训练应以泛听为主,精听为辅。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能力,选择语言规范、难易适中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精听训练。帮助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校园氛围。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语言环境进行泛听训练。
现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利用广播,杂志,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相关文章,补充教材的不足,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语言环境,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听力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把听觉渠道所积累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以激发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4.
[3]Richards, J.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黄艺平.语境因素与听力教学[J].高教论坛,2006(4): 104-106.
关键词:语境;听力理解;听力教学
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技能中,听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也最难掌握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听力能力的提高却被忽视,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第二门语言意味着能说和能写这门语言。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慢慢发生改变。作为测评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的听力理解占总成绩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20%增加至35%。因此,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已经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然而,在很多高校,听力课的上课模式还停留在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记录答案的过时方法中。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觉得讲解的费时费力,可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互相明白的认知环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若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紧密相联,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不可缺少的。1923年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语境”即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即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弗斯,海姆斯丰富发展了语境理论。
韩礼德在弗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语域”的概念。其实“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韩礼德认为语体是因为语言使用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field),话语的方式(mode)和话语的基调(tenor)三个方面。“话语范围”是指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科学,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等;“话语方式”是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以及两者互相交叉的方式等;“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语言的理解无法离开语境,那么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对语境的认知。
二、语境分析在听力教学中的建构
(1)情景语境分析在听力理解当中的运用。情景语境是指语言所发生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以及语言交际的参与者。许多听力试题都是围绕情景语境展开的,要求学生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职业,对话发生地点以及说话人的相互关系等。诸如“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以及 “What’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在四级考试当中很常见。那么在听力课上,教师可以将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提供给学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学生可以根据相关信息预测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和语篇当中可能出现的内容。例如:听力试题当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医院或诊所里面就诊。这个语境的参与者就是医生和患者。话语的范围通常是患者的病情描述及咨询和医生的诊断以及建议。话语的方式都是口头表达。那么根据这个语境,学生可以预测出听力材料的中心将是关于身体关乎健康的。在听材料之前,就要联想有关疼痛,身体器官,症状等的英语词汇。
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境建构,以变换不同的情景语境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听力理解能力。例如上文有关就医的情景。教师可以将话题从询问如果保持身体健康变换为如何减肥如何锻炼。此外还可以改变话语基调。教师可以重建参与者,将医患关系改为夫妻关系。那么对话的亲密程度将会发生改变。教师还可以改变参与者的数量,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扮演不同角色。最后,教师还可以从话语方式着手,将对话体改变成对某一就医事件的评述。
(2)文化语境分析在听力理解当中的应用。语言就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承载体。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文化背景,包含风俗习惯,交际惯例以及价值观。如果没有对听力文本的相关文化语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是听懂了每一个单词也有可能无法理解讲话者的意图。
例如:W: My hand still hurts from the fall on the ice yesterday. I wonder if I broke something.
M: I’m no doctor, but it’s not black and blue or anything. Maybe you just need to rest it for a few days.
Q: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 (Question 18, PartⅢ, CET4, December, 2010)
在这段四级材料当中,没有复杂的单词。但是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却难以选出正确答案。究其原因就是对于词组“black and blue”理解偏差。如果学生平时加强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在英美国家有关颜色方面的词汇运用将会很容易推测出来,“black and blue”相当于汉语的“青一块紫一块”。固定短语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该语言的词汇当中找到痕迹。例如在英语当中有短语“to 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干活),因为在英国早期用马来耕地,而汉语却说“像牛一样干活”。当听到“The new naval base has proved to be a white elephant”,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很容易将海军基地理解为像大白象一样的庞然大物,而其实”a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累赘而无用的东西。 笔者学校所用的听力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在讲授第三课School Life的时候,学生表示有些校园相关词汇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曾遇到的。比如说apartment, self-catering, private accommodation等。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大学生住宿环境和国外相差较大。那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听力理解。
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的听力教学实例屡见不鲜,而学生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及目的语文化空缺也影响和制约其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克服由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构成的听力理解障碍,难于克服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构成的听力障碍。可见,积累目的语文化知识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不可少。
三、结语
课堂听力教学不只是教师放课文的录音、学生听,或为考试而进行的听力训练。教师用英语组织日常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也都用英语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来发展听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多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并且转换各种场景进行听说训练。以听来促进说,以说来提高听。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每个课时都应安排时间来进行听力训练,并持之以恒。 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时间、内容有限,而且课内的听力训练以精听为主,为学生听懂标准英语打好基础;而生活中所听到的并非都是标准英语。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量的积累很关键,所以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听力训练。课外听力训练应以泛听为主,精听为辅。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能力,选择语言规范、难易适中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精听训练。帮助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校园氛围。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语言环境进行泛听训练。
现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利用广播,杂志,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相关文章,补充教材的不足,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语言环境,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听力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把听觉渠道所积累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以激发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4.
[3]Richards, J.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黄艺平.语境因素与听力教学[J].高教论坛,2006(4):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