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始终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但是对于教育下一代这个话题却是一成不变的。怎么样才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社会的未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注着家庭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与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家长的修养和素质对他们影响非常大,只有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带来希望。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中的奠基石。只有通过家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才能够把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立足社会和建功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们成长成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一定比学校教育小。但是怎么样才能够有效的实施家庭教育呢?
1 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1.1 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较高道德水准并且具有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但是当下实际教育中,老师们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多数都是保留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把新的人才观作为导向,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使孩子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同时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的人才。
1.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社会与学校很难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们生活与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场所,父母是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品德行为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教育影响最持久也是最早的教育,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中健康成长的第一堂课。
2 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做孩子亲密的朋友
当下的社会节奏非常快,每位家长都为养家糊口忙碌着,时间特别紧张。即使这样,家长也要把与孩子在一起过程的重视起来,尽可能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但可以避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让孩子少走弯路,而且对孩子们以后更好地融入进这个社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好的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既是长辈又可以说是朋友。与孩子们多亲近给予他们一定的信任,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与他们进行相处。学会倾听与善于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同时家长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和肯定孩子们想法中合理的因素,与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2 提升家长自身素质,让孩子学有榜样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思想以及品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为他们树立起榜样,把自己的素养努力提升上去,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家长。多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理论知识以及生活知识,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对他们都能夠提供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有效的避免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有能力的家长,家长的能力有很多个方面,主要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是说教育孩子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家长具备破解问题的办法。当孩子们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攻坚克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要做一名有修养的家长,家长是孩子们的领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要得当。有时候父母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可能就会使孩子们造成错误观念,影响他们的一生。为人父母一定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态度端正,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们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才不会使孩子误入歧途。
2.3 家庭教育要积极的与学校教育配合,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孩子们的成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学生早恋、网络游戏以及轻视生命等消极现象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性体系,学校教育属于主体性教育,社会教育属于人文性体系,三者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优势。孩子的成长问题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和学校的问题,必须转变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家长定期与班主任以及学校沟通交流,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况,最终达到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好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和家庭以及学校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更需要三者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可用的创新型人才,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雷建霞.重视家庭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J].学周刊,2014(27).
[2] 童玉红.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J].基础教育参考,2017(23).
[3] 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由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所想到的[J].新课程(上),2015(11).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肖咀乡卓堡小学)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中的奠基石。只有通过家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才能够把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立足社会和建功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们成长成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一定比学校教育小。但是怎么样才能够有效的实施家庭教育呢?
1 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1.1 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较高道德水准并且具有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但是当下实际教育中,老师们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多数都是保留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把新的人才观作为导向,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使孩子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同时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的人才。
1.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社会与学校很难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们生活与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场所,父母是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品德行为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教育影响最持久也是最早的教育,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中健康成长的第一堂课。
2 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做孩子亲密的朋友
当下的社会节奏非常快,每位家长都为养家糊口忙碌着,时间特别紧张。即使这样,家长也要把与孩子在一起过程的重视起来,尽可能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但可以避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让孩子少走弯路,而且对孩子们以后更好地融入进这个社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好的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既是长辈又可以说是朋友。与孩子们多亲近给予他们一定的信任,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与他们进行相处。学会倾听与善于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同时家长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和肯定孩子们想法中合理的因素,与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2 提升家长自身素质,让孩子学有榜样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思想以及品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为他们树立起榜样,把自己的素养努力提升上去,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家长。多学习掌握社会知识、理论知识以及生活知识,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对他们都能夠提供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有效的避免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有能力的家长,家长的能力有很多个方面,主要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是说教育孩子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家长具备破解问题的办法。当孩子们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攻坚克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要做一名有修养的家长,家长是孩子们的领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要得当。有时候父母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可能就会使孩子们造成错误观念,影响他们的一生。为人父母一定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态度端正,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们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才不会使孩子误入歧途。
2.3 家庭教育要积极的与学校教育配合,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孩子们的成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学生早恋、网络游戏以及轻视生命等消极现象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性体系,学校教育属于主体性教育,社会教育属于人文性体系,三者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优势。孩子的成长问题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和学校的问题,必须转变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家长定期与班主任以及学校沟通交流,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况,最终达到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好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和家庭以及学校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更需要三者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可用的创新型人才,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雷建霞.重视家庭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J].学周刊,2014(27).
[2] 童玉红.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J].基础教育参考,2017(23).
[3] 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由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所想到的[J].新课程(上),2015(11).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肖咀乡卓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