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了一个座谈会,有基层同志在会上建议,希望多摄制一些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最好是关于身边人身边事的党教片。听了这个建议,笔者不由深思。近年来,各地摄制了很多好作品,课件数量不可谓不充足,为什么基层党员还会有“不解渴”之感呢?笔者以为,现在的党教片虽然数量多、质量好,但具体到基层某一区域,本土课件却相对偏少,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特别是在“乡土课件”或者说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的挖掘和拍摄上,我们一直限于多种因素,投入力量不足,造成了主观创作与客观诉求的对位偏差。创新创作思维,强化群众意识,应是党教制片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
多一点本土化。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有关他们身边人、身边事的远教课件,是符合受众收看心理的。新闻消息离受众距离越近,受关注的程度越高,传播学原理早已揭示了这个规律。党教片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引导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带感”。身边人身边事可以缩短距离感、提高真实感,淡化旁观感、强化参与感,是最佳的取材方向之一。当然,党教课件是全方位的,不可能也不应当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范围。我们在追求传播效率的同时也要强调传播范围,所以也不可能只盯着身边的一小块,放弃具有更大社会影响面的选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的辩证关系,在“普遍”和“个性”之间均衡取舍。目前我们的创作显然更加倾向于传播范围,倾向于比较广泛的主题化制作。今后我们要合理分配创作资源和精力,强化本土化制作,在选题上更加关注基层,以形成一定时间段之内的选题均衡性。
加一点乡土情。仅仅本土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干部群众其实更希望看到他们迫切关注的内容。比如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承担着繁重任务,对扶贫工作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实际案例,是格外感兴趣的。又比如蔬菜种植户,他们对实用技术和各地致富能手的金点子、好路径非常关注。需求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性,就是要求内容与自身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除了要强化本土意识,还要强化受众意识,要明确基层干部群众最集中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在创作选材上要搔到基层的“痒处”。制片工作者在创作时,必须有一个乡土情怀,要了解基层,对农村充满感情,懂得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乡土情怀,自然就会更多地、更精准地创作出基层需要的好作品。
带一点泥土味。本土化也好,乡土情也罢,都是方向性的,而泥土味则是实践性的。泥土味就是说做出来的作品应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气息,来自基层、来自生活,原汁原味、真材实料。当前制片工作有个现象,就是比较追求特技,追求主题宏大。这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忽略了泥土味,就容易导致作品与受众的隔阂。比如,有的片子画面优美、特效精良,但看过就忘;有的片子调门够高、气势磅礴,但没什么新鲜感。特效很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那样会很空洞;调门很重要,但不应居高临下,那样会有距离感。说穿了,党教片最终还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无论特效好不好,画面要讲鲜活的故事;不管调门多么高,要用群众喜欢听的语言。
童子能歌柳词,老妪亦解白诗,老百姓喜欢的诗篇才能脍炙人口。党教片同样是如此。其实有的时候,我們应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观众,会喜欢看什么?我们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作品?常这样想一想,有助于我们发现创作的新天地。
多一点本土化。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有关他们身边人、身边事的远教课件,是符合受众收看心理的。新闻消息离受众距离越近,受关注的程度越高,传播学原理早已揭示了这个规律。党教片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引导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带感”。身边人身边事可以缩短距离感、提高真实感,淡化旁观感、强化参与感,是最佳的取材方向之一。当然,党教课件是全方位的,不可能也不应当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范围。我们在追求传播效率的同时也要强调传播范围,所以也不可能只盯着身边的一小块,放弃具有更大社会影响面的选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的辩证关系,在“普遍”和“个性”之间均衡取舍。目前我们的创作显然更加倾向于传播范围,倾向于比较广泛的主题化制作。今后我们要合理分配创作资源和精力,强化本土化制作,在选题上更加关注基层,以形成一定时间段之内的选题均衡性。
加一点乡土情。仅仅本土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干部群众其实更希望看到他们迫切关注的内容。比如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承担着繁重任务,对扶贫工作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实际案例,是格外感兴趣的。又比如蔬菜种植户,他们对实用技术和各地致富能手的金点子、好路径非常关注。需求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性,就是要求内容与自身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除了要强化本土意识,还要强化受众意识,要明确基层干部群众最集中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在创作选材上要搔到基层的“痒处”。制片工作者在创作时,必须有一个乡土情怀,要了解基层,对农村充满感情,懂得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乡土情怀,自然就会更多地、更精准地创作出基层需要的好作品。
带一点泥土味。本土化也好,乡土情也罢,都是方向性的,而泥土味则是实践性的。泥土味就是说做出来的作品应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气息,来自基层、来自生活,原汁原味、真材实料。当前制片工作有个现象,就是比较追求特技,追求主题宏大。这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忽略了泥土味,就容易导致作品与受众的隔阂。比如,有的片子画面优美、特效精良,但看过就忘;有的片子调门够高、气势磅礴,但没什么新鲜感。特效很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那样会很空洞;调门很重要,但不应居高临下,那样会有距离感。说穿了,党教片最终还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无论特效好不好,画面要讲鲜活的故事;不管调门多么高,要用群众喜欢听的语言。
童子能歌柳词,老妪亦解白诗,老百姓喜欢的诗篇才能脍炙人口。党教片同样是如此。其实有的时候,我們应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观众,会喜欢看什么?我们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作品?常这样想一想,有助于我们发现创作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