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四合院经历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兴建现代楼房小区,经历了危房改造与旧城保护结合的尝试,经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蜿蜒曲折但又不断前进的历程。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四合院的现状与材料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现状;材料形式
1.北京四合院的现状
经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和文献阅读,笔者认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按照建筑形式来分可分为三种,具体分类如下:
一是现存既有的四合院建筑,它们大多被修缮、改造或翻建过,在建筑形式上仍然基本保持传统建筑的高度和形式,比如东四北三条至八条、三眼井胡同;二是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它们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来,建筑高度为1~3层,建筑形式和空间模仿传统四合院,比如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南池子试点等;三是现代新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在四合院基础上被改造而来,建筑形式为多层或高层楼房的现代建筑形式,比如海运仓小区。以上这三类建筑皆是从四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与时代发展不同要求的探索。
目前,北京还现存较大数量的危旧杂院,待于整治,还有一些原住户已经被迁出,但房屋处于空置状态,街区与房屋的未来功能待定的地区,比如前门长巷地区。还有一些目前正处于改造、整治状态的街区,比如杨梅竹斜街、玉河地区等。
2.建筑材料与色彩的控制
材料
在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更新改造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使用传统材料等方面加以适当扶持,并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施加某种限制。从而使附着在传统材料之上的这种传统技术文化能持续性再运用,亦即实现一种“活”的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对于材料的使用应该根据不同的院落、院落内的不同部分、建筑保留价值。建筑现状而区别对待:
①对于保护类四合院院落内的建筑、以及其他类别院落内有保留价值的单体建筑,应采用古建修复的方式,进行局部修缮,并做到“修旧如旧”。
②对于不需要落架大修的非保护类建筑,可以建筑室内利用钢结构等非木构架形式进行局部的结构加固或替换。
③对于需要拆除翻建的非保护类建筑,则可以按“内—外”界面加以区分对待:由内墙及屋架结构等部分构成的“内界面”,可以采用现代材料及构造做法予以替换更新;由外墙、屋面及外檐等部分构成的“外界面”,可以沿用传统材料及构造做法。
④考虑到国家木材的短缺,院落内主体建筑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予以替换;而墙体、屋面以及外檐部分仍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材料,在构造做法上则可以局部适当更新,同时应尽量运用从原有老建筑中拆下来的有再利用价值的材料及构件。
色彩
通过对保护区内色彩的调查研究发现如今传统四合院内色彩的使用纷繁复杂,红、白、绿、蓝、黑、灰……必须对色彩进行控制。
本文认为如果对色彩进行限制的话,那么这个限制不应该是对色相,而是看该色彩能否与环境相融。即使是色相相同的色彩,由于明度和饱和度的不同,导致和灰色环境的融合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3.建筑形式方面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1)包容接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北京已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大都市,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彻底瓦解,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居民对建筑形式和构件的使用较为多元。例如前抄手胡同10号,屋顶加建的老虎窗,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又能更好的通风采光。
(2)去繁求简
前面第三章在讲到宅门时很多住户为彰显气派使用了等级较高、做工考究的大门,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应该加以控制,普通民宅就应该使用普通四合院民居中常用的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形式,次门或侧门则可采用随墙门。
四合院体现的是质朴和自然之美,传统的石雕、木雕做工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民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东四某新建大门的设计,与传统四合院大门相比,去除了大门上的彩画、石雕、木雕。色彩统一,造型简洁,可应用性强。
(3)平房与楼房的选择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街区,经改造后变成多层合院形式,在八十年代这种做法与大拆大建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不同,在今天看来菊儿胡同虽然是合院式,却无法融合于南锣鼓巷的平房街区。这种做法适合于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街区内。
南池子建成后是周边为一层平房,中间有部分二层四合院楼房,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局部高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打破呆板的一层格局。但是南池子属于保护区,应以保护为主,因此建议保护区内类型南池子的地方,还是采用一层合院的做法。
4.建筑造型方面
对传统建筑空间尺度加以继承
1. 当前传统四合院更新改造中存在的尺度问题
(1)一种倾向往往是单纯为了满足居住者彰显气势的需求,而无原则地增大建筑尺度、提高台基、增加柱高,至于在开间进深上则更是尽量加大加深以显气派,从而将亲切宜人的民居住宅建造得如同王府衙门一般。这类做法所造成的影响显
而易见,传统四合院所具有的平易朴素的民居建筑风格丧失殆尽。
(2)另外一种倾向则是不顾场地或局促或非规整的限制,硬是将标准形制内各单体建筑及庭院的尺度加以变形式的“改编”,其结果自然是各种传统四合院构成元素所叠加而呈现出来的不伦不类的形式。
对于四合院传统空间尺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在更新改造中切实地加以继承,是保证传统风貌延续的重要前提。
2.应该采取的方式
关于尺度在前面已经列举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建筑高度、规模、比例,对此必须做出统一规定,来约束自建和公房翻建、改建的随意性。
(1)严格控制各院落内建筑单体的空间尺度及比例关系
依据其所处位置及使用功能的性质不同,各建筑单体的开间、进深尺寸应尽量保持传统四合院内相应建筑的基本尺寸;同时应当延续各建筑之间的传统尺度比例关系,避免突兀出现局部尺度过大或过小的建筑空间。
(2)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除少数经过合理规划布局的二层后罩楼外,四合院内各单体建筑都应保持一层形式,其檐口高度应控制在 3~4 米以下,脊高则应控制在 7~8 米以下。还有一些为体现建筑高大的做法,比如增高建筑台基,不应采取。
5.建筑形式方面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1)包容接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北京已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大都市,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彻底瓦解,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居民对建筑形式和构件的使用较为多元。例如前抄手胡同10号,屋顶加建的老虎窗,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又能更好的通风采光。
(2)去繁求简
前面第三章在讲到宅门时很多住户为彰显气派使用了等级较高、做工考究的大门,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应该加以控制,普通民宅就应该使用普通四合院民居中常用的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形式,次门或侧门则可采用随墙门。
四合院体现的是质朴和自然之美,传统的石雕、木雕做工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民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东四某新建大门的设计,与传统四合院大门相比,去除了大门上的彩画、石雕、木雕。色彩统一,造型简洁,可应用性强。
(3)平房与楼房的选择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街区,经改造后变成多层合院形式,在八十年代这种做法与大拆大建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不同,在今天看来菊儿胡同虽然是合院式,却无法融合于南锣鼓巷的平房街区。这种做法适合于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街区内。
南池子建成后是周边为一层平房,中间有部分二层四合院楼房,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局部高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打破呆板的一层格局。但是南池子属于保护区,应以保护为主,因此建议保护区内类型南池子的地方,还是采用一层合院的做法。
结语
总之,未来关于四合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需要总结过去,吸收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使未来的道路更加准确,未来的探索更有利于四合院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现状;材料形式
1.北京四合院的现状
经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和文献阅读,笔者认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按照建筑形式来分可分为三种,具体分类如下:
一是现存既有的四合院建筑,它们大多被修缮、改造或翻建过,在建筑形式上仍然基本保持传统建筑的高度和形式,比如东四北三条至八条、三眼井胡同;二是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它们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来,建筑高度为1~3层,建筑形式和空间模仿传统四合院,比如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南池子试点等;三是现代新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在四合院基础上被改造而来,建筑形式为多层或高层楼房的现代建筑形式,比如海运仓小区。以上这三类建筑皆是从四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与时代发展不同要求的探索。
目前,北京还现存较大数量的危旧杂院,待于整治,还有一些原住户已经被迁出,但房屋处于空置状态,街区与房屋的未来功能待定的地区,比如前门长巷地区。还有一些目前正处于改造、整治状态的街区,比如杨梅竹斜街、玉河地区等。
2.建筑材料与色彩的控制
材料
在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更新改造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使用传统材料等方面加以适当扶持,并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施加某种限制。从而使附着在传统材料之上的这种传统技术文化能持续性再运用,亦即实现一种“活”的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对于材料的使用应该根据不同的院落、院落内的不同部分、建筑保留价值。建筑现状而区别对待:
①对于保护类四合院院落内的建筑、以及其他类别院落内有保留价值的单体建筑,应采用古建修复的方式,进行局部修缮,并做到“修旧如旧”。
②对于不需要落架大修的非保护类建筑,可以建筑室内利用钢结构等非木构架形式进行局部的结构加固或替换。
③对于需要拆除翻建的非保护类建筑,则可以按“内—外”界面加以区分对待:由内墙及屋架结构等部分构成的“内界面”,可以采用现代材料及构造做法予以替换更新;由外墙、屋面及外檐等部分构成的“外界面”,可以沿用传统材料及构造做法。
④考虑到国家木材的短缺,院落内主体建筑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予以替换;而墙体、屋面以及外檐部分仍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材料,在构造做法上则可以局部适当更新,同时应尽量运用从原有老建筑中拆下来的有再利用价值的材料及构件。
色彩
通过对保护区内色彩的调查研究发现如今传统四合院内色彩的使用纷繁复杂,红、白、绿、蓝、黑、灰……必须对色彩进行控制。
本文认为如果对色彩进行限制的话,那么这个限制不应该是对色相,而是看该色彩能否与环境相融。即使是色相相同的色彩,由于明度和饱和度的不同,导致和灰色环境的融合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3.建筑形式方面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1)包容接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北京已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大都市,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彻底瓦解,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居民对建筑形式和构件的使用较为多元。例如前抄手胡同10号,屋顶加建的老虎窗,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又能更好的通风采光。
(2)去繁求简
前面第三章在讲到宅门时很多住户为彰显气派使用了等级较高、做工考究的大门,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应该加以控制,普通民宅就应该使用普通四合院民居中常用的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形式,次门或侧门则可采用随墙门。
四合院体现的是质朴和自然之美,传统的石雕、木雕做工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民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东四某新建大门的设计,与传统四合院大门相比,去除了大门上的彩画、石雕、木雕。色彩统一,造型简洁,可应用性强。
(3)平房与楼房的选择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街区,经改造后变成多层合院形式,在八十年代这种做法与大拆大建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不同,在今天看来菊儿胡同虽然是合院式,却无法融合于南锣鼓巷的平房街区。这种做法适合于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街区内。
南池子建成后是周边为一层平房,中间有部分二层四合院楼房,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局部高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打破呆板的一层格局。但是南池子属于保护区,应以保护为主,因此建议保护区内类型南池子的地方,还是采用一层合院的做法。
4.建筑造型方面
对传统建筑空间尺度加以继承
1. 当前传统四合院更新改造中存在的尺度问题
(1)一种倾向往往是单纯为了满足居住者彰显气势的需求,而无原则地增大建筑尺度、提高台基、增加柱高,至于在开间进深上则更是尽量加大加深以显气派,从而将亲切宜人的民居住宅建造得如同王府衙门一般。这类做法所造成的影响显
而易见,传统四合院所具有的平易朴素的民居建筑风格丧失殆尽。
(2)另外一种倾向则是不顾场地或局促或非规整的限制,硬是将标准形制内各单体建筑及庭院的尺度加以变形式的“改编”,其结果自然是各种传统四合院构成元素所叠加而呈现出来的不伦不类的形式。
对于四合院传统空间尺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在更新改造中切实地加以继承,是保证传统风貌延续的重要前提。
2.应该采取的方式
关于尺度在前面已经列举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建筑高度、规模、比例,对此必须做出统一规定,来约束自建和公房翻建、改建的随意性。
(1)严格控制各院落内建筑单体的空间尺度及比例关系
依据其所处位置及使用功能的性质不同,各建筑单体的开间、进深尺寸应尽量保持传统四合院内相应建筑的基本尺寸;同时应当延续各建筑之间的传统尺度比例关系,避免突兀出现局部尺度过大或过小的建筑空间。
(2)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除少数经过合理规划布局的二层后罩楼外,四合院内各单体建筑都应保持一层形式,其檐口高度应控制在 3~4 米以下,脊高则应控制在 7~8 米以下。还有一些为体现建筑高大的做法,比如增高建筑台基,不应采取。
5.建筑形式方面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1)包容接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北京已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大都市,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彻底瓦解,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居民对建筑形式和构件的使用较为多元。例如前抄手胡同10号,屋顶加建的老虎窗,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又能更好的通风采光。
(2)去繁求简
前面第三章在讲到宅门时很多住户为彰显气派使用了等级较高、做工考究的大门,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应该加以控制,普通民宅就应该使用普通四合院民居中常用的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形式,次门或侧门则可采用随墙门。
四合院体现的是质朴和自然之美,传统的石雕、木雕做工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民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东四某新建大门的设计,与传统四合院大门相比,去除了大门上的彩画、石雕、木雕。色彩统一,造型简洁,可应用性强。
(3)平房与楼房的选择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街区,经改造后变成多层合院形式,在八十年代这种做法与大拆大建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不同,在今天看来菊儿胡同虽然是合院式,却无法融合于南锣鼓巷的平房街区。这种做法适合于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街区内。
南池子建成后是周边为一层平房,中间有部分二层四合院楼房,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局部高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打破呆板的一层格局。但是南池子属于保护区,应以保护为主,因此建议保护区内类型南池子的地方,还是采用一层合院的做法。
结语
总之,未来关于四合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需要总结过去,吸收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使未来的道路更加准确,未来的探索更有利于四合院建筑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