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制约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湖北咸宁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347-02
Researchon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inXianning
WANG Wei-dongZHAO Zhi-longLI Le-yiCHENG Dong-lai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Xianning University,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Xianning,analyze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Key wordsrural surplus labor;transfer;countermeasure;Xianning Hubei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中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对促进咸宁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咸宁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人数多、比重大,人力资源丰富,劳务经济收入比重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总人口288.21万人,农业人口为211.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42%。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有108.65万人,其中外出劳动力有46.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2.69%,创劳务经济总收入达41.90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 411元的34.75%。近年来,随着咸宁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变得越来越多。另外,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据预测,目前全市仍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1万余人,其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2.1外出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女性所占比重超过4成。从2008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劳动力年龄在21~49岁之间的有33.01万人,占71.17%。男性劳动力为26.22万人,占56.53%,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则高达43.47%。
1.2.2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水平。据统计,截至2008年,咸宁市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6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95%,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43%,将近80%的外出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咸宁市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从事的是一些文化科技含量低、工作环境差、脏、累、苦的体力型劳动。
1.2.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以省外居多,且转移区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在省内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占36.40%,而在省外地区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则达到63.37%。另外,去港、澳、台和境外从业的劳动力也有0.11万人。这表明农民外出劳动主要集中在省外地区,并开始走向境外,逐渐形成辐射全国延伸国外的劳务输出网络。
1.2.4外出农村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且从业时间逐渐增加。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42.69万人,占92.04%,主要以餐饮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外出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有34.60万人,占74.60%,外出务工时间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常年性转变[2]。
2制约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咸宁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现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也不多。据统计,在2008年外出劳动力中,接受培训的仅占19.71%,这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需尽快提高其人力资本素质。
2.2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对土地有依恋情结,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且安于现状,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意识,不想甚至不敢进城务工,缺乏创新精神和拼闯的勇气。这是乡村文化观念和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引导开发力度不够共同造成的结果。
2.3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许多制度的制约,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存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很多。在户籍制度、职业限制、收入分配等政策制度上对农民的歧视屡见不鲜,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与城市职工享受平等的待遇,如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3]。另外,由于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维权机构较少,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影响外出务工农民的积极性。
2.4城镇化水平落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的过程。近年来,咸宁市政府为加快咸宁市城镇化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城市化水平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较落后,许多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倒闭,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极其有限。由此可知,滞后的城镇化进程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不够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即可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4]。而咸宁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处于初级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业商品化和社会化不发达,导致农业自身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2.6农村劳动力获取劳务信息不及时,外出务工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
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很难及时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这就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大多数农民外出以自发和亲友介绍为主要形式,缺乏市场导向性。而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引导力度又不够,据统计,2008年咸宁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中由政府组织的仅占4.66%。有些农民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甚至被个别不法分子利用或欺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不利影响。
3促进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培训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巩固农村教育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些免费培训工程,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进而更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改进。
3.2农民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返乡创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转变过来,利用政府部门、企业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劳动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勇敢、自信地进城务工。一些外出务工经商有成就的农民工要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吸纳家乡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5]。
3.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公平对待进城务工农民。要逐步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区别,使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6]。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将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范围内。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农民工维权机构,切实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4加快城镇化进程,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随着城市地区就业容量的减少,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其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7]。应以目前城镇发展状况和条件为基础,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进一步落实有关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咸宁市可对桂花、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此外,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3.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政府部门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覆盖范围广、涉及层次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推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服务,开展各类企业招聘服务活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
4参考文献
[1] 党丹洲.商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195-197.
[2]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55-3256,3293.
[3] 杜倩.惠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其转移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0-63.
[4] 刘良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9(9):34-35.
[5] 许海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09(7):88.
[6] 王灿.商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172-173.
[7] 咸宁市统计局.咸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湖北咸宁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347-02
Researchon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inXianning
WANG Wei-dongZHAO Zhi-longLI Le-yiCHENG Dong-lai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Xianning University,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Xianning,analyze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Key wordsrural surplus labor;transfer;countermeasure;Xianning Hubei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中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对促进咸宁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咸宁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人数多、比重大,人力资源丰富,劳务经济收入比重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总人口288.21万人,农业人口为211.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42%。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有108.65万人,其中外出劳动力有46.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2.69%,创劳务经济总收入达41.90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 411元的34.75%。近年来,随着咸宁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变得越来越多。另外,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据预测,目前全市仍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1万余人,其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2.1外出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女性所占比重超过4成。从2008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劳动力年龄在21~49岁之间的有33.01万人,占71.17%。男性劳动力为26.22万人,占56.53%,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则高达43.47%。
1.2.2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水平。据统计,截至2008年,咸宁市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6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95%,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43%,将近80%的外出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咸宁市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从事的是一些文化科技含量低、工作环境差、脏、累、苦的体力型劳动。
1.2.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以省外居多,且转移区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在省内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占36.40%,而在省外地区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则达到63.37%。另外,去港、澳、台和境外从业的劳动力也有0.11万人。这表明农民外出劳动主要集中在省外地区,并开始走向境外,逐渐形成辐射全国延伸国外的劳务输出网络。
1.2.4外出农村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且从业时间逐渐增加。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42.69万人,占92.04%,主要以餐饮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外出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有34.60万人,占74.60%,外出务工时间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常年性转变[2]。
2制约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咸宁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现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也不多。据统计,在2008年外出劳动力中,接受培训的仅占19.71%,这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需尽快提高其人力资本素质。
2.2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对土地有依恋情结,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且安于现状,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意识,不想甚至不敢进城务工,缺乏创新精神和拼闯的勇气。这是乡村文化观念和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引导开发力度不够共同造成的结果。
2.3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许多制度的制约,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存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很多。在户籍制度、职业限制、收入分配等政策制度上对农民的歧视屡见不鲜,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与城市职工享受平等的待遇,如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3]。另外,由于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维权机构较少,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影响外出务工农民的积极性。
2.4城镇化水平落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的过程。近年来,咸宁市政府为加快咸宁市城镇化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城市化水平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较落后,许多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倒闭,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极其有限。由此可知,滞后的城镇化进程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不够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即可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4]。而咸宁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处于初级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业商品化和社会化不发达,导致农业自身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2.6农村劳动力获取劳务信息不及时,外出务工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
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很难及时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这就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大多数农民外出以自发和亲友介绍为主要形式,缺乏市场导向性。而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引导力度又不够,据统计,2008年咸宁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中由政府组织的仅占4.66%。有些农民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甚至被个别不法分子利用或欺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不利影响。
3促进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培训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巩固农村教育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些免费培训工程,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进而更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改进。
3.2农民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返乡创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转变过来,利用政府部门、企业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劳动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勇敢、自信地进城务工。一些外出务工经商有成就的农民工要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吸纳家乡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5]。
3.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公平对待进城务工农民。要逐步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区别,使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6]。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将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范围内。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农民工维权机构,切实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4加快城镇化进程,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随着城市地区就业容量的减少,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其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7]。应以目前城镇发展状况和条件为基础,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进一步落实有关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咸宁市可对桂花、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此外,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3.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政府部门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覆盖范围广、涉及层次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推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服务,开展各类企业招聘服务活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
4参考文献
[1] 党丹洲.商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195-197.
[2]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55-3256,3293.
[3] 杜倩.惠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其转移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0-63.
[4] 刘良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9(9):34-35.
[5] 许海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09(7):88.
[6] 王灿.商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172-173.
[7] 咸宁市统计局.咸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