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出击
川籍指挥家、目前为美国德顿大学指挥教授的刘江博士曾多次作为客席指挥与四川交响乐团有过合作,亲眼目睹了这支乐团从2004年建团至今所取得的进步和变化。他结合自身与川交及国内其他乐团的合作经历,以及在美国从事交响乐指挥的工作经验,将川交的建团理念和措施加以分析和评述成文如下。
川交自2004年建团以来一直处于财政严重困难的境况之中,全年的资金还不及国内有些乐团的十分之一。 走进川交的驻地,看不到一个好的排练场地,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乐器陈旧,设备落后,物质条件非常不好。然而尽管如此,4年来他们依然取得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要归功于乐团领导合理的建团理念。
“一肩挑”避免外行领导内行
川交建团以来一直是采用将乐团团长和首席指挥这二个职责合二为一。这种将双重责任联系起来“一肩挑”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西方乐团所采取的“音乐总监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首先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不是行政领导,而是业务领导。它也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者必须只能由杰出的内行专家来担任,在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中绝不能出现有两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这些事实就是西方交响乐团从过去200多年来在乐团领导管理上由失败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首先从根本上消除了来自于团长和音乐总监之间的任何意见分岐,以及由一个外行的团长去领导内行的音乐总监的不正确现象的发生。这种“一肩挑”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乐团主要领导的决定能够被执行得畅通无阻和行之有效。
此外,拥有一位优秀的常任指挥也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有很多乐团还没有固定的常任指挥,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常任指挥的乐团就是一盘散沙,那种仅仅靠聘请客席指挥的做法,或者是寄希望于某位“著名指挥家”远距离式的摇控指导的办法,都违背了交响乐团正常运作的基本常识和规律,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用经典作品打好乐团根基
在2004年建团之初,川交陆续吸收了大量的新乐员。当这些年轻的音乐家显示出了良好的个人演奏技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乐队合奏技能上缺乏合奏意识,训练严重不足,合奏的经验和能力都严重匮乏的状况。
针对这一情况,乐团不急于求成,在建团前2年内,一直坚持运用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重要作品有目的地训练乐队,并且坚持在音乐会上上演这些经典作品。上述大师们的主要作品代表了音乐的最根本的因素,最基础的词汇,和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和表示方法,这些是西方音乐艺术中的“根基”。只有懂得了如何演奏好这些“根基”,才能使一个乐团的演奏变得有规距、成方圆而有模有样,准确地表演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打下最扎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在演奏的细节和变化这两大问题上经受得起考验。
坚持运用古典作品训练乐队的做法为川交的演奏质量直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年轻的乐员们在合奏的意识上得到了提高,知道了什么是合奏与独奏之间的差异,知道了在集体演奏中应该怎样去放弃个性,学会了在演奏之中怎样去相互倾听,相互“靠拢”的技巧。
用室内乐演奏的方式来磨练队员的合奏意识和能力,也是乐团坚持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川交已有固定的三个弦乐四重奏、一个木管五重奏及一个铜管五重奏。室内乐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年轻队员们的合作意识和相互依靠能力。通过室内乐训练看清了演奏员自身的不足,不断寻找和谐统一的风格及努力获取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器乐教育在培养音乐家拥有杰出合奏能力所使用的常见而有效的办法。
循序渐进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从川交建团4年以来数百场的演出记录来看,川交的音乐会上演情况呈现出了一个由疏到密的过程。具体地讲,川交并没有盲目采用西方乐团式的“音乐季”的作法,而是合理使用有限资金,本着要逐步提高演奏质量的思想去合理安排音乐会。这样乐团有时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去发现和纠正重大的问题。反观有些乐团,在自身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去采用西方式的“音乐季”表演形式,其结果只能是让那些非常有待于自身提高的乐员们“疲于奔命”,而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都变成了“囫囵吞枣”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乐团就失掉了提高质量的机会和可能性。
乐团4年多来所有的演奏曲目呈现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一个逐步发展乐团演奏能力和演奏质量的计划。
大量地演奏中国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做法。在本质上,它是将西方文化的表现方式与中国观众在文化上的喜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乐团稳定和扩大自己的观众以及全面地增强乐团在音乐风格上的表现能力都是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管理上,乐团一直严格要求,所有队员都能在排练开始之前10分钟就自觉到齐并开始进入了乐队的校音工作。今天的川交,乐员纪律严明,排练秩序严肃认真,对工作是既热情又负责任。对一个乐团来说,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不难,难的却是要对乐团的所有人员都要始终坚持严格的执行。川交领导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对事不对人”的行事原则,为川交争得了国际国内同行们的尊敬和好评。■
川籍指挥家、目前为美国德顿大学指挥教授的刘江博士曾多次作为客席指挥与四川交响乐团有过合作,亲眼目睹了这支乐团从2004年建团至今所取得的进步和变化。他结合自身与川交及国内其他乐团的合作经历,以及在美国从事交响乐指挥的工作经验,将川交的建团理念和措施加以分析和评述成文如下。
川交自2004年建团以来一直处于财政严重困难的境况之中,全年的资金还不及国内有些乐团的十分之一。 走进川交的驻地,看不到一个好的排练场地,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乐器陈旧,设备落后,物质条件非常不好。然而尽管如此,4年来他们依然取得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要归功于乐团领导合理的建团理念。
“一肩挑”避免外行领导内行
川交建团以来一直是采用将乐团团长和首席指挥这二个职责合二为一。这种将双重责任联系起来“一肩挑”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西方乐团所采取的“音乐总监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首先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不是行政领导,而是业务领导。它也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者必须只能由杰出的内行专家来担任,在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中绝不能出现有两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这些事实就是西方交响乐团从过去200多年来在乐团领导管理上由失败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首先从根本上消除了来自于团长和音乐总监之间的任何意见分岐,以及由一个外行的团长去领导内行的音乐总监的不正确现象的发生。这种“一肩挑”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乐团主要领导的决定能够被执行得畅通无阻和行之有效。
此外,拥有一位优秀的常任指挥也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有很多乐团还没有固定的常任指挥,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常任指挥的乐团就是一盘散沙,那种仅仅靠聘请客席指挥的做法,或者是寄希望于某位“著名指挥家”远距离式的摇控指导的办法,都违背了交响乐团正常运作的基本常识和规律,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用经典作品打好乐团根基
在2004年建团之初,川交陆续吸收了大量的新乐员。当这些年轻的音乐家显示出了良好的个人演奏技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乐队合奏技能上缺乏合奏意识,训练严重不足,合奏的经验和能力都严重匮乏的状况。
针对这一情况,乐团不急于求成,在建团前2年内,一直坚持运用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重要作品有目的地训练乐队,并且坚持在音乐会上上演这些经典作品。上述大师们的主要作品代表了音乐的最根本的因素,最基础的词汇,和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和表示方法,这些是西方音乐艺术中的“根基”。只有懂得了如何演奏好这些“根基”,才能使一个乐团的演奏变得有规距、成方圆而有模有样,准确地表演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打下最扎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在演奏的细节和变化这两大问题上经受得起考验。
坚持运用古典作品训练乐队的做法为川交的演奏质量直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年轻的乐员们在合奏的意识上得到了提高,知道了什么是合奏与独奏之间的差异,知道了在集体演奏中应该怎样去放弃个性,学会了在演奏之中怎样去相互倾听,相互“靠拢”的技巧。
用室内乐演奏的方式来磨练队员的合奏意识和能力,也是乐团坚持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川交已有固定的三个弦乐四重奏、一个木管五重奏及一个铜管五重奏。室内乐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年轻队员们的合作意识和相互依靠能力。通过室内乐训练看清了演奏员自身的不足,不断寻找和谐统一的风格及努力获取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器乐教育在培养音乐家拥有杰出合奏能力所使用的常见而有效的办法。
循序渐进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从川交建团4年以来数百场的演出记录来看,川交的音乐会上演情况呈现出了一个由疏到密的过程。具体地讲,川交并没有盲目采用西方乐团式的“音乐季”的作法,而是合理使用有限资金,本着要逐步提高演奏质量的思想去合理安排音乐会。这样乐团有时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去发现和纠正重大的问题。反观有些乐团,在自身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去采用西方式的“音乐季”表演形式,其结果只能是让那些非常有待于自身提高的乐员们“疲于奔命”,而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都变成了“囫囵吞枣”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乐团就失掉了提高质量的机会和可能性。
乐团4年多来所有的演奏曲目呈现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一个逐步发展乐团演奏能力和演奏质量的计划。
大量地演奏中国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做法。在本质上,它是将西方文化的表现方式与中国观众在文化上的喜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乐团稳定和扩大自己的观众以及全面地增强乐团在音乐风格上的表现能力都是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管理上,乐团一直严格要求,所有队员都能在排练开始之前10分钟就自觉到齐并开始进入了乐队的校音工作。今天的川交,乐员纪律严明,排练秩序严肃认真,对工作是既热情又负责任。对一个乐团来说,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不难,难的却是要对乐团的所有人员都要始终坚持严格的执行。川交领导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对事不对人”的行事原则,为川交争得了国际国内同行们的尊敬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