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艺术设计实践课题系统构建,有浅入深,螺旋式的展开,使各个学期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科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课题反过来也能够检验出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设计实践中融合其它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突出艺术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在经济建设中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而且也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在拘泥于一个狭窄的专业范畴,而更重视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社会、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当下高校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给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二类本科学院为例)生源带来了较大的变化。扩招前,考生基本上都是对所学专业不仅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还具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多年的基础训练。而目前我国艺考应试教育满足了三类考生的求学之道:第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型”,这类考生如前所述,对艺术设计专业充满了追求和向往,考试前就对该专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但占不到三分之一;第二类是“盲目崇尚型”,只从表象上对艺术设计专业有感性的认识,对该专业将来做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系统知识一概不知,这类学生所占比例大约能超过三分之二;第三类是“将就型”,在高一或者高二,感觉到自己的成绩对于考上理想的学校有困难了,就想搭乘“艺考”这趟便车,不考虑将来是否能做专业,大约能占到三分之一。这批学生由于大多数对学习的专业和学习目的有很大的盲目性,使部分学生在入学后重复与高考时区别不大的素描、色彩训练阶段就甚感枯燥,加上课程间没有相关的联系,也找不到专业的影子,很快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诸如此类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从传统的模式转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实践能力强的本科人才。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结合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行业建设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着力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一、针对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精心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设计方向课程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应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平台,强化学生整体基本素质的培养。但是,学生在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单纯的去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相当于在人没有饥饿感的状态下,面对丰盛的食品,即使是美味佳肴也索然无味。又怎么样能够去认真的学习并理解那些甚至是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呢?
就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基本上还是以造型基础课程加上设计基础课程为主,造型基础课程的素描虽然历经改革,大多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走向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将表现的目标由重表现器物的造型、明暗转向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传统的单元课程训练方式,很难将设计基础训练的意图全面、准确的渗透在课程习作中,相对孤立的素描、色彩课程缺少和设计理论的联系。使许多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分不清美术基础训练与设计专业的关系。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在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以素描课程为例,我们将过去的设计素描课程结合设计理论,分解为调子素描、结构素描、意向素描,三个不同的阶段层次,融入设计思维的训练。
1、调子素描:课程重点是在解决基本造型、明暗关系的同时,向学生导入素描关系与将来专业设计的联系,结合环境空间、平面图形等设计案例,向学生阐述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将来控制形态、空间、布局等设计目标中的黑白灰层次和虚实关系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形象塑造方面的观察能力,环境空间方面的认识、分析能力等设计基本理论。
2、结构素描:在第一阶段素描解决基本形态与调子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对象的结构认知,培养学生用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捕捉对象以及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设计意图的表达技能,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充分的向学生阐明设计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的一面,从而也明确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职业角色。
3、意向素描:可以说是设计素描的终极目标,调子素描和结构素描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再现和认知,对创造性的设计而言,训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透过普通的现象,敏锐的捕捉到对象或者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设计灵感的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素描的表现特点,加上创意设计中联想、发想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设计信息方面的筛选能力,设计构思方面的创造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素描的表现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成就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设计基本理论,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其中的乐趣。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与目的
二、以“课程拟课题,课题促课程”的介入,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交强的交叉学科,一个学期的课程往往既有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技能课又有以设计理论为主的思维训练课程,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又相对独立,如果不加以有目的的、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学生很难理解课程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针对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除严格按大纲系统组织教学外,结合我校“211”体系(既: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又提出了:以课程拟课题,以课题促课程的“课题设计”。根据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通过系统分析、整合,拟定出一个实战课题,要求课题内容能够涵盖该学期所有课程知识,例如:在两年基础课程结束后,设计了“设计基础综合训练课题”,将素描、色彩、装饰基础等课程加以整和,增加其纵向、横向的渗透。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首先明白该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其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学习正确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设计语言的基本表现技能;正如伊顿在包豪斯基础教育中进行的:“造型教育以普遍的对立理论为基础”那样,通过对形态、肌理、色彩、的研究,依据对比的观点加以论述和训练,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特性。通过这样的课题拟定、训练,反过来也能够检验一个学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以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系列课程为例,不同阶段课程拟定不同的课题,系统的课题设计(见下表):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模块化《课题设计》构架图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模块化《课题设计》构架图
三、以课堂“三评”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课题设计中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学生被动学习,拿到设计任务书就直奔电脑,鼠标、键盘替代马克笔、设计草图,忽视对目标的调研分析、问题研究、资料信息收集,淡化设计过程,缺少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设计了课堂“三评”评價方式,即:学生针对自己的课题,分析过程中的得失,进行“自评”;分析其他同学的课题谈自己的观点,展开“互评”,使学生不仅要认识自己的课题是否达到课程要求,还要就其他同学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为了正确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去寻找理论依据,而主动温故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甚至查阅相关资料。最后老师根据课程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做归纳性“总结评价”。轻松、自然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实践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四、以“交叉”“整和”为手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属于问题解决学的范畴,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其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与自然无时不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其实践涉及建筑学、消费心理学、市场学、价值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社会学等。为此,我们在实践课题中增加了8个学分的课外读物环节,指定了艺术设计领域中权威性的、前沿性的专业书籍和相关学科领域中的重点书籍,要求学生必须从中选择3-5本修读,在每一个课题训练都要求用报告书的形式阐述设计过程及思想,并以学习心得、相互交流的形式考察阅读效果并评定分数。
怎样培养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仅仅教会学生技巧是不够的,关键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及协调能力的掌握;建立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支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将我国高等艺术类设计教育面临的具有挑战意义的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襄樊学院教学改革专题项目。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尹定邦.艺术设计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美术学院)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在经济建设中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而且也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在拘泥于一个狭窄的专业范畴,而更重视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社会、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当下高校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给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二类本科学院为例)生源带来了较大的变化。扩招前,考生基本上都是对所学专业不仅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还具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多年的基础训练。而目前我国艺考应试教育满足了三类考生的求学之道:第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型”,这类考生如前所述,对艺术设计专业充满了追求和向往,考试前就对该专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但占不到三分之一;第二类是“盲目崇尚型”,只从表象上对艺术设计专业有感性的认识,对该专业将来做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系统知识一概不知,这类学生所占比例大约能超过三分之二;第三类是“将就型”,在高一或者高二,感觉到自己的成绩对于考上理想的学校有困难了,就想搭乘“艺考”这趟便车,不考虑将来是否能做专业,大约能占到三分之一。这批学生由于大多数对学习的专业和学习目的有很大的盲目性,使部分学生在入学后重复与高考时区别不大的素描、色彩训练阶段就甚感枯燥,加上课程间没有相关的联系,也找不到专业的影子,很快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诸如此类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从传统的模式转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实践能力强的本科人才。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结合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行业建设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着力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一、针对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精心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设计方向课程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应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平台,强化学生整体基本素质的培养。但是,学生在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单纯的去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相当于在人没有饥饿感的状态下,面对丰盛的食品,即使是美味佳肴也索然无味。又怎么样能够去认真的学习并理解那些甚至是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呢?
就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基本上还是以造型基础课程加上设计基础课程为主,造型基础课程的素描虽然历经改革,大多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走向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将表现的目标由重表现器物的造型、明暗转向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传统的单元课程训练方式,很难将设计基础训练的意图全面、准确的渗透在课程习作中,相对孤立的素描、色彩课程缺少和设计理论的联系。使许多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分不清美术基础训练与设计专业的关系。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在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以素描课程为例,我们将过去的设计素描课程结合设计理论,分解为调子素描、结构素描、意向素描,三个不同的阶段层次,融入设计思维的训练。
1、调子素描:课程重点是在解决基本造型、明暗关系的同时,向学生导入素描关系与将来专业设计的联系,结合环境空间、平面图形等设计案例,向学生阐述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将来控制形态、空间、布局等设计目标中的黑白灰层次和虚实关系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形象塑造方面的观察能力,环境空间方面的认识、分析能力等设计基本理论。
2、结构素描:在第一阶段素描解决基本形态与调子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对象的结构认知,培养学生用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捕捉对象以及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设计意图的表达技能,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充分的向学生阐明设计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的一面,从而也明确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职业角色。
3、意向素描:可以说是设计素描的终极目标,调子素描和结构素描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再现和认知,对创造性的设计而言,训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透过普通的现象,敏锐的捕捉到对象或者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设计灵感的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素描的表现特点,加上创意设计中联想、发想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设计信息方面的筛选能力,设计构思方面的创造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素描的表现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成就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设计基本理论,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其中的乐趣。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与目的
二、以“课程拟课题,课题促课程”的介入,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交强的交叉学科,一个学期的课程往往既有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技能课又有以设计理论为主的思维训练课程,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又相对独立,如果不加以有目的的、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学生很难理解课程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针对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除严格按大纲系统组织教学外,结合我校“211”体系(既: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又提出了:以课程拟课题,以课题促课程的“课题设计”。根据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通过系统分析、整合,拟定出一个实战课题,要求课题内容能够涵盖该学期所有课程知识,例如:在两年基础课程结束后,设计了“设计基础综合训练课题”,将素描、色彩、装饰基础等课程加以整和,增加其纵向、横向的渗透。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首先明白该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其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学习正确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设计语言的基本表现技能;正如伊顿在包豪斯基础教育中进行的:“造型教育以普遍的对立理论为基础”那样,通过对形态、肌理、色彩、的研究,依据对比的观点加以论述和训练,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特性。通过这样的课题拟定、训练,反过来也能够检验一个学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以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系列课程为例,不同阶段课程拟定不同的课题,系统的课题设计(见下表):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模块化《课题设计》构架图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模块化《课题设计》构架图
三、以课堂“三评”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课题设计中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学生被动学习,拿到设计任务书就直奔电脑,鼠标、键盘替代马克笔、设计草图,忽视对目标的调研分析、问题研究、资料信息收集,淡化设计过程,缺少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设计了课堂“三评”评價方式,即:学生针对自己的课题,分析过程中的得失,进行“自评”;分析其他同学的课题谈自己的观点,展开“互评”,使学生不仅要认识自己的课题是否达到课程要求,还要就其他同学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为了正确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去寻找理论依据,而主动温故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甚至查阅相关资料。最后老师根据课程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做归纳性“总结评价”。轻松、自然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实践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四、以“交叉”“整和”为手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属于问题解决学的范畴,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其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与自然无时不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其实践涉及建筑学、消费心理学、市场学、价值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社会学等。为此,我们在实践课题中增加了8个学分的课外读物环节,指定了艺术设计领域中权威性的、前沿性的专业书籍和相关学科领域中的重点书籍,要求学生必须从中选择3-5本修读,在每一个课题训练都要求用报告书的形式阐述设计过程及思想,并以学习心得、相互交流的形式考察阅读效果并评定分数。
怎样培养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仅仅教会学生技巧是不够的,关键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及协调能力的掌握;建立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支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将我国高等艺术类设计教育面临的具有挑战意义的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襄樊学院教学改革专题项目。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尹定邦.艺术设计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