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在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并归纳出几点创新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初中历史;课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作为百年大计,不折不扣地蹚深水过险沟,不断推动课改车轮加快前行,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初中历史教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新方法,开辟教书育人新途径,是我们孜孜不倦研究的重大课题。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到指导和统帅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源于内因“发酵”和外因“挤压”
1、为了切实将学生减负落到实处,将中考改革全面引向深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积极工作,学生得到更多的私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负担有所缓解。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历史学科教学早已处于尴尬境地。这与历史学科在教改大潮中的地位不断弱化有直接关系。在这一进程中,历史无用论、历史副科说充斥整个初中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困扰,影响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走过场教学障目,孵化出学生对历史的麻木性,久而久之,历史课便与自习课无异。
2、历史教育观是在长期的历史魔镜影射下,在人的精神世界熔炉中长期锻造而成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浓缩丸”,对少年学生形成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意义深远,这是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灵鸡汤,对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发展和提升自己起到催化剂作用。
3、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提供了先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从个体发展规律看,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一条腿”跃进,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智力催熟,危机四伏,为学生的极端心理倾向埋下了祸根。人的理性与感性相向而行,逻辑思维能力又伴随感性直觉相生相长,而富于人性的生动历史是平衡各种心理偏颇、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有力支点。
二、在历史课堂中磨制创新利杵
1、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换上靓丽“套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靓”点,将外查资料与之糅合,进行精细加工改造,用逻辑思维的竹筛提纯,把剩下的精米作为“行炊”粮草,突出创新元素,吸引学生因兴趣干涸而呆滞的眼球,使学生擦亮双眼,感受枯燥内容换装之后的靓丽风采。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为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历史上与变法相关的任务,张居正、王安石、梁启超等人物影响资料都可以纳入学生的法眼,介绍他们的生平及变法事迹,然后适时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新“模具”,制造新产品。“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沿用已久,其早已随着教育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失去原有生机,学生对此套路厌烦而抵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兴趣的标尺调整课堂授课模具的参数,制造出学生喜爱的新成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足够的热情。如,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做学生的赞赏者和兴趣点燃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此外,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性,创设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压抑的心理和思维瞬间得到释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疑教材,也可以疑教师,在心理上彻底根除学生的奴性观念,撕破教师和教材的专家身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革新教学评价机制为抓手,促教育“自省”能力提高。加强过程评价客观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由此带来的改革红利接踵而至,学生的学習面貌大有改观。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意志和品质,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念和创新欲望,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在具体施教中,对题型的选取和题量的分配要适度,充分考虑学生實际情况,侧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促使学生重视历史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所以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要求和特征布局教学,大胆实践个性教学,不搞“一刀切”扼杀学生个性发展。
4、在传统教学手段枝干上大搞“嫁接”试验。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多感官,发挥感官灵动作用,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符合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手段。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在授课之初,我并没有急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本,而是宕开一笔,先向学生展示了美国总统林肯遇刺的图片,然后用抑扬顿挫调结合当时的场景,向学生缓缓叙说经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心中正义的神灵,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践证明,新型教学手段是将“实体”巧妙植入学生大脑中,使其变为固化的原体,然后经过有规律的“反刍”,使学生记忆犹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穷则思变,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情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思想,吸收和借鉴新思路,与时俱进,围绕“创新”之石,谋划创新之路,创造性地将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有效糅合,铺就多条“走必通,改必新”的初中历史课改之路。
关键词:创新;初中历史;课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作为百年大计,不折不扣地蹚深水过险沟,不断推动课改车轮加快前行,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初中历史教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新方法,开辟教书育人新途径,是我们孜孜不倦研究的重大课题。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到指导和统帅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源于内因“发酵”和外因“挤压”
1、为了切实将学生减负落到实处,将中考改革全面引向深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积极工作,学生得到更多的私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负担有所缓解。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历史学科教学早已处于尴尬境地。这与历史学科在教改大潮中的地位不断弱化有直接关系。在这一进程中,历史无用论、历史副科说充斥整个初中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困扰,影响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走过场教学障目,孵化出学生对历史的麻木性,久而久之,历史课便与自习课无异。
2、历史教育观是在长期的历史魔镜影射下,在人的精神世界熔炉中长期锻造而成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浓缩丸”,对少年学生形成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意义深远,这是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灵鸡汤,对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发展和提升自己起到催化剂作用。
3、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提供了先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从个体发展规律看,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一条腿”跃进,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智力催熟,危机四伏,为学生的极端心理倾向埋下了祸根。人的理性与感性相向而行,逻辑思维能力又伴随感性直觉相生相长,而富于人性的生动历史是平衡各种心理偏颇、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有力支点。
二、在历史课堂中磨制创新利杵
1、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换上靓丽“套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靓”点,将外查资料与之糅合,进行精细加工改造,用逻辑思维的竹筛提纯,把剩下的精米作为“行炊”粮草,突出创新元素,吸引学生因兴趣干涸而呆滞的眼球,使学生擦亮双眼,感受枯燥内容换装之后的靓丽风采。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为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历史上与变法相关的任务,张居正、王安石、梁启超等人物影响资料都可以纳入学生的法眼,介绍他们的生平及变法事迹,然后适时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新“模具”,制造新产品。“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沿用已久,其早已随着教育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失去原有生机,学生对此套路厌烦而抵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兴趣的标尺调整课堂授课模具的参数,制造出学生喜爱的新成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足够的热情。如,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做学生的赞赏者和兴趣点燃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此外,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性,创设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压抑的心理和思维瞬间得到释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疑教材,也可以疑教师,在心理上彻底根除学生的奴性观念,撕破教师和教材的专家身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革新教学评价机制为抓手,促教育“自省”能力提高。加强过程评价客观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由此带来的改革红利接踵而至,学生的学習面貌大有改观。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意志和品质,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念和创新欲望,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在具体施教中,对题型的选取和题量的分配要适度,充分考虑学生實际情况,侧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促使学生重视历史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所以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要求和特征布局教学,大胆实践个性教学,不搞“一刀切”扼杀学生个性发展。
4、在传统教学手段枝干上大搞“嫁接”试验。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多感官,发挥感官灵动作用,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符合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手段。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在授课之初,我并没有急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本,而是宕开一笔,先向学生展示了美国总统林肯遇刺的图片,然后用抑扬顿挫调结合当时的场景,向学生缓缓叙说经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心中正义的神灵,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践证明,新型教学手段是将“实体”巧妙植入学生大脑中,使其变为固化的原体,然后经过有规律的“反刍”,使学生记忆犹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穷则思变,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情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思想,吸收和借鉴新思路,与时俱进,围绕“创新”之石,谋划创新之路,创造性地将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有效糅合,铺就多条“走必通,改必新”的初中历史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