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余年,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想法,对学生的学习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将心比心地去尝试学法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历来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型更是不加重视。如有很多学生在古诗文记忆这一块,看似最容易的背诵,掌握起来却还是显得比较吃力。特别是背诵时添字、漏字、改字现象极为普遍,好不容易会背了,默写的时候又错字连连,6分的默写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满分,而且,很多教师在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这一块充当的仅仅是检查者的角色,如果学生出了错,就惩罚,甚至罚抄10遍、20遍等。然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抄写的时候敷衍塞责,错误频出,这样的方法恐怕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收效甚微。我认为,古诗文记忆一定要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基础之上,对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从道理的角度明确目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学生目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不论是过去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纲,还是现在的全国考纲,都明确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过去的分值是8分,现在分值为6分。想得到这6分,就需要学生从高一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且不断巩固的过程,想让自己的高考不留遗憾,那首先就要拿下这6分。因为只要学生愿意下功夫,这6分就一定可以拿到。
  其次是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文人朱熹曾经提出过“读书成诵”,现代作家茅盾更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即便是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都能熟练地完成《左传》的背诵。再比如说,唐朝的才子王勃想到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芒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从而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琴而后知音”,因此,潜移默化,长期坚持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一旦有机会就可随手写下来。
  可以这样说,背诵古诗文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知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既可以为默写题增加分数,又可以为作文添彩。
  二、从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时点拨
  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事实上背诵是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综合考查,需要调动脑、心、手多方面的感官,并使他们有机协调才能起到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得牢固,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背诵才不会出现背完上句忘记下句的情况。
  举个例子,屈原的《离骚》这篇古文的默写,许多学生就会把“朝搴阰之木兰兮”中的“搴”写成“骞”,这说明他们根本不理解“搴”的意思。“搴”这个字有采摘之意,要采摘就要用到“手”,所以,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加深印象,再遇到默写这个字的时候,看到“木兰”花,就会想到采摘,就会记住“搴”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
  再比如说,许多学生背完“朝搴阰之木兰兮”这句却不知道下句是什么,依然是不理解文意造成的,没理清逻辑关系,早晨采摘木兰,那么傍晚呢?在时间上这两句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比如说,看到“朝”就会想到它的反义词“夕”,顺其自然就能想到了“夕揽洲之宿莽”这一句。
  因此,我认为,只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驾驭逻辑思维能力,背诵与默写就可以是一件非常容易却又特别体现能力的事情。
  三、从学生的兴趣角度进行调动
  古诗文的记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学生容易陷入厌烦枯燥的漩涡之中,甚至抱有消极的心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科学方法提高背诵的质量是根本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背诵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做“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始终保持这股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互动。学习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进行互对,或者是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等多种形式。同时,可以让学生指出这些句子中容易写错的字,每天控制在3~5句,然后大家把这些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过了一段时间,根据笔记本再回头巩固温习,加深记忆。
  在这样形式丰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能让这种学习活动持之以恒,形式上靈活多变,从而时刻督促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每天坚持的好习惯。
  四、借教师的关爱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过程最初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之后才能成为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在背诵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不理想,许多教师就会采取罚抄方式。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需要有爱心和耐心,从精神上和思想上关心学生,让学生在精神上成长起来。
  再比如说,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交流与课后辅导是调动这部分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不会背诵的原因,到底是不理解文意呢,还是过于紧张呢。如果是不理解文意的话,我们教师就应该进行二次讲解,加强辅导。如果是过于紧张的话,那我们就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让他们明确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展示,是需要进行锻炼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诚心去对待学生,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自然就会积极配合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没有思想的引领,怎么会有行为的实践,没有行为的实践,又怎么会有习惯的收获,和最终获得品德与命运的胜利呢!
  “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我只想说,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对于学生古诗文记忆能力的提升,我们教师要从高一阶段就抓好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记忆的习惯。这样无论是柳寒雨重的季节亦或是雪封大地的时刻,我们的学生就都能像梅花那样展现最美的自我,徜徉在神奇瑰丽的古诗文中,或歌咏绮丽的田园风光,或抒发主人公的豪情壮志,或评论人物,或感物抒怀,在这一座座营养丰富的语言矿藏里,愿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与默写这一普通记忆学习能力的提升,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拓展视野,提升品位,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221200)
其他文献
最早给柳永和苏轼贴标签的应属宋人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此在很多人心中,这两位词坛大家便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似乎东坡词有多么豪放豁达,柳永词就该有多么缠绵多情。甚至还有许多不屑于善感柔媚一派的人们,热衷于诟病柳词为“俗曲”,戏称耆卿为“腻柳”。  其实,如果能不被这些固化的“标签”所牵制,凭自己的眼
期刊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新教法、新学法的转变直接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单元按人文主题选文,突破了文体限制,强化文本的互文关系和情境的层次性,诗歌和小说也可放在一个单元。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每个单元
期刊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形象的鲜明性、构思的巧妙性、主题的深刻性、语言的文学性。形象的鲜明性,往往要通过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体现;主题的深刻性,则要从人生、社会、文化等层面加以挖掘;语言的文学性,是长久之功,需要深厚的阅读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构思的巧妙性则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而习得,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利器。那么记叙文的构思有哪些小妙招呢?  一、场景的切换——让画面讲故事 
期刊
预测,就是指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利用一定的线索去猜测文章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并在后面的阅读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与自己的假设是否一致,如此反复,不断推进阅读。文本预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是否合理之辨,因而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为了预测更加合理,学生需要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从而促进阅读理解,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聚焦文本预测,不但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产生阅
期刊
议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习惯感性思维的学生来说,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议论文事例使用时,常常出现叙例冗长、以叙代议、游离观点、缺乏分析等问题。因为不能规范地叙述事例,造成论点不够鲜明、论证不够有力的问题。  再者,恰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屡见不鲜。当今时代应该有对于“英雄”的不同见解。笔者布置了一个关于“英雄”的作文题目,一方面,通过具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审美鉴赏与创作”纳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高中语文主动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然转变,它将语文教学的目光从课程转向学生,致力于学生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这一转变也体现在高考古诗词考查上,核心素养考查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反观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不少教师教学定位存在很大的偏差,局限于古诗词文意理解和写作方法教学,而忽视了古诗词所蕴藏的丰富的审美价值。下面以《长
期刊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人们惯常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路径,也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更是打开中学生思维空间的一把金钥匙。目前,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看问题基本上还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或者是局限在特定的固有模式里,难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进而把握其本质。从学生的写作状况来看,不管是在分析问题,还是确定作文立意上都没有打开思维,致使文章立意不新,写作角度受限,
期刊
《新课标》(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群视域下以专题阅读为导向,以任务单为引导,进行有效的任务设置,将学生的思维从浅表逐步引向深层,优化阅读学习效果。  一、注重整体设计,读薄文本  首先,以主问题来设置任务,读薄文本。在主问题引领下进行专题阅读,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方向性。教师要分析不同文本的相似性,从而找到共同的议题,从而准确
期刊
何为专题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引领学生围绕某一个议题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问题:文本缺少有机组合,随意选择文本,致使专题阅读的主题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形式缺少实质,许多课堂只是讲究形式上的专题阅读,实际操作中还是单篇阅读的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在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意义的构建,只关注阅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要理解这段话,语文教师有必要将目光聚焦到“体验与感受”上,这也许是摆脱教学困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如何通过体验感受的途径走进文学作品呢?  一、通过体验,理解人物  为了让学生走进《素芭》,初步感知人物,了解印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