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余年,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想法,对学生的学习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将心比心地去尝试学法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历来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型更是不加重视。如有很多学生在古诗文记忆这一块,看似最容易的背诵,掌握起来却还是显得比较吃力。特别是背诵时添字、漏字、改字现象极为普遍,好不容易会背了,默写的时候又错字连连,6分的默写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满分,而且,很多教师在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这一块充当的仅仅是检查者的角色,如果学生出了错,就惩罚,甚至罚抄10遍、20遍等。然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抄写的时候敷衍塞责,错误频出,这样的方法恐怕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收效甚微。我认为,古诗文记忆一定要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基础之上,对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从道理的角度明确目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学生目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不论是过去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纲,还是现在的全国考纲,都明确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过去的分值是8分,现在分值为6分。想得到这6分,就需要学生从高一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且不断巩固的过程,想让自己的高考不留遗憾,那首先就要拿下这6分。因为只要学生愿意下功夫,这6分就一定可以拿到。
其次是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文人朱熹曾经提出过“读书成诵”,现代作家茅盾更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即便是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都能熟练地完成《左传》的背诵。再比如说,唐朝的才子王勃想到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芒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从而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琴而后知音”,因此,潜移默化,长期坚持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一旦有机会就可随手写下来。
可以这样说,背诵古诗文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知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既可以为默写题增加分数,又可以为作文添彩。
二、从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时点拨
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事实上背诵是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综合考查,需要调动脑、心、手多方面的感官,并使他们有机协调才能起到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得牢固,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背诵才不会出现背完上句忘记下句的情况。
举个例子,屈原的《离骚》这篇古文的默写,许多学生就会把“朝搴阰之木兰兮”中的“搴”写成“骞”,这说明他们根本不理解“搴”的意思。“搴”这个字有采摘之意,要采摘就要用到“手”,所以,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加深印象,再遇到默写这个字的时候,看到“木兰”花,就会想到采摘,就会记住“搴”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
再比如说,许多学生背完“朝搴阰之木兰兮”这句却不知道下句是什么,依然是不理解文意造成的,没理清逻辑关系,早晨采摘木兰,那么傍晚呢?在时间上这两句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比如说,看到“朝”就会想到它的反义词“夕”,顺其自然就能想到了“夕揽洲之宿莽”这一句。
因此,我认为,只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驾驭逻辑思维能力,背诵与默写就可以是一件非常容易却又特别体现能力的事情。
三、从学生的兴趣角度进行调动
古诗文的记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学生容易陷入厌烦枯燥的漩涡之中,甚至抱有消极的心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科学方法提高背诵的质量是根本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背诵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做“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始终保持这股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互动。学习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进行互对,或者是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等多种形式。同时,可以让学生指出这些句子中容易写错的字,每天控制在3~5句,然后大家把这些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过了一段时间,根据笔记本再回头巩固温习,加深记忆。
在这样形式丰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能让这种学习活动持之以恒,形式上靈活多变,从而时刻督促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每天坚持的好习惯。
四、借教师的关爱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过程最初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之后才能成为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在背诵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不理想,许多教师就会采取罚抄方式。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需要有爱心和耐心,从精神上和思想上关心学生,让学生在精神上成长起来。
再比如说,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交流与课后辅导是调动这部分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不会背诵的原因,到底是不理解文意呢,还是过于紧张呢。如果是不理解文意的话,我们教师就应该进行二次讲解,加强辅导。如果是过于紧张的话,那我们就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让他们明确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展示,是需要进行锻炼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诚心去对待学生,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自然就会积极配合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没有思想的引领,怎么会有行为的实践,没有行为的实践,又怎么会有习惯的收获,和最终获得品德与命运的胜利呢!
“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我只想说,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对于学生古诗文记忆能力的提升,我们教师要从高一阶段就抓好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记忆的习惯。这样无论是柳寒雨重的季节亦或是雪封大地的时刻,我们的学生就都能像梅花那样展现最美的自我,徜徉在神奇瑰丽的古诗文中,或歌咏绮丽的田园风光,或抒发主人公的豪情壮志,或评论人物,或感物抒怀,在这一座座营养丰富的语言矿藏里,愿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与默写这一普通记忆学习能力的提升,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拓展视野,提升品位,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221200)
一、从道理的角度明确目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学生目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不论是过去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纲,还是现在的全国考纲,都明确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过去的分值是8分,现在分值为6分。想得到这6分,就需要学生从高一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且不断巩固的过程,想让自己的高考不留遗憾,那首先就要拿下这6分。因为只要学生愿意下功夫,这6分就一定可以拿到。
其次是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文人朱熹曾经提出过“读书成诵”,现代作家茅盾更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即便是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都能熟练地完成《左传》的背诵。再比如说,唐朝的才子王勃想到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芒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从而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琴而后知音”,因此,潜移默化,长期坚持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一旦有机会就可随手写下来。
可以这样说,背诵古诗文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知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既可以为默写题增加分数,又可以为作文添彩。
二、从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时点拨
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事实上背诵是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综合考查,需要调动脑、心、手多方面的感官,并使他们有机协调才能起到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得牢固,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背诵才不会出现背完上句忘记下句的情况。
举个例子,屈原的《离骚》这篇古文的默写,许多学生就会把“朝搴阰之木兰兮”中的“搴”写成“骞”,这说明他们根本不理解“搴”的意思。“搴”这个字有采摘之意,要采摘就要用到“手”,所以,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加深印象,再遇到默写这个字的时候,看到“木兰”花,就会想到采摘,就会记住“搴”这个字的下面是“手”而不是“马”。
再比如说,许多学生背完“朝搴阰之木兰兮”这句却不知道下句是什么,依然是不理解文意造成的,没理清逻辑关系,早晨采摘木兰,那么傍晚呢?在时间上这两句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比如说,看到“朝”就会想到它的反义词“夕”,顺其自然就能想到了“夕揽洲之宿莽”这一句。
因此,我认为,只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驾驭逻辑思维能力,背诵与默写就可以是一件非常容易却又特别体现能力的事情。
三、从学生的兴趣角度进行调动
古诗文的记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学生容易陷入厌烦枯燥的漩涡之中,甚至抱有消极的心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科学方法提高背诵的质量是根本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背诵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做“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始终保持这股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互动。学习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进行互对,或者是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等多种形式。同时,可以让学生指出这些句子中容易写错的字,每天控制在3~5句,然后大家把这些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过了一段时间,根据笔记本再回头巩固温习,加深记忆。
在这样形式丰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能让这种学习活动持之以恒,形式上靈活多变,从而时刻督促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每天坚持的好习惯。
四、借教师的关爱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过程最初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之后才能成为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在背诵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不理想,许多教师就会采取罚抄方式。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需要有爱心和耐心,从精神上和思想上关心学生,让学生在精神上成长起来。
再比如说,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交流与课后辅导是调动这部分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不会背诵的原因,到底是不理解文意呢,还是过于紧张呢。如果是不理解文意的话,我们教师就应该进行二次讲解,加强辅导。如果是过于紧张的话,那我们就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让他们明确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展示,是需要进行锻炼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诚心去对待学生,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自然就会积极配合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没有思想的引领,怎么会有行为的实践,没有行为的实践,又怎么会有习惯的收获,和最终获得品德与命运的胜利呢!
“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我只想说,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对于学生古诗文记忆能力的提升,我们教师要从高一阶段就抓好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记忆的习惯。这样无论是柳寒雨重的季节亦或是雪封大地的时刻,我们的学生就都能像梅花那样展现最美的自我,徜徉在神奇瑰丽的古诗文中,或歌咏绮丽的田园风光,或抒发主人公的豪情壮志,或评论人物,或感物抒怀,在这一座座营养丰富的语言矿藏里,愿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与默写这一普通记忆学习能力的提升,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拓展视野,提升品位,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2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