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珠宝首饰的发展史中,19世纪无疑是一个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加上受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的影响,19世纪的西方首饰风格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诞生了诸多闪耀的经典。透过这一时期的华美首饰,可以追思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奢华的定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期盼。
19世纪,全球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当时的欧洲是无可争议的领头羊,而欧洲的珠宝首饰主要以英国和法国为引领中心,前者在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迎来了辉煌盛世,傲视全球,伴随着大量中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大增,加之王室的引领,维多利亚风格风靡西方世界;后者则是当时西方的艺术文化中心,在帝国与共和政权的反复易手过程中,首饰风格也在多元交汇中发展流变,引领着股又一股的首饰风潮。
维多利亚风格首饰,繁复的优雅
181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出生,这位在位时问长达64年女王见证了英国最伟大、最荣光的时代。她崇尚优雅、高贵、奢华的审美趣味,在首饰上引领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时代——维多利亚风格,在英国兴起后迅速风靡欧洲大陆。当时欧洲盛行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艺术继承并重新演绎古典,摒弃理性机械的美学,是人类对美之定义的一次重塑。因为女王酷爱珠宝,她在位期间英国的珠宝设计、制作工艺空前繁荣,为后世留下一批美轮美奂的上乘之作。
维多利亚风格的首饰绚丽多姿、沉静典雅,珠宝造型往往硕大而饱满,在选材上不拘一格,同时重情感表达,喜欢把爱情、泪水、尊贵等感性元素融入到珠宝首饰中,令珠宝成为有生命的载体。此外,维多利亚风格珠宝首饰手工极其精良,人们对做工及设计的重视大过宝石本身,其时,钻石已经从玫瑰式切割向现在我们常见的明亮式切割过渡过来,明亮切割法的发明,增加了宝石的切面。闪耀的钻石成为珠宝首饰设计中最受欢迎的材质。常与白色金属搭配,凸显钻石白色的光芒。因而,良好切工的钻石经常作为半宝石的配石在珠宝中大量运用,成为欧洲宫廷生活的必需品。
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国力如日中天,随着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女性地位空前提高,她们有自己的工作,能够自由支配收入,因而热衷于追逐时尚,趋之若鹜地模仿维多利亚女王,用华丽的珠宝首饰装扮自我,在舞会、晚宴、剧场等社交场合展现最美丽动人的一面,并为此沾沾自喜。
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崇尚自然与多元融合
与英国隔海对望的法国,在19世纪继续引领着欧洲大陆的时尚。对应英国维多利亚后期,是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时期。珠宝设计崇尚浪漫主义情怀,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主张师法自然,大自然的花卉植物、飞禽昆虫等元素被引入珠宝设计中。在材质上,珍珠被奉为上品,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宫廷首饰中。
法国皇室作为当时最大的珠宝藏家,欧也妮皇后的喜好引领着宫廷乃至欧陆的时尚。皇室珠宝首饰通过设计的平衡对称感,频繁运用大颗宝石,做工精益求精,体现着帝国的富庶大气。
伴随着拿破仑三世时期的帝国扩张,也使藝术涵盖多元文化,诸如自然主义、希腊风格、埃及风格、伊特鲁里亚风格、亚述风格、印度风格、吉普赛风格等,在这一时期的珠宝中都有明显体现。
这件手镯在保持整体造型平衡的基础上,以不完全对称的设计打破呆板,左方设计为雀乌,右方则是一条蜿蜒树上的蛇,而两者双目相对,指向视觉的中心——鸟巢中被设计成乌卵的珍珠。
19世纪中叶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社会繁荣稳定,科技发明日新月异,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热哀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至今仍被西方人称为“美好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新艺术风格”并很快波及西方世界,“新艺术风格”影响着建筑、绘画、首饰、服装、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欧洲大陆延续了近十年。这种艺术风格趋近自然,从中世纪、巴洛克、日本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花卉形状作简化处理,行成了线条婉转流畅的装饰效果,给人清新、自然、感性的视觉享受。
新艺术主义设计中的首饰,往往以流畅的曲线取胜,或形同流水,或如同女性柔美的长发,设计师喜欢或从自然植物的曲线中汲取灵感,创造动态感十足的线条。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自然中的东西都是运动的、摇曳的、波动的。这种形象在各个国家艺术中都有运用,且这种艺术表现形象也用来定义新艺术主义风格。在英国,这种风格表现为复兴的凯尔特风格,棱角圆润的方形、三角形和结扣。法国人则使用更为具象的手法,使用“线条”未定义女性的头发或植物的运动,其他文化中只用该风格来创作自由流动的抽象形象。
“新艺术”时期首饰不再一味强调繁复的奢华装饰,贵重宝石使用较少,钻石往往起点缀作用。设计师喜用易于雕琢上色的金银、象牙、珐琅等材质进行精雕细琢,首饰呈现出华丽且婉约的气质特色。与此同时,各种主题和概念被不停反复使用。犹如魔幻般生物的昆虫,尤其是蜻蜓和蝴蝶,被用无数的方式和媒介来诠释。
甲虫、蝗虫、蜘蛛和其他种类的昆虫也被大胆地摄取为珠宝造型,如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蛇形珠宝,其柔美蜿蜒的造型被重新利用,在细节装饰和颜色搭配中赋予蛇形更为多样的面貌;孔雀、天鹅、鸽子等飞禽,其华丽的羽毛也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活力,沉稳的色素和强壮有力的运动。而从阴暗面去观察蝙蝠、猫头鹰、秃鹰和各种神话中的生物,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点缀,其气势汹汹的形象被完美地呈现,也为个人装饰提供了新鲜感和令人战栗的选择。对于不大冒风险的微型景观,结合了自然世界的各种不同形象也多方面地表现在珠宝首饰中。
19世纪所开创的首饰风潮还一度延续至20世纪初,可以想象,当时的西方人醉心于眼前的一切美好,他们追名逐利,又昂扬向上,对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美好期盼。但随着1914年一战的爆发,盛世中的切“美好”随之戛然而止,首饰风格也随之大变,逐步走向了现代的简约。
(编辑/李木子)
19世纪,全球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当时的欧洲是无可争议的领头羊,而欧洲的珠宝首饰主要以英国和法国为引领中心,前者在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迎来了辉煌盛世,傲视全球,伴随着大量中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大增,加之王室的引领,维多利亚风格风靡西方世界;后者则是当时西方的艺术文化中心,在帝国与共和政权的反复易手过程中,首饰风格也在多元交汇中发展流变,引领着股又一股的首饰风潮。
维多利亚风格首饰,繁复的优雅
181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出生,这位在位时问长达64年女王见证了英国最伟大、最荣光的时代。她崇尚优雅、高贵、奢华的审美趣味,在首饰上引领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时代——维多利亚风格,在英国兴起后迅速风靡欧洲大陆。当时欧洲盛行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艺术继承并重新演绎古典,摒弃理性机械的美学,是人类对美之定义的一次重塑。因为女王酷爱珠宝,她在位期间英国的珠宝设计、制作工艺空前繁荣,为后世留下一批美轮美奂的上乘之作。
维多利亚风格的首饰绚丽多姿、沉静典雅,珠宝造型往往硕大而饱满,在选材上不拘一格,同时重情感表达,喜欢把爱情、泪水、尊贵等感性元素融入到珠宝首饰中,令珠宝成为有生命的载体。此外,维多利亚风格珠宝首饰手工极其精良,人们对做工及设计的重视大过宝石本身,其时,钻石已经从玫瑰式切割向现在我们常见的明亮式切割过渡过来,明亮切割法的发明,增加了宝石的切面。闪耀的钻石成为珠宝首饰设计中最受欢迎的材质。常与白色金属搭配,凸显钻石白色的光芒。因而,良好切工的钻石经常作为半宝石的配石在珠宝中大量运用,成为欧洲宫廷生活的必需品。
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国力如日中天,随着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女性地位空前提高,她们有自己的工作,能够自由支配收入,因而热衷于追逐时尚,趋之若鹜地模仿维多利亚女王,用华丽的珠宝首饰装扮自我,在舞会、晚宴、剧场等社交场合展现最美丽动人的一面,并为此沾沾自喜。
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崇尚自然与多元融合
与英国隔海对望的法国,在19世纪继续引领着欧洲大陆的时尚。对应英国维多利亚后期,是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时期。珠宝设计崇尚浪漫主义情怀,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主张师法自然,大自然的花卉植物、飞禽昆虫等元素被引入珠宝设计中。在材质上,珍珠被奉为上品,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宫廷首饰中。
法国皇室作为当时最大的珠宝藏家,欧也妮皇后的喜好引领着宫廷乃至欧陆的时尚。皇室珠宝首饰通过设计的平衡对称感,频繁运用大颗宝石,做工精益求精,体现着帝国的富庶大气。
伴随着拿破仑三世时期的帝国扩张,也使藝术涵盖多元文化,诸如自然主义、希腊风格、埃及风格、伊特鲁里亚风格、亚述风格、印度风格、吉普赛风格等,在这一时期的珠宝中都有明显体现。
这件手镯在保持整体造型平衡的基础上,以不完全对称的设计打破呆板,左方设计为雀乌,右方则是一条蜿蜒树上的蛇,而两者双目相对,指向视觉的中心——鸟巢中被设计成乌卵的珍珠。
19世纪中叶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社会繁荣稳定,科技发明日新月异,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热哀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至今仍被西方人称为“美好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新艺术风格”并很快波及西方世界,“新艺术风格”影响着建筑、绘画、首饰、服装、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欧洲大陆延续了近十年。这种艺术风格趋近自然,从中世纪、巴洛克、日本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花卉形状作简化处理,行成了线条婉转流畅的装饰效果,给人清新、自然、感性的视觉享受。
新艺术主义设计中的首饰,往往以流畅的曲线取胜,或形同流水,或如同女性柔美的长发,设计师喜欢或从自然植物的曲线中汲取灵感,创造动态感十足的线条。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自然中的东西都是运动的、摇曳的、波动的。这种形象在各个国家艺术中都有运用,且这种艺术表现形象也用来定义新艺术主义风格。在英国,这种风格表现为复兴的凯尔特风格,棱角圆润的方形、三角形和结扣。法国人则使用更为具象的手法,使用“线条”未定义女性的头发或植物的运动,其他文化中只用该风格来创作自由流动的抽象形象。
“新艺术”时期首饰不再一味强调繁复的奢华装饰,贵重宝石使用较少,钻石往往起点缀作用。设计师喜用易于雕琢上色的金银、象牙、珐琅等材质进行精雕细琢,首饰呈现出华丽且婉约的气质特色。与此同时,各种主题和概念被不停反复使用。犹如魔幻般生物的昆虫,尤其是蜻蜓和蝴蝶,被用无数的方式和媒介来诠释。
甲虫、蝗虫、蜘蛛和其他种类的昆虫也被大胆地摄取为珠宝造型,如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蛇形珠宝,其柔美蜿蜒的造型被重新利用,在细节装饰和颜色搭配中赋予蛇形更为多样的面貌;孔雀、天鹅、鸽子等飞禽,其华丽的羽毛也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活力,沉稳的色素和强壮有力的运动。而从阴暗面去观察蝙蝠、猫头鹰、秃鹰和各种神话中的生物,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点缀,其气势汹汹的形象被完美地呈现,也为个人装饰提供了新鲜感和令人战栗的选择。对于不大冒风险的微型景观,结合了自然世界的各种不同形象也多方面地表现在珠宝首饰中。
19世纪所开创的首饰风潮还一度延续至20世纪初,可以想象,当时的西方人醉心于眼前的一切美好,他们追名逐利,又昂扬向上,对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美好期盼。但随着1914年一战的爆发,盛世中的切“美好”随之戛然而止,首饰风格也随之大变,逐步走向了现代的简约。
(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