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新闻不断。继牛肉膏、毒豆芽、毒火锅等曝光之后,有关部门又从60多个不合格的调味面制食品中检测出滥用或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甜蜜素、苯甲酸、胭脂红等添加剂。而更为严重的是,在台湾地区,多种食品和饮料中添加塑化剂的问题更是危害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致使人们谈“剂”色变,将食品添加剂视为害人的“魔鬼”。有资料显示,目前各种食品添加剂已经无处不在,每个成人每天大约要吃进八九种添加剂。这些消息交织在一起,让广大老百姓和生产企业对添加剂无所适从,由此而产生了极大的恐慌。
食品添加剂在老百姓中被“妖魔化”,让人谈其色变,唯恐在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这样的担心,并不能怨老百姓提防过度,对任何加工后的食品都有怀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相关部门在食品添加剂标准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余种,少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允许使用的2922种。更为关键的是,我国被批准使用的24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到500种。这就造成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监管上的技术困难。比如,在一些餐饮企业,对食品添加剂仍采用“适量”、“少许”等模糊字眼,没有定量标准,厨师们只好凭经验操作,这极容易造成添加剂使用过量。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加工后的食品或去饭店就餐时,就会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慌,唯恐吃下去的食物是含毒的。
有一条饱含诙谐、讽刺与无奈的“段子”曾借助网络和人际广为流传:“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午,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做好这些含有毒素的‘佳肴’后,再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的馒头……”。而“天涯论坛”上的一篇贴子,更是给予了上述“段子”生动而形象的演绎:“你以为骨汤拉面就是用排骨熬成的汤做的?你以为那些颜色鲜艳的果汁饮料都是用水果榨汁做的?你以为喝咖啡时加的奶精就是用牛奶做的?事实上,你眼睛看到的、嘴巴尝到的并不是真的,漂亮的颜色、诱人的味道都可以由添加剂变出来。”该论坛上,某网民以《触目惊心——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为题,向众人普及起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他在网文中写道:“我们平常吃的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奶精就是牛奶式的植物油,而果汁饮料则是酸味剂、果葡糖浆等加水后的添加剂勾兑而成。至于摄取大量添加剂后的危害,则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承受。”
这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布的言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跟帖。有人坦言:“中国食品行业信用大规模缺失,这和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有人感慨:“以前的人呢,是饿死的,现在的人呢,是毒死的。”“这年头喝西北风都要看看当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还有人说:“我以后不去饭馆了,老老实实地在家做饭吃。”在家做饭就能摆脱食品添加剂的困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的餐桌上摆放着面包、牛奶,那么就意味着你要吃掉10多种不同名称的食品添加剂。因为无论是牛奶还是面包,都会加入一些抗氧化剂以起到保鲜作用,而面包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加入香精、食用色素等添加剂,牛奶中还会有还原胶。再就是消费者随便走进一家超市购买饼干或火腿等食品时,包装上的配料表又会提醒你其中食品添加剂之丰富:果胶、大豆多糖、柠檬酸钠、焦糖着色剂、山梨酸钾、碳酸氢钠、大豆磷脂……事情到这儿还没完,油、盐、酱、醋等烹饪必需品中也随时可见各种食品添加剂的踪影。原因很简单,为了保证这些调料的质量,让它们能够长时间存放,生产商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添加剂来着色和保质。由此可见,现在人们在一日三餐中要做到绝对不食用带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已经是一种不现实的事情,无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否有害,在每天饮食生活中,你都会食用它,而且还是许多种。曾有食品营养专家测算,一个正常人一天要吃掉近百种食品添加剂。不仅如此,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食品添加剂还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没有必要谈其色变,将其一棍子打死。目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弄清楚哪些是被国家批准使用的添加剂,哪些是不允许使用的。对于允许使用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生产,是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作用的。而对非法使用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应该坚决地予以打击和纠正。这需要加强对老百姓和食品生产者的教育和宣传。
另外,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被滥用,还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分段管理模式有关。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有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分口把关”,职责互有交叉,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难免形成互相推诿的现象。而我国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现存的大量中小食品企业和作坊式企业,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难度。种种原因,致使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或滥用,一些本属正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却被“妖魔化”。
一方面是千夫所指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另一方面是给味蕾带来无穷享受的魔力物质,如此状况让夹在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着实尴尬不已。对于这种尴尬,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历次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出在色素、防腐剂和漂白剂等化工原料上,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福尔马林等均是如此,而它们均属化工原料,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如果是食品添加剂,只要规范使用,对人体并不会产生危害。比如亚硝酸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添加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种,成人服用3克就能致死。而现在用在火腿肠里的量是每公斤30毫克,食用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说,食品添加剂是否有毒有害,跟它的配比度和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按照标准来放,就不会对食品造成不良影响,更不会成为有害食品。因此,对所有食品添加剂“妖魔化”是有违科学常识和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规律的,只有科学地界定和使用,并给予严格监管,才能防止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而食品添加剂的去“妖魔化”过程,不仅需要食品行业和消费者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如此,才能给食品添加剂正名,辨别出食品添加剂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食品添加剂在老百姓中被“妖魔化”,让人谈其色变,唯恐在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这样的担心,并不能怨老百姓提防过度,对任何加工后的食品都有怀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相关部门在食品添加剂标准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余种,少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允许使用的2922种。更为关键的是,我国被批准使用的24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到500种。这就造成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监管上的技术困难。比如,在一些餐饮企业,对食品添加剂仍采用“适量”、“少许”等模糊字眼,没有定量标准,厨师们只好凭经验操作,这极容易造成添加剂使用过量。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加工后的食品或去饭店就餐时,就会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慌,唯恐吃下去的食物是含毒的。
有一条饱含诙谐、讽刺与无奈的“段子”曾借助网络和人际广为流传:“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午,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做好这些含有毒素的‘佳肴’后,再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的馒头……”。而“天涯论坛”上的一篇贴子,更是给予了上述“段子”生动而形象的演绎:“你以为骨汤拉面就是用排骨熬成的汤做的?你以为那些颜色鲜艳的果汁饮料都是用水果榨汁做的?你以为喝咖啡时加的奶精就是用牛奶做的?事实上,你眼睛看到的、嘴巴尝到的并不是真的,漂亮的颜色、诱人的味道都可以由添加剂变出来。”该论坛上,某网民以《触目惊心——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为题,向众人普及起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他在网文中写道:“我们平常吃的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奶精就是牛奶式的植物油,而果汁饮料则是酸味剂、果葡糖浆等加水后的添加剂勾兑而成。至于摄取大量添加剂后的危害,则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承受。”
这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布的言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跟帖。有人坦言:“中国食品行业信用大规模缺失,这和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有人感慨:“以前的人呢,是饿死的,现在的人呢,是毒死的。”“这年头喝西北风都要看看当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还有人说:“我以后不去饭馆了,老老实实地在家做饭吃。”在家做饭就能摆脱食品添加剂的困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的餐桌上摆放着面包、牛奶,那么就意味着你要吃掉10多种不同名称的食品添加剂。因为无论是牛奶还是面包,都会加入一些抗氧化剂以起到保鲜作用,而面包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加入香精、食用色素等添加剂,牛奶中还会有还原胶。再就是消费者随便走进一家超市购买饼干或火腿等食品时,包装上的配料表又会提醒你其中食品添加剂之丰富:果胶、大豆多糖、柠檬酸钠、焦糖着色剂、山梨酸钾、碳酸氢钠、大豆磷脂……事情到这儿还没完,油、盐、酱、醋等烹饪必需品中也随时可见各种食品添加剂的踪影。原因很简单,为了保证这些调料的质量,让它们能够长时间存放,生产商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添加剂来着色和保质。由此可见,现在人们在一日三餐中要做到绝对不食用带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已经是一种不现实的事情,无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否有害,在每天饮食生活中,你都会食用它,而且还是许多种。曾有食品营养专家测算,一个正常人一天要吃掉近百种食品添加剂。不仅如此,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食品添加剂还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没有必要谈其色变,将其一棍子打死。目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弄清楚哪些是被国家批准使用的添加剂,哪些是不允许使用的。对于允许使用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生产,是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作用的。而对非法使用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应该坚决地予以打击和纠正。这需要加强对老百姓和食品生产者的教育和宣传。
另外,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被滥用,还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分段管理模式有关。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有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分口把关”,职责互有交叉,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难免形成互相推诿的现象。而我国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现存的大量中小食品企业和作坊式企业,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难度。种种原因,致使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或滥用,一些本属正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却被“妖魔化”。
一方面是千夫所指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另一方面是给味蕾带来无穷享受的魔力物质,如此状况让夹在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着实尴尬不已。对于这种尴尬,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历次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出在色素、防腐剂和漂白剂等化工原料上,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福尔马林等均是如此,而它们均属化工原料,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如果是食品添加剂,只要规范使用,对人体并不会产生危害。比如亚硝酸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添加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种,成人服用3克就能致死。而现在用在火腿肠里的量是每公斤30毫克,食用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说,食品添加剂是否有毒有害,跟它的配比度和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按照标准来放,就不会对食品造成不良影响,更不会成为有害食品。因此,对所有食品添加剂“妖魔化”是有违科学常识和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规律的,只有科学地界定和使用,并给予严格监管,才能防止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而食品添加剂的去“妖魔化”过程,不仅需要食品行业和消费者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如此,才能给食品添加剂正名,辨别出食品添加剂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