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古代奥运会,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恒不变的思想内涵。 现代奥运会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尽千辛万苦,奥林匹克运动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着;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学者们对奥林匹克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研究以及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较多,本文拟以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主题,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国内外论文进行梳理,预测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
第一,奥林匹克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东方体育文化向来重伦理讲和谐,以养生保健体育为主;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公平竞争和抗争为重点。奥林匹克体育却存在着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和谐的倾向,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西方体育文化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竞争性使得奥运会和其他体育赛事中兴奋剂丑闻不断,赛场作弊现象屡增不减。而以中国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恰恰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破坏“灵”“肉”和谐的补益。
第二,奥林匹克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趋势。百余年来,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构架大多集中在对学校青少年的教育上。但根据奥林匹克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教育对象应是全人类,只是由于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使得奥林匹克教育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因此,广大青少年就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三,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趋势。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因陋就简,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为传播奥林匹克理想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奥林匹克的教育宝库。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
一是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核心精神在“结合”二字,与本土的具体的人结合,与本土的思维习惯、文化氛围结合,与本土的社会实践结合。二是“本土”是相对的概念,英文是local,意为“本地”“当地”。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顾拜旦等奥林匹克运动先驱们和当代国际体坛的一贯主张和追求。1908年英国伦敦第4届奥运会上顾拜旦提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旨在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三、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跨越制度和文化等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的共同行动过程,是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充满了整合与分化、协调与冲突、矛盾与融合。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但由于地域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过程,却伴随着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中心,非西方体育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靠拢的现象,即文化的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文化简单空间的扩张促使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化。
四、奥林匹克教育的青少年化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要结合体育运动对全球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尤其是在2007年通关的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把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定义为14~18岁的青少年,并且在2010年新加坡首届青奥会上充分地展现了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化趋势。
五、奥林匹克教育的动态化
奥林匹克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世界性教育体系,需要大量、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容。在新世纪里,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教育体系只有从东方体育思想和价值观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多元文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六、奥林匹克教育的民族化
每一个民族对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都可以按照自己民族的特色进行演绎,于是就形成了各自民族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希腊人民的热情和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使得希腊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给了世人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其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其他任何城市不可取代的特色。2004年,雅典制定了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继承了几百年不断发展成熟的体育精神,并把过去和当代教育、文化价值结合起来,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地同步发展。
七、奥林匹克教育的大众化
1919年顾拜旦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 ,一切体育当然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4届群众体育大会上也提出了奥林匹克教育要为人人的观点,说明奥林匹克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和清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
第一,奥林匹克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东方体育文化向来重伦理讲和谐,以养生保健体育为主;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公平竞争和抗争为重点。奥林匹克体育却存在着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和谐的倾向,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西方体育文化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竞争性使得奥运会和其他体育赛事中兴奋剂丑闻不断,赛场作弊现象屡增不减。而以中国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恰恰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破坏“灵”“肉”和谐的补益。
第二,奥林匹克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趋势。百余年来,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构架大多集中在对学校青少年的教育上。但根据奥林匹克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教育对象应是全人类,只是由于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使得奥林匹克教育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因此,广大青少年就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三,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趋势。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因陋就简,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为传播奥林匹克理想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奥林匹克的教育宝库。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
一是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核心精神在“结合”二字,与本土的具体的人结合,与本土的思维习惯、文化氛围结合,与本土的社会实践结合。二是“本土”是相对的概念,英文是local,意为“本地”“当地”。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顾拜旦等奥林匹克运动先驱们和当代国际体坛的一贯主张和追求。1908年英国伦敦第4届奥运会上顾拜旦提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旨在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三、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跨越制度和文化等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的共同行动过程,是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充满了整合与分化、协调与冲突、矛盾与融合。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但由于地域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过程,却伴随着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中心,非西方体育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靠拢的现象,即文化的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文化简单空间的扩张促使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化。
四、奥林匹克教育的青少年化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要结合体育运动对全球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尤其是在2007年通关的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把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定义为14~18岁的青少年,并且在2010年新加坡首届青奥会上充分地展现了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化趋势。
五、奥林匹克教育的动态化
奥林匹克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世界性教育体系,需要大量、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容。在新世纪里,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教育体系只有从东方体育思想和价值观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多元文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六、奥林匹克教育的民族化
每一个民族对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都可以按照自己民族的特色进行演绎,于是就形成了各自民族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希腊人民的热情和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使得希腊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给了世人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其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其他任何城市不可取代的特色。2004年,雅典制定了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继承了几百年不断发展成熟的体育精神,并把过去和当代教育、文化价值结合起来,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地同步发展。
七、奥林匹克教育的大众化
1919年顾拜旦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 ,一切体育当然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4届群众体育大会上也提出了奥林匹克教育要为人人的观点,说明奥林匹克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和清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