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极为频繁,而任何教育方式的本质都不仅仅是培养成绩优秀者,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在身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时,如何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关注个体发展,以达到课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描述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这里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发表教学评价,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学生身上的潜质,实现整体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随着英语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英语教师都在研究实践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直倍受老师们的喜爱。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目标,我想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即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一、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自由、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中应当切实遵循的。我们在操作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任务布置下去后,只有小组中成绩较好或者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紧紧地掌握了主动权,积极参与老师预设的活动。他们总是高高地举着手,迫不及待地等候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小组中面子较薄,不爱表现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旁听者”,似乎小组的活动与己无关,错失一次又一次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要解决小组合作中出现的这种不良现象,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理念,问题就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从分组开始就要考虑到怎样有助于我们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合理搭配,一般4—6人为宜。我们可以将学习能力作为参照基础,然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但要注意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衡。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脾气性格,既有活泼外向的也有稳重内敛的;再如学习习惯,有雷厉风行的也有慢条斯理的等。另外,还应考虑每组都要有具备管理能力的学生,成为小组的主心骨,带领全组良性成长。小组建立之后,为了方便课堂操作,我们可以给每个小组的组员设定一个代号。可以是组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等,也可以直接编号1、2、3、4,亦或者有的老师称不同成员为007(较薄弱的)008(中等的)009(较强的)。编号的方式很多,无论那一种称号,只要有助于老师关注到任何一个层次的同学就是可行的。
其次,在进行备课时,老师就要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内容。小组活动绝不是只为好学生准备的大餐,它更应该是检验优等生,锻炼中等生,激发后进生,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加强组员之间交流的经典美味。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就是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设计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调动各个层次,各种风格的学生。活动的目标要清晰,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活动中的分工要明确。除了活动的内容可以尽量做到面向全体之外,灵活的评价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除了常规的小组加分奖励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给不同层级的学生加分或奖励的分量。例如,同样的问题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出来得1分,那中等的学生回答得2分,而较差的孩子回答出来得3分,这样就刺激了程度较差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再次,除了语言操练或者问题讨论等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以外,在预习检查,当堂检测等教学环节也应注意关注全员。随机抽查,全员测试是我们常采用的检查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应组)1号检2号,2号检3号,3号检4号,4号检1号的链条式的相互检查方式(以用1、2、3、4为小组成员编号为例),全面、有效地落实检查。
二、小组活动关注个体差异,巧用分层、互助、交流等方式增进有效参与
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实验证明,多数外语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英语成绩好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听说方面,外向型的学生喜欢交际,胆子大,学习主动性强,常显现出自信大方,善于和人交谈,他们要比内向型的学生占一定的优势,但在阅读、写作方面不见得比内向型的学生有什么优越之处。这就是个体差异。除了性格之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别。美国教育学家麦克多诺(Mc-Donough,S.T.)认为,有能力的权威教育工作者,能利用调查学生差异所得的结果来设计与学生特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小组活动时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分组时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小组之间的力量基本相当,这是小组公平竞争的基础。而“组内异质”就是指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存在差异。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差异下的学生特点,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质,发展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距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分层是有必要的。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小组活动的目标分层,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同样是阅读的课型,程度好的学生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可以背诵课文,中等学生是简单复述课文,而薄弱的学生是熟读课文。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分层的活动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完成任务的难度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完成调查问卷的模块,好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超越课本设计自己的问题,中等学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预设的问题,而差一些的学生可以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调查。在完成任务的难度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完成活动的方式可以不同。例如,同样是学习语篇阅读,要求好同学可以熟练复述课文,中等生可以根据英语提示复述课文,而稍差的学生可以根据汉语提示基本复述课文。在任务难度和完成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得分不同。
除此之外,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好学生发挥榜样能动作用,带领组内其他成员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培养良性竞争,刺激后进生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个体化的问题仍是一个非常让人关心的问题,为了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英语老师们已摸索出许多教学方法,但如何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通过活动展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风采,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建立学习英语的强烈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前面所提到的方法都是为了强化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旨在增进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宗旨是在合作中学习,学生真正有效的合作需要老师们合理的指导和适时的调控,我们应当有一双慧眼,既能看到孩子们的共性又能发觉他们的个性,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将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使小组合作走上高效的轨道,在英语课堂上奏响共性与个性的协奏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高文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
关键词: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描述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这里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发表教学评价,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学生身上的潜质,实现整体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随着英语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英语教师都在研究实践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直倍受老师们的喜爱。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目标,我想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即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一、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自由、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中应当切实遵循的。我们在操作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任务布置下去后,只有小组中成绩较好或者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紧紧地掌握了主动权,积极参与老师预设的活动。他们总是高高地举着手,迫不及待地等候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小组中面子较薄,不爱表现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旁听者”,似乎小组的活动与己无关,错失一次又一次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要解决小组合作中出现的这种不良现象,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理念,问题就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从分组开始就要考虑到怎样有助于我们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合理搭配,一般4—6人为宜。我们可以将学习能力作为参照基础,然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但要注意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衡。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脾气性格,既有活泼外向的也有稳重内敛的;再如学习习惯,有雷厉风行的也有慢条斯理的等。另外,还应考虑每组都要有具备管理能力的学生,成为小组的主心骨,带领全组良性成长。小组建立之后,为了方便课堂操作,我们可以给每个小组的组员设定一个代号。可以是组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等,也可以直接编号1、2、3、4,亦或者有的老师称不同成员为007(较薄弱的)008(中等的)009(较强的)。编号的方式很多,无论那一种称号,只要有助于老师关注到任何一个层次的同学就是可行的。
其次,在进行备课时,老师就要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内容。小组活动绝不是只为好学生准备的大餐,它更应该是检验优等生,锻炼中等生,激发后进生,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加强组员之间交流的经典美味。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就是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设计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调动各个层次,各种风格的学生。活动的目标要清晰,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活动中的分工要明确。除了活动的内容可以尽量做到面向全体之外,灵活的评价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除了常规的小组加分奖励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给不同层级的学生加分或奖励的分量。例如,同样的问题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出来得1分,那中等的学生回答得2分,而较差的孩子回答出来得3分,这样就刺激了程度较差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再次,除了语言操练或者问题讨论等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以外,在预习检查,当堂检测等教学环节也应注意关注全员。随机抽查,全员测试是我们常采用的检查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应组)1号检2号,2号检3号,3号检4号,4号检1号的链条式的相互检查方式(以用1、2、3、4为小组成员编号为例),全面、有效地落实检查。
二、小组活动关注个体差异,巧用分层、互助、交流等方式增进有效参与
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实验证明,多数外语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英语成绩好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听说方面,外向型的学生喜欢交际,胆子大,学习主动性强,常显现出自信大方,善于和人交谈,他们要比内向型的学生占一定的优势,但在阅读、写作方面不见得比内向型的学生有什么优越之处。这就是个体差异。除了性格之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别。美国教育学家麦克多诺(Mc-Donough,S.T.)认为,有能力的权威教育工作者,能利用调查学生差异所得的结果来设计与学生特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小组活动时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分组时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小组之间的力量基本相当,这是小组公平竞争的基础。而“组内异质”就是指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存在差异。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差异下的学生特点,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质,发展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距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分层是有必要的。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小组活动的目标分层,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同样是阅读的课型,程度好的学生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可以背诵课文,中等学生是简单复述课文,而薄弱的学生是熟读课文。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分层的活动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完成任务的难度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完成调查问卷的模块,好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超越课本设计自己的问题,中等学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预设的问题,而差一些的学生可以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调查。在完成任务的难度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完成活动的方式可以不同。例如,同样是学习语篇阅读,要求好同学可以熟练复述课文,中等生可以根据英语提示复述课文,而稍差的学生可以根据汉语提示基本复述课文。在任务难度和完成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得分不同。
除此之外,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好学生发挥榜样能动作用,带领组内其他成员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培养良性竞争,刺激后进生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个体化的问题仍是一个非常让人关心的问题,为了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英语老师们已摸索出许多教学方法,但如何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通过活动展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风采,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建立学习英语的强烈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前面所提到的方法都是为了强化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旨在增进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宗旨是在合作中学习,学生真正有效的合作需要老师们合理的指导和适时的调控,我们应当有一双慧眼,既能看到孩子们的共性又能发觉他们的个性,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将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使小组合作走上高效的轨道,在英语课堂上奏响共性与个性的协奏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高文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