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与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内科护理方法,观察组59例进行护理风险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的83.0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增强患者护理滿意度,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产生,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67
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临床科室之一,从事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治疗、护理等工作。因患者数目较多、病情各异,护理风险在心血管内科中时有发生,影响患者预后,也可能导致纠纷、投诉[1]。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探究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29例,年龄37~58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41~6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做好相关知识宣传,同时进行全面检查,定期巡视,满足患者的自身要求,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
观察组采用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落实护理人员系统培训工作,包括理论培训以及实践操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责任感,了解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纠正错误操作,降低风险的发生。
1.2.2建立完善的心内科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确保各项护理操作规范落实。
1.2.3做好患者沟通工作,加强护理人员同家属之间的有效交流,通过介绍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及家属安全意识,了解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正确地对患者进行陪护。
1.2.4定期举行讨论会议,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中的不良风险事件,并总结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逐步落实。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83.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心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
3.1.1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疾病护理中,很多护理人员未按相关操作和要求进行护理,且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未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护理方法及其目的,缺少对患者的关心,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护理纠纷,为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风险。
3.1.2患者因素:心血管内科疾病复杂,治疗效果不满足患者和家属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会产生不信任感,抵触医疗和护理工作,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准确认识,未按医嘱服药,在自行停药情况下会出现病情加重、反复的现象,最终责任还会归咎于护理工作不到位。
3.1.3护理管理制度:不少医院心内科护理中存在考核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护理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此外,医院很少针对法律法规、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工作疏忽、诱发潜在风险等现象[2]。
3.2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策略
3.2.1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心内科管理人员需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相关会议识别并评估护理工作风险,还需要引进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利用开晨会方式向护理人员传达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3.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除了护理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以外,还需落实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培养,更及时应对护理管理工作中各项风险。
3.2.3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完善心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加大心内科护理管理力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制度;同时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提出相应的护理标准,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做好应急预案,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急救机会。
3.2.4做好医患沟通工作:护理人员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时向护理人员汇报自己的病情变化情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心内科护理风险[3]。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7月来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展开分析,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内科护理方法,观察组59例进行护理风险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观察组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83.0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9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颖.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3):162-164.
[2]胡晓燕.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9):209.
[3]夏雯.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19-3422.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67
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临床科室之一,从事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治疗、护理等工作。因患者数目较多、病情各异,护理风险在心血管内科中时有发生,影响患者预后,也可能导致纠纷、投诉[1]。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探究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29例,年龄37~58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41~6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做好相关知识宣传,同时进行全面检查,定期巡视,满足患者的自身要求,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
观察组采用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落实护理人员系统培训工作,包括理论培训以及实践操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责任感,了解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纠正错误操作,降低风险的发生。
1.2.2建立完善的心内科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确保各项护理操作规范落实。
1.2.3做好患者沟通工作,加强护理人员同家属之间的有效交流,通过介绍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及家属安全意识,了解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正确地对患者进行陪护。
1.2.4定期举行讨论会议,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中的不良风险事件,并总结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逐步落实。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83.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心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
3.1.1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疾病护理中,很多护理人员未按相关操作和要求进行护理,且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未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护理方法及其目的,缺少对患者的关心,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护理纠纷,为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风险。
3.1.2患者因素:心血管内科疾病复杂,治疗效果不满足患者和家属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会产生不信任感,抵触医疗和护理工作,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准确认识,未按医嘱服药,在自行停药情况下会出现病情加重、反复的现象,最终责任还会归咎于护理工作不到位。
3.1.3护理管理制度:不少医院心内科护理中存在考核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护理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此外,医院很少针对法律法规、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工作疏忽、诱发潜在风险等现象[2]。
3.2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策略
3.2.1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心内科管理人员需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相关会议识别并评估护理工作风险,还需要引进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利用开晨会方式向护理人员传达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3.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除了护理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以外,还需落实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培养,更及时应对护理管理工作中各项风险。
3.2.3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完善心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加大心内科护理管理力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制度;同时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提出相应的护理标准,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做好应急预案,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急救机会。
3.2.4做好医患沟通工作:护理人员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时向护理人员汇报自己的病情变化情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心内科护理风险[3]。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7月来我院就诊的118例心血管患者展开分析,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内科护理方法,观察组59例进行护理风险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观察组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83.0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9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颖.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3):162-164.
[2]胡晓燕.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9):209.
[3]夏雯.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19-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