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感受,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好现象:
  1、轻视语文
  轻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语文以前学得不错,平时可以放一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应付老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不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积极的探究思考,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心存侥幸
  有些学生大搞题海战术,一套资料接着一套做,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题也不做。他们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期待着考场“超常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阅读的巨大作用。像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愈是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给他们插上阅读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激活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在学生眼前的只是一行行文字符号。如果不发挥联想展开想象,不懂得创设情境,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只言片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意蕴学生很难理解,更没有美的欣赏可言。
  如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如何去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我们要明白丁香在古代诗文所具有的特点。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把“雨巷”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徘徊不前,“我”在等什么呢?“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是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二、沟通文章内外,领略内涵
  作为教师的我们和学生,我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非常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通过我们的引导架起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的时候,讲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我们经常会讲这一句所包含的八层意思一层:悲秋—季节的凄惨;二层:家乡悲秋不及万里外悲秋;三层:定居万里他乡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四层: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长期者悲秋;五层:长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六层:老年垂暮但身体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悲秋;七层:身老多病终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八层: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者不及孤独一人独自登台 。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学好语文,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其他文献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小说有三基本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重点抓住三要素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第一、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导  由于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各不相同,性格差异很大,不仅有其共同之处,而且存在着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是某一人物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个性特征。因此,对人物进
期刊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微笑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老师灿烂的笑容,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也是一个学生的期望和需要。  刚接手初一、三班和四班时,发现大部分同学有很多不良习惯,如吃饭爱挑食、午休不入睡、同学间好斤斤计较、不会尊重老师等。看到同学们的种种不良习惯,我整日里难有一丝笑容。   然而,学生无意间的一件事却触动了我的心弦。那是在我请病假
期刊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汉唐九诀的内容,觉得和我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不谋而合,今天我就具体的来阐述下:鸣、智、勇、技、奇、情、盟。  一、 鸣是指无形资产   我的理解是为了满足新教育理念的需要,使教育更适合当前的形势,也为了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全面的发展,及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作为班主任应该大力提升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优质的、和谐的班级教育服务。班主任要组织各项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班级
期刊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余,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组织和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方法。下面我以前不久开展的语文朗读竞赛
期刊
很多教师只注重了课内阅读指导,却忽视了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听之任之,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问题一:课外阅读缺乏目标性。初中生对读什么缺乏根本的认识;或者盲目去读所有的作品,或者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或者只读几篇优秀作文之类,如果这样下去,怎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呢?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问题二:课外
期刊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一)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
期刊
一、 目前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  (一) 封闭性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主要来源有:计算机公司推向市场的商品软件或教学素材库;教育部门组织力量开发设计的较为系统的多媒体课件;由学校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合作,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开发的规模小、针对性强,非系统的,为解决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而设计的。从课件的来源可看出,课件大部分是由专业人员编制好的,这样的课件一旦刻录成光盘,就具有了特定的封闭性。课件的这种封闭性就
期刊
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我就个性化阅读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促进个性阅读   学生70%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促进个性化的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教师应该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的时候要留有足够的
期刊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
期刊
聋生由于生理特殊性导致思维方式有自身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困难。就聋校的课堂教学而言,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实质。那么,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引导聋生自主学习  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可是教学目标,即本节课通过教师的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