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感受,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好现象:
1、轻视语文
轻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语文以前学得不错,平时可以放一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应付老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不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积极的探究思考,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心存侥幸
有些学生大搞题海战术,一套资料接着一套做,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题也不做。他们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期待着考场“超常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阅读的巨大作用。像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愈是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给他们插上阅读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激活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在学生眼前的只是一行行文字符号。如果不发挥联想展开想象,不懂得创设情境,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只言片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意蕴学生很难理解,更没有美的欣赏可言。
如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如何去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我们要明白丁香在古代诗文所具有的特点。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把“雨巷”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徘徊不前,“我”在等什么呢?“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是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二、沟通文章内外,领略内涵
作为教师的我们和学生,我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非常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通过我们的引导架起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的时候,讲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我们经常会讲这一句所包含的八层意思一层:悲秋—季节的凄惨;二层:家乡悲秋不及万里外悲秋;三层:定居万里他乡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四层: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长期者悲秋;五层:长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六层:老年垂暮但身体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悲秋;七层:身老多病终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八层: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者不及孤独一人独自登台 。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学好语文,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1、轻视语文
轻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语文以前学得不错,平时可以放一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应付老师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不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积极的探究思考,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心存侥幸
有些学生大搞题海战术,一套资料接着一套做,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题也不做。他们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期待着考场“超常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阅读的巨大作用。像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愈是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给他们插上阅读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激活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在学生眼前的只是一行行文字符号。如果不发挥联想展开想象,不懂得创设情境,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只言片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意蕴学生很难理解,更没有美的欣赏可言。
如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如何去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我们要明白丁香在古代诗文所具有的特点。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把“雨巷”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徘徊不前,“我”在等什么呢?“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是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二、沟通文章内外,领略内涵
作为教师的我们和学生,我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非常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通过我们的引导架起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的时候,讲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我们经常会讲这一句所包含的八层意思一层:悲秋—季节的凄惨;二层:家乡悲秋不及万里外悲秋;三层:定居万里他乡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四层: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长期者悲秋;五层:长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六层:老年垂暮但身体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悲秋;七层:身老多病终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八层:登台眺望满目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者不及孤独一人独自登台 。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学好语文,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