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甘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建立领导机制,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指导和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搭建平台,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落实资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切实落实保障措施,推動基层法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法律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其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甘肃在建设基层公共法律体系服务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对困难原地踏步。推进甘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推进甘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一、建立领导机制,指导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事情,必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要建立领导机制,指导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来讲,可以建立由县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县司法局具体实施的领导组织体制。由县委分管政法副书记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在县司法局设立办公室,各乡镇参照建立相应领导组织机构。
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
1.深入推进司法行政与其他部门的对接工作,构建完善的调解工作格局
近年来,群众通过信访反映的问题比较多,为了使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构建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要建立司法行政与信访、民政、劳保等部门对接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行政部门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使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接,形成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大调解”联动机制和配合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解决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建立县级基层法律服务中心
一是成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公证、律师服务、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主要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集中到中心办公,形成联合运行机制,开展各类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受理,人民调解、公证等业务,打造综合与专业一体的“窗口化、超市化、一站式”的公共综合法律服务平台,形成法律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二是成立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丰富调解类型。这项工作可以由县政法委的牵头,挑选优秀调解员组成,主要工作是调解县域内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三是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中心。这个中心可以由宣告训诫室、心理咨询室、再犯罪评估室及执法大队办公室组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有重点有特色的矫正和帮扶措施,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和共同扶持矫正对象的良好氛围。
3.积极建立社会性法律服务公益机构,构建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形式
一是在经费方面,除了增列财政预算之外,要鼓励个人和相关机构为公共法律服务提供赞助,最终形成政府承担基本责任、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踊跃提供资金帮助的公共法律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方面。要形成政府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多样化的法律服务组织形式,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最终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搭建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1.在甘肃乡(镇)建立或者强化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进一步做好对接工作,拓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功能
一是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站,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法律服务站可以由村(居、社区)政法专干任站长,村(居、社区)常年法律顾问任副站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村(居、社区)专职调解员、专职社工、普法志愿者、村级联防队员和大学生村官共同参加,服务村(居、社区)群众。二是要积极推进甘肃乡(镇)建立或者强化法律服务工作站与村级便民服务的中心对接,在街道中心开展法律服务人员驻点服务,由辖区内法律服务所和司法所人员负责日常法律事务的接待处理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督导,通过便民中心解决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初审等事项。三是开展律师、法律工作者结对驻点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送法进村(社区)活动,发放服务联系卡,开展点对点即时法律服务,就近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为基层社会组织提供顾问服务,参与基层疑难复杂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四是建立和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建立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开辟网络咨询、诉求受理、办理法律事务、监督投诉等服务项目。同时要建立12348法律服务平台与“110”、“12315”等民生热线对接工作机制,实现公安“110”在接处警中发现的民间纠纷、涉法问题可通过热线或网络平台转接到12348协调指挥中心,由协调指挥中心进行甄别处置,对办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2.搭建人民调解组织的新平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依托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事业单位、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加强交调委、医调委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以各县司法行政法部门牵头,推进乡镇各司法所与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衔接互动。强化诉前引导调解、强化诉中诉后委托与协助调解、强化履约监督,实现“建、管、用”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提升服务的质效。
3.改革公证处和司法鉴定所
一是淡化公证处的行政色彩,大力发展县域公证事业,增强县城公证机构辐射乡村的能力,确保公证资源覆盖全面、配置合理。推进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成立市场机制下自收自支,对外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合作制机构。同时打破依行政区划分进行管辖的体制,不断提高公证服务能力和水平,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公证服务积极介入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文化体育、残疾人特殊服务等各个领域,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维护和实现各项民生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二是理顺司法鉴定所的管理机制,放开准入限制,核准一批民营、合伙等企业形式的司法鉴定机构进入司法鉴定市场,填补执业类别和鉴定事项的缺失。建立违规审查制度,及时开展监督审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建立清退机制,对不合格的鉴定机构要及时处理,维护司法鉴定行业的整体信誉,保障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4.做好普法工作,想办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一是积极组织法制宣传活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月、法治基层行等多种活动,可以向群众发放一些宣传手册,诸如常用法律知识、惠民法治知识都可以编制成宣传手册想群众发放,也可以做一些宣传品向群众发放,诸如法治小扇子等,加强全区基层法制宣传阵地建设,二是市县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推进信息化法制宣传教育,发挥市县报纸、电视、广播的作用,宣讲法律知识。要利用中国移动短信平台,每周群发1次普法短信,提高基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县乡要积极建设普法长廊、普法文化墙、法制报刊亭等普法载体,营造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发挥法治文化的感染作用,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四是积极组织各种讲座,向干部和群众讲法。使普通群众既是法律知识的接受者又是法治知识的传播者。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1.抓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目前,法律服务市场也充满竞争,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存在个别人存在利用当事人法律知晓度不高、不清楚行规的短板,在接案子的时候耍心眼,甚至撒谎言、编名气糊弄当事人的问题;也在存在偷偷收费、变相收费或收费高服务质量低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自身经济收入的壓力过大,当事人要求过分,人情世故影响等等都可能导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问题或者现象。但基层法律服务者违反职业操守和执业纪律将会直接影响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所以,要按照省市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基层法律服务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及职业道德学习教育,要求基层法律服务者牢固树立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意识,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恪守诚信,严格自律,为百姓服务。对于不顾职业道德和执业规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要进行诫勉谈话,教育警示。同时,要通过座谈会、公示投诉电子邮箱、投诉电话、公示投诉地址等形式,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2.积极壮大专业精干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建设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必须建设好法律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司法行政机关机构在职在编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社会力量完成法律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群众及时提供法律服务,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司法行政机关机构在职在编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补充法律服务的公职人员,发展壮大法律服务的公职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基层司法所、法律援助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形成社会力量、公职人员优势互补的格局。要积极发展壮大公职律师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律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法律服务。
3.支持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民间组织,并扶持发展
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可以聘请村子里、社区内热爱公益事业的,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教师以及公检法系统工作的人员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逐步建立在村(社区)专职从事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积极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将社会力量转化为稳定有力的服务资源。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负担,缓解编制不足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矛盾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如甘肃有近百家的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市县各镇村,为此,民间文艺团体只要每编排演出一个法制文艺节目市县、乡镇就可以根据实际情侣发放一定的补贴,调动民间文艺团体演出者的积极性,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法制节目,从而扩大法律宣传的辐射效应。
4.完善相关机制,充分调动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一定机制支撑。一是实行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要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总体评价,对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任务不落实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要严肃处理。二是实施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利用律师、公证员等专业人员的优势,选拔一些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组成讲师团进行讲课,为体系内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三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市县要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人才库,对有意加入政府法律顾问人才库的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同时各镇(街道)、社区全部要聘有法律顾问,实现“村村有顾问,事事依法行”。
五、落实资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切实落实保障措施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政府要制定倾斜政策,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供给模式,并以此作为一种成熟可行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法律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高效率、低风险、低失误。其次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设立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基金,提出服务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进一步优化配置基层人员,保障公共服务人员的基本待遇。再次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广泛募集资金,对一些自发组织的公共法律服务团体,经团体申请,司法行政部门审核报政府同意可以给予资金支持,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蔡伟.关于构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EB/OL].http://fxh.wuxi.gov.cn/fxyj/cgzs/6924417.shtml.
[2]芮勤珠,李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问题探究[EB/OL].http://www.njsfj.gov.cn/30175/201408/t20140804_2936958.html.
[3]王菲关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EB/OL].http://www.scfzw.net/flfwmk/html/90-1/1879.htm.
作者简介:
李巧玲(1974~),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法学研究。
注:本文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单列课题《甘肃省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S-2015017)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甘肃;法律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其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甘肃在建设基层公共法律体系服务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对困难原地踏步。推进甘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推进甘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一、建立领导机制,指导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事情,必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要建立领导机制,指导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来讲,可以建立由县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县司法局具体实施的领导组织体制。由县委分管政法副书记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在县司法局设立办公室,各乡镇参照建立相应领导组织机构。
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
1.深入推进司法行政与其他部门的对接工作,构建完善的调解工作格局
近年来,群众通过信访反映的问题比较多,为了使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构建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要建立司法行政与信访、民政、劳保等部门对接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行政部门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使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接,形成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大调解”联动机制和配合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解决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建立县级基层法律服务中心
一是成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公证、律师服务、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主要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集中到中心办公,形成联合运行机制,开展各类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受理,人民调解、公证等业务,打造综合与专业一体的“窗口化、超市化、一站式”的公共综合法律服务平台,形成法律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二是成立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丰富调解类型。这项工作可以由县政法委的牵头,挑选优秀调解员组成,主要工作是调解县域内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三是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中心。这个中心可以由宣告训诫室、心理咨询室、再犯罪评估室及执法大队办公室组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有重点有特色的矫正和帮扶措施,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和共同扶持矫正对象的良好氛围。
3.积极建立社会性法律服务公益机构,构建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形式
一是在经费方面,除了增列财政预算之外,要鼓励个人和相关机构为公共法律服务提供赞助,最终形成政府承担基本责任、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踊跃提供资金帮助的公共法律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方面。要形成政府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多样化的法律服务组织形式,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最终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搭建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1.在甘肃乡(镇)建立或者强化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进一步做好对接工作,拓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功能
一是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站,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法律服务站可以由村(居、社区)政法专干任站长,村(居、社区)常年法律顾问任副站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村(居、社区)专职调解员、专职社工、普法志愿者、村级联防队员和大学生村官共同参加,服务村(居、社区)群众。二是要积极推进甘肃乡(镇)建立或者强化法律服务工作站与村级便民服务的中心对接,在街道中心开展法律服务人员驻点服务,由辖区内法律服务所和司法所人员负责日常法律事务的接待处理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督导,通过便民中心解决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初审等事项。三是开展律师、法律工作者结对驻点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送法进村(社区)活动,发放服务联系卡,开展点对点即时法律服务,就近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为基层社会组织提供顾问服务,参与基层疑难复杂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四是建立和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建立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开辟网络咨询、诉求受理、办理法律事务、监督投诉等服务项目。同时要建立12348法律服务平台与“110”、“12315”等民生热线对接工作机制,实现公安“110”在接处警中发现的民间纠纷、涉法问题可通过热线或网络平台转接到12348协调指挥中心,由协调指挥中心进行甄别处置,对办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2.搭建人民调解组织的新平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依托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事业单位、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加强交调委、医调委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以各县司法行政法部门牵头,推进乡镇各司法所与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衔接互动。强化诉前引导调解、强化诉中诉后委托与协助调解、强化履约监督,实现“建、管、用”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提升服务的质效。
3.改革公证处和司法鉴定所
一是淡化公证处的行政色彩,大力发展县域公证事业,增强县城公证机构辐射乡村的能力,确保公证资源覆盖全面、配置合理。推进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成立市场机制下自收自支,对外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合作制机构。同时打破依行政区划分进行管辖的体制,不断提高公证服务能力和水平,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公证服务积极介入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文化体育、残疾人特殊服务等各个领域,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维护和实现各项民生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二是理顺司法鉴定所的管理机制,放开准入限制,核准一批民营、合伙等企业形式的司法鉴定机构进入司法鉴定市场,填补执业类别和鉴定事项的缺失。建立违规审查制度,及时开展监督审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建立清退机制,对不合格的鉴定机构要及时处理,维护司法鉴定行业的整体信誉,保障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4.做好普法工作,想办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一是积极组织法制宣传活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月、法治基层行等多种活动,可以向群众发放一些宣传手册,诸如常用法律知识、惠民法治知识都可以编制成宣传手册想群众发放,也可以做一些宣传品向群众发放,诸如法治小扇子等,加强全区基层法制宣传阵地建设,二是市县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推进信息化法制宣传教育,发挥市县报纸、电视、广播的作用,宣讲法律知识。要利用中国移动短信平台,每周群发1次普法短信,提高基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县乡要积极建设普法长廊、普法文化墙、法制报刊亭等普法载体,营造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发挥法治文化的感染作用,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四是积极组织各种讲座,向干部和群众讲法。使普通群众既是法律知识的接受者又是法治知识的传播者。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1.抓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目前,法律服务市场也充满竞争,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存在个别人存在利用当事人法律知晓度不高、不清楚行规的短板,在接案子的时候耍心眼,甚至撒谎言、编名气糊弄当事人的问题;也在存在偷偷收费、变相收费或收费高服务质量低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自身经济收入的壓力过大,当事人要求过分,人情世故影响等等都可能导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问题或者现象。但基层法律服务者违反职业操守和执业纪律将会直接影响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所以,要按照省市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基层法律服务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及职业道德学习教育,要求基层法律服务者牢固树立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意识,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恪守诚信,严格自律,为百姓服务。对于不顾职业道德和执业规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要进行诫勉谈话,教育警示。同时,要通过座谈会、公示投诉电子邮箱、投诉电话、公示投诉地址等形式,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2.积极壮大专业精干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建设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必须建设好法律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司法行政机关机构在职在编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社会力量完成法律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群众及时提供法律服务,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司法行政机关机构在职在编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补充法律服务的公职人员,发展壮大法律服务的公职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基层司法所、法律援助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形成社会力量、公职人员优势互补的格局。要积极发展壮大公职律师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律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法律服务。
3.支持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民间组织,并扶持发展
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可以聘请村子里、社区内热爱公益事业的,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教师以及公检法系统工作的人员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逐步建立在村(社区)专职从事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积极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将社会力量转化为稳定有力的服务资源。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负担,缓解编制不足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矛盾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如甘肃有近百家的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市县各镇村,为此,民间文艺团体只要每编排演出一个法制文艺节目市县、乡镇就可以根据实际情侣发放一定的补贴,调动民间文艺团体演出者的积极性,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法制节目,从而扩大法律宣传的辐射效应。
4.完善相关机制,充分调动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一定机制支撑。一是实行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要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总体评价,对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任务不落实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要严肃处理。二是实施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利用律师、公证员等专业人员的优势,选拔一些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组成讲师团进行讲课,为体系内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三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市县要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人才库,对有意加入政府法律顾问人才库的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同时各镇(街道)、社区全部要聘有法律顾问,实现“村村有顾问,事事依法行”。
五、落实资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切实落实保障措施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政府要制定倾斜政策,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供给模式,并以此作为一种成熟可行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法律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高效率、低风险、低失误。其次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设立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基金,提出服务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进一步优化配置基层人员,保障公共服务人员的基本待遇。再次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广泛募集资金,对一些自发组织的公共法律服务团体,经团体申请,司法行政部门审核报政府同意可以给予资金支持,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蔡伟.关于构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EB/OL].http://fxh.wuxi.gov.cn/fxyj/cgzs/6924417.shtml.
[2]芮勤珠,李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问题探究[EB/OL].http://www.njsfj.gov.cn/30175/201408/t20140804_2936958.html.
[3]王菲关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EB/OL].http://www.scfzw.net/flfwmk/html/90-1/1879.htm.
作者简介:
李巧玲(1974~),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法学研究。
注:本文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单列课题《甘肃省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S-20150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