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的对象和形式
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三个区域三个层面,选取了一百二十名学困生抽查答卷,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学困生中,兼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调查形式分为:观察、交谈和书面问答三种。
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采用观察教学活动过程,交流教学方略:一年级以上阶段重点采用问卷形式,共抽取120名学困生参与。问卷设计如下内容:学习目标的的树立、学习目标的追求毅力、个性爱好、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师生关系与课程、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的配置与操作、父母关系等。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不定;2.对目标轻易放弃;3.学习得过且过;4.个性执拗,逆反心理强;5.团队活动能力强;6.感情自控能力差;7.潜意识好动;8.好奇求异型强烈等。综上所述,我们对学困生进一步调查询问从中获得了更详实的性息和资料,并对造成学困生的几个原因作进一步探究:
第一、小学的课程配置、操作不当是产生学困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小学的教学课程配置中设置了语文、音乐、体育、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等科目。在问卷中“你谈谈小学课程发放的课本都开设了吗?”这一问答中,得出:“开设不全”的问题,最为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和毕业年级尤为突出,课程几乎全部让所谓的主课占领了,社会、自然两科让位,体育、音乐更是毫无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看来,学困生的产生与课程的设置及操作有着极大的关系。课程的操作者更是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思想认识判断的形成。操作者言行判断的偏误,便会造成学生认知判断和心理发展的偏误,随时而积、随情而累,终究酿成了偏废学科轻视学业的心态。这一心态逐日而增,逐年而习,终将放弃了学业。
第二、师之心态与学困生的产生有极大的关系。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你所采用的方法是:1.自己研讨,2.和同学商议,3.询问老师,4.放弃,5.照抄。”这一问题的统计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学困生选择了放弃,25%选择了照抄,2-3%选择了自己研究和同学商议。惟独“询问老师”这一项无人选择。
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困惑在师生关系上。现对这样的局面作简要分析:1.平日里教师对待学困生不如优秀生满面春风。2.学困生自卑不敢面对老师唯恐伤及自尊。因此,学困生的扭转改变焦点在于教师的态度改变。如果教师的态度不改变,学困生的转变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教师与学生本没有这样的冲突,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是平等关系,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引导,最大限度的启发服务于学生使其有能力完成课堂上预设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
第三,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思谋的听课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的根源之一。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1.看于课本无关的书籍;2.做无聊的小动作如卷卷本页摸摸书包带搓搓手指;3.发呆;4.写字条飞弹;5.小声说话;6.出洋相起哄。”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第2、3项的占76%左右,选第5项的有15%左右,选4、6项的有3%,其余选了第1项。
综上所述,学困生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无思维的状态。这种情形的产生来源于学困生对所学科目的情知偏差,一方面不喜欢这一科目从而显得冷漠,一方面知识差距太大,欲学不能,只能困守。根据这一状况,学习显然徒具虚名,学困生问题便难以解对。由于学校教育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为主,显然在课授中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征,点点相正,面面相对,只能均其大概,了其平中,于上好学生浅易,于中等生合宜,却于后发生偏难。这一矛盾明显的存在教学中,这也是集体教学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现代教育就在这样无奈的取中进行,即使最善教育的也对全体居中的“中”仅是一个大概推度而已。
第四,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前面已经谈及教育教学的灵魂是情感,是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的教育,是给灵动鲜活的新生命以最大极限的爱的交流教育;因此教育者只有抓住情感,建立一套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论体系,达到正真使教育为人服务的目的。然而,现实中从教者却表现出诸多的不良方式来,在这里真实的展示以便起到警策之效。
现见问卷情况布之于众:1.最普遍的是用手指点着面颊一顿断喝。知识懂不懂,道理明不明,这一声,早将学生的情智呼之九霄云外,所说所论仅对一个躯壳而已,效果为零。2.变本加厉给以处罚,使学生在学业上负载累累。这一做法,完全掩杀了学习的兴趣,在痛苦无助的状态中,不得不做样子,书写零乱、片段漏词语、思想机械化、心里怨气重重,积习成恶难以挽救。3.罚站。或教室后、或教室外、或教研室里、更甚者移交主管教育的领导面前,这一站,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取消了,首先在听课时间上出现了空白地段,这一来原本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更大了。4.移交家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抓教育,这是最好的教育模式,然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社会推给学校,学校推给家庭,家庭又推给学校。5.教鞭的鞭策法力。学校教育的集体教育形式会抑制个体发展,教师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特点、发展素质教育。
鉴于此,教师应该明了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确定预防措施对症下药扭转和消除不良的小团体的形成发展。
最后,我提议从事教育教学的先生们,以“灵魂的工程师”为荣耀,公平、公正的抓好教育和教学这两份工作,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明确他们的心理特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加以完成。至有这样,与时俱进国家兴盛!
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三个区域三个层面,选取了一百二十名学困生抽查答卷,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学困生中,兼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调查形式分为:观察、交谈和书面问答三种。
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采用观察教学活动过程,交流教学方略:一年级以上阶段重点采用问卷形式,共抽取120名学困生参与。问卷设计如下内容:学习目标的的树立、学习目标的追求毅力、个性爱好、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师生关系与课程、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的配置与操作、父母关系等。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不定;2.对目标轻易放弃;3.学习得过且过;4.个性执拗,逆反心理强;5.团队活动能力强;6.感情自控能力差;7.潜意识好动;8.好奇求异型强烈等。综上所述,我们对学困生进一步调查询问从中获得了更详实的性息和资料,并对造成学困生的几个原因作进一步探究:
第一、小学的课程配置、操作不当是产生学困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小学的教学课程配置中设置了语文、音乐、体育、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等科目。在问卷中“你谈谈小学课程发放的课本都开设了吗?”这一问答中,得出:“开设不全”的问题,最为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和毕业年级尤为突出,课程几乎全部让所谓的主课占领了,社会、自然两科让位,体育、音乐更是毫无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看来,学困生的产生与课程的设置及操作有着极大的关系。课程的操作者更是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思想认识判断的形成。操作者言行判断的偏误,便会造成学生认知判断和心理发展的偏误,随时而积、随情而累,终究酿成了偏废学科轻视学业的心态。这一心态逐日而增,逐年而习,终将放弃了学业。
第二、师之心态与学困生的产生有极大的关系。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你所采用的方法是:1.自己研讨,2.和同学商议,3.询问老师,4.放弃,5.照抄。”这一问题的统计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学困生选择了放弃,25%选择了照抄,2-3%选择了自己研究和同学商议。惟独“询问老师”这一项无人选择。
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困惑在师生关系上。现对这样的局面作简要分析:1.平日里教师对待学困生不如优秀生满面春风。2.学困生自卑不敢面对老师唯恐伤及自尊。因此,学困生的扭转改变焦点在于教师的态度改变。如果教师的态度不改变,学困生的转变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教师与学生本没有这样的冲突,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是平等关系,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引导,最大限度的启发服务于学生使其有能力完成课堂上预设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
第三,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思谋的听课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的根源之一。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1.看于课本无关的书籍;2.做无聊的小动作如卷卷本页摸摸书包带搓搓手指;3.发呆;4.写字条飞弹;5.小声说话;6.出洋相起哄。”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第2、3项的占76%左右,选第5项的有15%左右,选4、6项的有3%,其余选了第1项。
综上所述,学困生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无思维的状态。这种情形的产生来源于学困生对所学科目的情知偏差,一方面不喜欢这一科目从而显得冷漠,一方面知识差距太大,欲学不能,只能困守。根据这一状况,学习显然徒具虚名,学困生问题便难以解对。由于学校教育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为主,显然在课授中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征,点点相正,面面相对,只能均其大概,了其平中,于上好学生浅易,于中等生合宜,却于后发生偏难。这一矛盾明显的存在教学中,这也是集体教学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现代教育就在这样无奈的取中进行,即使最善教育的也对全体居中的“中”仅是一个大概推度而已。
第四,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前面已经谈及教育教学的灵魂是情感,是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的教育,是给灵动鲜活的新生命以最大极限的爱的交流教育;因此教育者只有抓住情感,建立一套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论体系,达到正真使教育为人服务的目的。然而,现实中从教者却表现出诸多的不良方式来,在这里真实的展示以便起到警策之效。
现见问卷情况布之于众:1.最普遍的是用手指点着面颊一顿断喝。知识懂不懂,道理明不明,这一声,早将学生的情智呼之九霄云外,所说所论仅对一个躯壳而已,效果为零。2.变本加厉给以处罚,使学生在学业上负载累累。这一做法,完全掩杀了学习的兴趣,在痛苦无助的状态中,不得不做样子,书写零乱、片段漏词语、思想机械化、心里怨气重重,积习成恶难以挽救。3.罚站。或教室后、或教室外、或教研室里、更甚者移交主管教育的领导面前,这一站,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取消了,首先在听课时间上出现了空白地段,这一来原本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更大了。4.移交家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抓教育,这是最好的教育模式,然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社会推给学校,学校推给家庭,家庭又推给学校。5.教鞭的鞭策法力。学校教育的集体教育形式会抑制个体发展,教师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特点、发展素质教育。
鉴于此,教师应该明了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确定预防措施对症下药扭转和消除不良的小团体的形成发展。
最后,我提议从事教育教学的先生们,以“灵魂的工程师”为荣耀,公平、公正的抓好教育和教学这两份工作,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明确他们的心理特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加以完成。至有这样,与时俱进国家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