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一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长期发展的总体性和极端性危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一战的历史维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国际动力。具体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矛盾深化的深刻危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重要战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契机。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国际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18 — 03
   100年前,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燃起了一场巨大的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伴随着史无前例的破坏和世界格局的改变终究熄灭了。这次“大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民族国家战争,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产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历史影响。这次大战一直以来成为世界人民广泛热议和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焦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从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中演绎着当今时代主题下新的“战”与“争”,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新的时代高度来审视人类战争的历史逻辑和构建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道路。值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关系,回顾和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深入把握世界大战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逻辑,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积极价值。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深刻危机
   正如列宁所说:“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等等而进行的战争。”〔1〕(P57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严重激化,实质上是资本逻辑的极端表现形式,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话语来说,就是资本在世间滴出的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长期发展的总体性和极端性危机。
   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本增殖的本性与帝国对资源市场的争夺和扩张,引发了欧洲多国经济政治上的激烈斗争,用战争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已成为帝国的强烈动向。“各国国内的形势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因此都纷纷制定作战计划。”〔2〕(P6)当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事件的导火线点燃后,帝国间的大规模战争就难以避免了。这次“大战争”给欧洲造成了极大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几近四年,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以及毁灭了在1914年战争爆发之前曾是世界最为自豪之创造物的欧洲文明。”〔3〕(P8)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欧洲文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极其剧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深刻危机。一方面,自我否定意指欧洲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愈发展愈引发内部危机和国际冲突,最终通过暴力毁灭的方式解决危机和冲突。这种源于自身性质和内在矛盾的“大战争”正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鲜明表现。从这一意义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深刻危机,是资本主义启动了自我毁灭的“程序”。另一方面,欧洲资本主义在“大战争”的自我否定中,也由此“破”而“立”了自我超越的历史通途,这种自我超越是用一种源于自身的新制度和新道路来否定和取代资本主义。从这一意义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深刻危机,是资本主义启动了自我变革的“程序”。也就是说,自我超越意味着欧洲资本主义的战争危机实质上是一种走向新社会的变革,开启20世纪新的历史。“事实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了20世纪的大门,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当然,这一新阶段之“新”,其中最特别最重要的就是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新力量、新元素、新气象,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受战争摧残破坏的国家的革命阶级和革命实践相结合。“革命是20世纪战争的产物。旧世界显而易见注定消亡。旧社会、旧经济、旧政治体系,正如中国谚语所言:‘失天命’。人类正在等待一个抉择。1914年人们就面临了这样的抉择。”〔5〕(P40-41)这些国家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思考国家命运和民族解放,选择一条与导致世界大战的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重要战机
   马克思主义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又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和阶级行动,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产物和内在动力。欧洲“大战争”意味着一场资本主义总体性危机的爆发,席卷了欧洲文明世界以及域外国家,无数人受害于国际化的深刻危机。正是这种日益激化的国际化危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内外的传播与发展。一战的灾难使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局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取而代之的希望与力量,是克服危机和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此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深刻危机,恰恰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重要战机,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战争危机的国际化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国际化。
   “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首要意义就是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意义上的政治发展过程,在民族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或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和民族国家化的具体化过程。”〔6〕这次“大战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重要战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国家形成星星之火,许多国家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仅在1918年一战结束之际,就出现了领导共产主义运动的共产党组织如荷兰共产党、希臘社会主义工人党、匈牙利共产党、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白俄罗斯共产党和德国共产党。这些社会主义政党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本国的民族解放和革命运动,并由此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声势和力量。而在一战结束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过程中,标志性的事件当属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战争释放了灾难性的冲突,它比历史上任何系列事件对之后的世界的影响都要大:没有大战,共产主义不会入主俄国。”〔7〕(P3)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革命实践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最后,战后各国共产党还不断走向联合,酝酿和形成国际化的组织和行动。“十月革命后欧亚革命运动的迅速高涨,亟须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社会党内部左派的力量也在成长,形成了独立的团体,并不断加强国际联系。”〔8〕(P156)正是在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加强国际联系的基础上,一战结束次年,由欧美亚几十个国家和政党加入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正式成立,是一战对世界格局重大影响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新胜利和新阶段。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所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形势上对民族经济、革命阶级、战争代价、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境因素。第一,从民族经济和革命阶级的实际形势来看,一战爆发使欧洲列强放缓了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控制和掠夺。“一战爆发可谓‘天赐良机’。一是列强因忙于战争而放松在华经济垄断和控制,德奥与英法俄等国纷纷减少或停止了对华贸易,英国削减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降低了1/3,德国则停止了全部对外投资。二是世界大战导致中国市场上许多舶来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民族资本发展。”〔9〕(P51-5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革命运动的阶级主体的初步形成,工人阶级到一战结束后已近200万人。第二,从战争代价的实际影响来看,一战期间中国向协约国输送了至少15万劳工,有力地支援了英法作战的胜利,对这些战胜国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中国试图转变成一个民族国家政治实体并力争获得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关系和地位。而一战正好为中国开启了展开国际化和国家复兴新历程的契机及平台。”〔10〕中国在一战战场上的代价和贡献促进了民族主义意识和国际主义立场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的互动。第三,在一战枪炮声中诞生的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探索挽救中国危亡新方案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这一‘主义’中找到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的崭新希望。”〔11〕中国此后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介绍阶段相比,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规模更大,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12〕(P29)“社会主义”还成为当时中国最时髦的名词。这种传播和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促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论战和批判,并以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式强烈地影响社会进程。“思想解放运动是文化批判的社会文化再造方式。思想解放运动是对旧文化、旧思想的反思、否定和超越,使人们摆脱落后的文化模式和传统的思想桎梏的制约和奴役。”〔13〕只有这样,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化批判来抵制错误思想和启发工人群众,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深入人心、化为实践。正是如此,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科学武器和行动指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面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日益结合起来,为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找到了正确道路。
   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14〕(P441)这一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本土化进程。当然,需要特别注意和明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实际上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外在条件和环境因素,这种条件和因素对后者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体现了一个战争经由国际化而后中国化的过程。但绝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没有一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战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任何决定性作用,所起的只是偶然性的推动作用。当然,偶然性的背后有其必然性,那就是一战的资本主义根源。从实质意义上说,即使没有一战,只要有资本主义,就必然出现对其进行批判和变革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同样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国际化、中国化,中国应对内外挑战和谋求自身发展的历史自觉必然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以自己的抉择和道路批判资本主义和实現共产主义。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Norman Stone. World War one: A short history 〔M〕.London: Penguin Books, 2008.
   〔3〕〔英〕菲利普·史蒂文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4〕李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开端〔J〕.历史教学,2014,(19).
   〔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卢文忠.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7〕《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一战百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陶德言,曹智.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
   〔10〕徐国琦.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J〕.历史教学,2014,(18).
   〔11〕卢文忠.论本本主义与“本本”的“主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04).
   〔12〕陈金龙,陈岸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卢文忠.论文化批判的内在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J〕.学习论坛,2015,(08).
   〔14〕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谐社会;执政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12—0004—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专门决定,可以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显示
期刊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条件下的重大理论进步,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思想上  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中国改革最深层次的部分——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传统文化中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  模式的转化,其最终结果是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和以法治为依托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并在整个社会  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关键词:政治文明;规则;法治;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近现代以来,西方法文化在中国曾有过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对西方法文化精华的批判吸收和借鉴。在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近现代西方法文化,认真探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西方法文化;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党政关系  [中图分类号1F12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12
期刊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精神;中华民族;和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5)07—0004—03  日月经天,江河运地;潮起潮落,岁月如炬。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回望历史,我们心潮澎湃,激情奔涌!
期刊
[摘 要]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改革的六大难点。针对难点问题,要彻底更新思想观念,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尽快制定MBO的规范制度等对策办法。  [关键词]流通国企改制;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5)06—0020—03
期刊
[摘 要]契丹族是公元10——12世紀活跃于中国北方草原的一个颇有作为和建树的游牧民族。面对当时极其复杂严峻的生存环境,契丹族不但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政权,而且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胸襟宽阔,博采众长,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典章制度,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北、南面官制的推行,就是一个富于创见和了不起的构想与思维,集中体现了该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契
期刊
[摘 要]科学与宗教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交融的一面。对科学和宗教关系的再探讨是科学认识宗教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科學;宗教;对立;相容  [中图分类号]B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5)09—0041—02
期刊
摘 要:信用机制伴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发达,信用机制的强化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深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政府政策的动态一致性——稳定连续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能衍生出理性人行为选择的最优决策路径。导致政府政策动态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出现偏离。  关键词:信用;分工;共有信念;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5)0
期刊
[摘 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和谐劳动关系应当具备完善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权利保障機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快速高效的纠纷处理机制等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当采取完善劳动法律制度,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完善权利保障机制,改进监督制度和完善争议处理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权利保障  [中图分类号]F2
期刊
[摘 要]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人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实现向人的生成,只有生活在审美境界里人才真正成为人,即人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质。生命美学具有人學的合理性。  [关键词]生命美学;人学;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