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个地区的环境是否符合标准需要经过科学的检测之后才能确定,本文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环境监测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建议
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全球的重视,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从而也促进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迅速发展。实现环境监测科学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多年来的监测重点一直围绕着环境污染物及污染排放源的监测、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而进行。现代环境监测是伴随着工业污染的严重化发展起来的,地域范围由最初的区域性污染源及其周围的环境监测发展到全球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手段由化学、物理法扩展至生物方法;监测对象从环境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要素拓展至生态要素等。“环境监测”已成为一个涵盖监测网设计、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
一、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成为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环保监测系统监测站就有2200个,行业监测站2600个。国家控制的空气质量监测站、酸雨监测网站、水质监测网站均100多个,此外还建立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为实现科学监测这个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0多年来,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总体体现在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形成,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制定了种类监测方法标准400多项,很多项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目前,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和红外遥感监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监测信息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定期发布,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而开展的环境容量、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总量控制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现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体制不顺。环境监测系统缺乏统一监督管理,网络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信息生产能力不强。
二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决策层对环境监测的认知度不同,致使不同区域之间在监测能力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对以“吃饭财政”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难度大。
三是监测能力滞后,削弱了环保部门的话语权。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转嫁到落后地区,少数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已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的警戒线。但由于当地的环境监测跟不上,难以监测污染因子和核算排污总量及其变化规律,拿不出令环境违法者信服的真凭实据,导致监测执法苍白无力。一些地区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匮乏,在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往往能力薄弱,难以为地方政府部门科学、果断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监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监测工作深度、广度不能满足掌握环境质量、生态现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需要。
三、做好环境监测的建议
1、要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科学制定本辖区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根据本辖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建立健全排污企业自行开展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制度,规范企业自测行为;理顺企业自测、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监测和环保部门对污染源排放的监督性监测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监测的作用。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要编制本行政区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应急监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应急监测力量,建立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定期组织部分行业、企业应急监测演练。应针对当地环境风险源状况,建立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数据库,包括应急监测人员、设备、方法、标准、防护要求等,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为污染事故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员的技术能力。环境变化的迅速,监测工作难度的提高等都对监测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监测机构的人员体制,实行竟聘上岗,提高现有的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并定期组织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培训,时刻保持监测人员知识的先进性,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拔方式,保证环境监测团队的能力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
(1)遥感监测
广义上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质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遥感监测系统(3S系统)是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可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臭氧层、气溶胶含量、有害气体、热污染),水环境监测(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生态环保监测(沙漠化、热带雨林变化、水土流失、赤潮)。
(2)生物监测
a.浮游植物与生态的水质监测:浮游植物中的一些藻类可以作为模型生物应用在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中,如藻类的生长抑制实验(AGP试验),从而对污染物进行生物毒性测试并做出评价。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种类变化,浮游藻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变化,浮游植物种群变化,浮游植物种类演替都能反映水体的变化,如果水体进入富营养化,则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倾向单一,且以蓝藻,绿藻占绝对优势,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水华,如无锡太湖水域经常爆发的微囊藻水华。
b.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物质循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水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化学途径,浮游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对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c.浮游植物与环境评价: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的定量分析,如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用这些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来表示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如绿藻商、蓝藻商、硅藻指数和藻类污染指数等可以对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及环境治理效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
4、监测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广域网,提高全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效率,保证响应迅速、政令畅通,加强全省各监测站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共享。为省、市、县(区)之间环境管理、环境政务信息提供交换平台,为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数据库统一结构、综合评价模式化自动化监测站业务管理规范化,按ISO/IEC17025-2005进行信息化管理。
总结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使监测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其次需要的是配置专业的监测人员,能够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制定政策做参考;最好还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蓉.浅谈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硅谷;2010年05期
[2]范文艳.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04期
[3]赵苗.CD环境监测站发展战略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建议
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全球的重视,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从而也促进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迅速发展。实现环境监测科学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多年来的监测重点一直围绕着环境污染物及污染排放源的监测、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而进行。现代环境监测是伴随着工业污染的严重化发展起来的,地域范围由最初的区域性污染源及其周围的环境监测发展到全球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手段由化学、物理法扩展至生物方法;监测对象从环境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要素拓展至生态要素等。“环境监测”已成为一个涵盖监测网设计、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
一、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成为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环保监测系统监测站就有2200个,行业监测站2600个。国家控制的空气质量监测站、酸雨监测网站、水质监测网站均100多个,此外还建立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为实现科学监测这个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0多年来,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总体体现在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形成,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制定了种类监测方法标准400多项,很多项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目前,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和红外遥感监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监测信息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定期发布,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而开展的环境容量、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总量控制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现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体制不顺。环境监测系统缺乏统一监督管理,网络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信息生产能力不强。
二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决策层对环境监测的认知度不同,致使不同区域之间在监测能力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对以“吃饭财政”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难度大。
三是监测能力滞后,削弱了环保部门的话语权。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转嫁到落后地区,少数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已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的警戒线。但由于当地的环境监测跟不上,难以监测污染因子和核算排污总量及其变化规律,拿不出令环境违法者信服的真凭实据,导致监测执法苍白无力。一些地区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匮乏,在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往往能力薄弱,难以为地方政府部门科学、果断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监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监测工作深度、广度不能满足掌握环境质量、生态现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需要。
三、做好环境监测的建议
1、要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科学制定本辖区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根据本辖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建立健全排污企业自行开展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制度,规范企业自测行为;理顺企业自测、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监测和环保部门对污染源排放的监督性监测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监测的作用。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要编制本行政区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应急监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应急监测力量,建立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定期组织部分行业、企业应急监测演练。应针对当地环境风险源状况,建立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数据库,包括应急监测人员、设备、方法、标准、防护要求等,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为污染事故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员的技术能力。环境变化的迅速,监测工作难度的提高等都对监测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监测机构的人员体制,实行竟聘上岗,提高现有的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并定期组织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培训,时刻保持监测人员知识的先进性,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拔方式,保证环境监测团队的能力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
(1)遥感监测
广义上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质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遥感监测系统(3S系统)是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可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臭氧层、气溶胶含量、有害气体、热污染),水环境监测(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生态环保监测(沙漠化、热带雨林变化、水土流失、赤潮)。
(2)生物监测
a.浮游植物与生态的水质监测:浮游植物中的一些藻类可以作为模型生物应用在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中,如藻类的生长抑制实验(AGP试验),从而对污染物进行生物毒性测试并做出评价。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种类变化,浮游藻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变化,浮游植物种群变化,浮游植物种类演替都能反映水体的变化,如果水体进入富营养化,则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倾向单一,且以蓝藻,绿藻占绝对优势,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水华,如无锡太湖水域经常爆发的微囊藻水华。
b.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物质循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水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化学途径,浮游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对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c.浮游植物与环境评价: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的定量分析,如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用这些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来表示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如绿藻商、蓝藻商、硅藻指数和藻类污染指数等可以对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及环境治理效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
4、监测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广域网,提高全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效率,保证响应迅速、政令畅通,加强全省各监测站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共享。为省、市、县(区)之间环境管理、环境政务信息提供交换平台,为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数据库统一结构、综合评价模式化自动化监测站业务管理规范化,按ISO/IEC17025-2005进行信息化管理。
总结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使监测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其次需要的是配置专业的监测人员,能够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制定政策做参考;最好还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蓉.浅谈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硅谷;2010年05期
[2]范文艳.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04期
[3]赵苗.CD环境监测站发展战略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