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近几年社会各界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但还是难以遏止学生体质的下滑。作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教师,我们能否从体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上想一想,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改变常规的教学手段,推陈出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练习。
随着新课程深入开展,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也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而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的提出,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健康体育发展,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选择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范围广、信息量大,常规的体育教学已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不断开发更新的项目,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体育和体育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水平目标,最终实现课程目标;选择有实用价值、学生喜爱并且贴近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要选择符合学校、场地器械和学生生活、情景、认识和知识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将“竞技化”的内容转化为“健身化”、“娱乐化”、 “实用化”、“生活化”的内容;多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适时把“民族体育、地域体育和新兴体育”内容引入课堂,并能根据课堂需要进行改编、渗透在“游戏、比赛、故事、生活”等情景中。如走高跷、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打破班级界限,实施“男女分组”教学
“男女分组”教学不是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校学习时也经常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很少用,即使实施分组教学也是同班内分组,纠其原因教师少,班级人数多,顾不过来。我们可打破班级界限,让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男女分组”,实施“男女分组”教学也是贯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使男女生弱点变强项,强项更擅长,达到更好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依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男女分组”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使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避免因男女同班上课而“众口难调”及学生在异性面前想练而又不敢练的尴尬局面,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文化课教学需要节奏,体育课教学同样需要节奏,体育教师上课就像音乐大师在指挥大型音乐会演奏乐曲一样,体育课堂教学节奏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内容在各个流程中的分配、整合,其难易、轻重,必须布局合理。教材重难点的呈现、学习兴奋性的调控、运动负荷量的预计,要做到先易后难、张弛兼济、松紧得当,使每个教材内容的起承转合和谐流畅,形成一种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良好教学节奏。如在跑的专项练习的教学中,若一个个、一次次机械地分开、重复,既费时又很难调动学生的练习激情,效果肯定不佳。通过整合,即原地摆臂一原地高抬腿跑一小步跑、行进间高抬腿跑一放松跑紧密衔接,构成一个周期性的练习节奏,学生心理、生理感受处于一种舒展一紧张一舒展相互交替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对动作及动作间内在联系的领悟,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加强体育课理论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束缚,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课时几乎是空白,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教学时数应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力争上调到体育课总时数的10%以上,最好是穿插在每次课中进行。教学内容应以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以及终身受益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如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各专项的技术原理和各技术的练习方法、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方法以及运动与营养等。另外通过讲授体育理论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体育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组建兴趣小组丰富业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学校群体活动可以进行“三个结合”。即:一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在大课间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地域等特点,鼓励学校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打破班级局限,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二是与比赛项目相结合。着重突出竞技性,激发学生活动激情,同时,通过比赛,提高运动水平,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组建各种班级体育“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校“田径队”、“篮球队”、“艺术团”等,坚持常年活动并逐步形成校园特色;三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每一个活动项目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并以此形成校园体育特色,提炼学校精神,升华学校文化。
六、搞好课外活动,使体育内外一体化进一步延伸
把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变成学校的课程,如果学校条件有限,就让学生分批、分时段地锻炼身体。多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让他们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教学普遍性的要求,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课外体育锻炼强调独立性,重点解决个性问题,两者彼此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在做好体育课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使之内外结合,相辅相承,形成教学、指导的课内外一体化。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巩固和强化学生锻炼身体的行为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化需求,把握好新课标的思想,分析好体育素材、选择好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随着新课程深入开展,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也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而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的提出,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健康体育发展,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选择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范围广、信息量大,常规的体育教学已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不断开发更新的项目,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体育和体育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水平目标,最终实现课程目标;选择有实用价值、学生喜爱并且贴近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要选择符合学校、场地器械和学生生活、情景、认识和知识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将“竞技化”的内容转化为“健身化”、“娱乐化”、 “实用化”、“生活化”的内容;多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适时把“民族体育、地域体育和新兴体育”内容引入课堂,并能根据课堂需要进行改编、渗透在“游戏、比赛、故事、生活”等情景中。如走高跷、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打破班级界限,实施“男女分组”教学
“男女分组”教学不是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校学习时也经常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很少用,即使实施分组教学也是同班内分组,纠其原因教师少,班级人数多,顾不过来。我们可打破班级界限,让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男女分组”,实施“男女分组”教学也是贯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使男女生弱点变强项,强项更擅长,达到更好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依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男女分组”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使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避免因男女同班上课而“众口难调”及学生在异性面前想练而又不敢练的尴尬局面,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文化课教学需要节奏,体育课教学同样需要节奏,体育教师上课就像音乐大师在指挥大型音乐会演奏乐曲一样,体育课堂教学节奏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内容在各个流程中的分配、整合,其难易、轻重,必须布局合理。教材重难点的呈现、学习兴奋性的调控、运动负荷量的预计,要做到先易后难、张弛兼济、松紧得当,使每个教材内容的起承转合和谐流畅,形成一种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良好教学节奏。如在跑的专项练习的教学中,若一个个、一次次机械地分开、重复,既费时又很难调动学生的练习激情,效果肯定不佳。通过整合,即原地摆臂一原地高抬腿跑一小步跑、行进间高抬腿跑一放松跑紧密衔接,构成一个周期性的练习节奏,学生心理、生理感受处于一种舒展一紧张一舒展相互交替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对动作及动作间内在联系的领悟,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加强体育课理论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束缚,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课时几乎是空白,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教学时数应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力争上调到体育课总时数的10%以上,最好是穿插在每次课中进行。教学内容应以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以及终身受益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如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各专项的技术原理和各技术的练习方法、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方法以及运动与营养等。另外通过讲授体育理论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体育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组建兴趣小组丰富业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学校群体活动可以进行“三个结合”。即:一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在大课间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地域等特点,鼓励学校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打破班级局限,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二是与比赛项目相结合。着重突出竞技性,激发学生活动激情,同时,通过比赛,提高运动水平,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组建各种班级体育“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校“田径队”、“篮球队”、“艺术团”等,坚持常年活动并逐步形成校园特色;三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每一个活动项目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并以此形成校园体育特色,提炼学校精神,升华学校文化。
六、搞好课外活动,使体育内外一体化进一步延伸
把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变成学校的课程,如果学校条件有限,就让学生分批、分时段地锻炼身体。多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让他们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教学普遍性的要求,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课外体育锻炼强调独立性,重点解决个性问题,两者彼此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在做好体育课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使之内外结合,相辅相承,形成教学、指导的课内外一体化。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巩固和强化学生锻炼身体的行为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化需求,把握好新课标的思想,分析好体育素材、选择好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