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这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名言。面对网络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必须“以变应变”,把握住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努力更新观念、调整行为,才能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我们一定要正视网络环境下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消除对网络的不信任感和距离感,充分认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不断的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才能赋予德育鲜活的时代特点。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网络环境下初中德育问题进行阐释。
一、从封闭到开放
在网络环境下,如果中学德育工作者还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德育工作是没有高效率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面对整个世界,树立全球意识,致力于“培养走向世界的人”。如果老师不接触网络,不明白世界的变化,不如学生有知,教师的尊严会受到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就必须从相对封闭转向相对开放。“开放”就是在网络时代要有全球意识,发展意识,宽容意识。世界变化很快,网络变化更快,德育教师经过一轮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之后,要不断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否则,教师就无法了解网络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中学生的新变化。如果没有发展的意识,教师就会陷入一片迷惘。学生的思想问题就会不断地困惑教师。年轻人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网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速度,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发展自己,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二、从灌输到引导
我国传统的中学德育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外面的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学生通过网络认识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只是告诉中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的事实,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承担起“向导”的角色,发挥“引路者”的作用。要用中学生能够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中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理想和信念。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直接的灌输容易产生排斥,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用提供参考意见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将引导和自主构建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不是把需要执行的道德规范直接的灌输给他们。
三、从等级到平等
网络上人人平等,网络空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不知名的,这就提供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老师以专家或朋友的身份出现,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我在和学生的网上聊天中发现:如果抱有“等级”的观念,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就不愿意和我聊天,无法与他们交谈,自然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我在访谈中,听到不少学生说:希望从老师那儿获得帮助,尤其想解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还有些中学生说:非常感谢一些网友给予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无私帮助和关心。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充当这样的人,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改变以往教师高人一等的心理状态。当然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师生之间的等级划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对面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网络迫使教师走下圣坛。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体现服务性和平等性。
四、从单向到双向
在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往往来自于其占有信息的数量优势。教师是“蓄水池”,学生是“盛物的袋子”。但在今天网络带来的开放的环境中,教育者的这种优势和权威正在逐渐消失。在今天,学生够从网上获得某些比教师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学生比教师更熟悉新的生存空间:学生可能更具备在新的生存空间生存的能力。教师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上已经落后于年轻人了,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带来共同的进步。从德育角度来说,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交流意味着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意味着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意味着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学生在德育中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愿: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和年长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在共同创造新的思想和道德。信息时代,网络作为工具提供了师生双向交流的新形式。
五、从集体到个体
以往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长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纯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中学德育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个体”。
六、从客体到主体
以往,老师把中学生看作容器。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待装的容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是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中学生这种客体身份始终在各种德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如组织学生听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等等,学校的教育意志依靠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权威加到学生身上。现在网络环境中,文化传递的速度相当迅速,学校德育再也不可能以传播绝对真理的身份立足。中学德育必须从中学生需要出发,以中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把中学生培养成为道德主体,体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在宽松自律的网络环境下,面对道德冲突时能够做到自主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行为。在德育中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存在关注自我教育的问题。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人们的个性张扬是在社会法制和舆论监督下的,一旦出现危及他人利益时,各种惩罚在短期内就会实施。而在网络中,每一个普通的“好人”都有个性张扬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变成一个“坏人。自我教育在新的网络空间的生存中非常重要,是学校德育必须充分重视的。
七、结语
虽然网络的发展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挑战和难度,但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中学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将以这些政策为纲领,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从封闭到开放
在网络环境下,如果中学德育工作者还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德育工作是没有高效率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面对整个世界,树立全球意识,致力于“培养走向世界的人”。如果老师不接触网络,不明白世界的变化,不如学生有知,教师的尊严会受到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就必须从相对封闭转向相对开放。“开放”就是在网络时代要有全球意识,发展意识,宽容意识。世界变化很快,网络变化更快,德育教师经过一轮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之后,要不断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否则,教师就无法了解网络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中学生的新变化。如果没有发展的意识,教师就会陷入一片迷惘。学生的思想问题就会不断地困惑教师。年轻人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网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速度,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发展自己,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二、从灌输到引导
我国传统的中学德育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外面的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学生通过网络认识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只是告诉中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的事实,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承担起“向导”的角色,发挥“引路者”的作用。要用中学生能够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中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理想和信念。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直接的灌输容易产生排斥,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用提供参考意见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将引导和自主构建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不是把需要执行的道德规范直接的灌输给他们。
三、从等级到平等
网络上人人平等,网络空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不知名的,这就提供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老师以专家或朋友的身份出现,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我在和学生的网上聊天中发现:如果抱有“等级”的观念,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就不愿意和我聊天,无法与他们交谈,自然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我在访谈中,听到不少学生说:希望从老师那儿获得帮助,尤其想解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还有些中学生说:非常感谢一些网友给予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无私帮助和关心。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充当这样的人,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改变以往教师高人一等的心理状态。当然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师生之间的等级划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对面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网络迫使教师走下圣坛。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体现服务性和平等性。
四、从单向到双向
在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往往来自于其占有信息的数量优势。教师是“蓄水池”,学生是“盛物的袋子”。但在今天网络带来的开放的环境中,教育者的这种优势和权威正在逐渐消失。在今天,学生够从网上获得某些比教师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学生比教师更熟悉新的生存空间:学生可能更具备在新的生存空间生存的能力。教师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上已经落后于年轻人了,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带来共同的进步。从德育角度来说,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交流意味着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意味着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意味着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学生在德育中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愿: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和年长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在共同创造新的思想和道德。信息时代,网络作为工具提供了师生双向交流的新形式。
五、从集体到个体
以往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长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纯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中学德育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个体”。
六、从客体到主体
以往,老师把中学生看作容器。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待装的容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是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中学生这种客体身份始终在各种德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如组织学生听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等等,学校的教育意志依靠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权威加到学生身上。现在网络环境中,文化传递的速度相当迅速,学校德育再也不可能以传播绝对真理的身份立足。中学德育必须从中学生需要出发,以中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把中学生培养成为道德主体,体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在宽松自律的网络环境下,面对道德冲突时能够做到自主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行为。在德育中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存在关注自我教育的问题。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人们的个性张扬是在社会法制和舆论监督下的,一旦出现危及他人利益时,各种惩罚在短期内就会实施。而在网络中,每一个普通的“好人”都有个性张扬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变成一个“坏人。自我教育在新的网络空间的生存中非常重要,是学校德育必须充分重视的。
七、结语
虽然网络的发展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挑战和难度,但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中学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将以这些政策为纲领,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