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近几年进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回顾,分析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践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长效机制策略。旨在转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引领的榜样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特色,落实常态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探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范例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29
2007年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要求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与校本文化相应的体育健身氛围,号召青少年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却面临困难重重,甚至遭到质疑。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阳光体育运动课题研究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但大多理论性较强,操作性的研究不多。
广州市越秀区全面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继201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后,区教育局于2010年12月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2010年度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7至2014年我校参加广州市和越秀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获广州市一等奖、越秀区特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活动效果。近年来开始从校本特色课程、校园文化和人性化需求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改革,注重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整合体育活动资源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存在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进行为期三学年的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相关论文论著,熟悉了阳光体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400份,回收率91.3%。问卷经过体育专家指导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2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快乐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的解释: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1]。对机制的内涵理解为三层含义:第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二、系统内相互作用;第三、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内在的规律性。长效机制是系统内相互作用,长期持续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可减少、甚至避免“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出现,有利于建立具有战略性措施、长期稳定的保障管理体系,遏制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 大课间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问卷时,在2400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调查结果显示:应试教育的影响占最大比例,有883人选择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大因素,占比例人数38%,其次选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榜样作用为870人,占比例人数的36%。内容无新意、体育经费、体育设施的不足、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和家长的约束、法规制度的贯彻不到位、学校监督管理不力占比例人数分别是13%、7%、3%、2%、1%。学生在文化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参与大课间活动。还有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要常态化开展,与学校领导、班主任重视,并且亲自带头锻炼,带动学生锻炼有很大关系。学生认为内容无新意也占一定比例,这也是我们在今后进行大课间实践活动要反思,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4 大课间实践策略
4.1 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以来,我校不断尝试新增项目或更换项目内容,让学生对大课间产生新鲜感、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2011年增加了手语操,2013年增加了趣味运动项目(花样跳绳、弹弹球、飞盘)。手语操是我校体育老师精心自编自导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且逐年进行适当的改编。手语操的练习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其表现出的韵律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2 集中分组相结合,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2012年以来,我校采用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广播操、健身操采用集中的练习形式;球类、趣味运动项目采用分组分项进行练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划分运动区域,尽量做到各项目之间不干扰。在分组轮换过程中遵守就近原则,不拖延时间,保证学生的大课间运动时间,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4.3 学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我校近几年来,学校领导主动带头参与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校领导们经常课余时间跑步、打羽毛球、篮球,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加入到锻炼中的队伍来,在全校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班主任起初是自发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跑步,后来任课老师也渐渐加入大课间活动,有老师们参与,学生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显然更加投入。我校把大课间活动跟学校德育工作评比相结合。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包括活动内容、参与情况、活动效果等进行评比,并纳入班级管理、班主任绩效评比依据,占一定分值参评。每年度评选“大课间先进班”,荣获此荣誉的班级在评选优秀班级时可以加分,班上推选“大课间体育达人”,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同时,要针对“弱势群体”,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其自信心[2]。在阳光体育实践活动中多鼓励、多激励,少责备、少批评,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活动实践效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女生的激励,女生相对来说要比男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低一些。要为女生建立以青春、美丽、健康、活力为标识的运动的身体形象[3],作为女生的追求目标,使女生为实现目标而投入到大课间实践活动当中来。 4.4 引入大课间应急机制,确保常态化开展
建立大课间活动应急机制,有利于保障大课间常态化开展。比如,遇上雨天天气,我们采取活动班级减半,即全校奇数班出来活动(下次轮换偶数班),充分利用学校的风雨场、乒乓球馆、礼堂舞台、礼堂通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以原地纵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为主,留在教室的班级做眼保健操和手语操。在大风天气时,尽量减少球类运动,安排力量训练(哑铃、深蹲)、跑步等。当然,大台风天气应停止活动,确保学生安全。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评比,大课间活动采用最优化的活动模式,设有学校舞台展示环节,不同项目轮换展示,使大课间活动层次分明、高潮迭起。
4.5 校本课程特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引入校本教材内容,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选择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尽量结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和校本教材开展实效的体育活动,体现本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特色[4]。因此,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性采用适合本校开发和发展的项目。我校体育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武术和围棋、篮球。每年特招一定数量的围棋和武术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成为学校组队出去参赛的主力军,尤其武术特长生还成为大课间活动展示区的主要表演者。为展现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在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把围棋特征和民族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之中。比如,在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着黑色服装、一部分学生着白色服装,进行交叉跑动、并行跑动、环绕跑动,很好展现了“围棋”特征。同时,引入武术扇操,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壮观,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
5 构建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效果
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器材,努力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积极探索、尝试改革创新。近几年来,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师生走到阳光下,走进运动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学校每年抽样800人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坚持锻炼、合作交往、积极参与、身心受益方面,学生们的认同程度是逐年提升,获得的实践效果是满意的。
学校每年抽查测试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情况如表1、表2、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肺活量成绩、台阶指数成绩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014年相对于2013年来说,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校长期开展大课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构建了较稳定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从分析测查结果来看,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更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从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生活实际的视野挖掘素材,并使之相结合,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本化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
6 结论与建议
6.1 我校开展校本化的大课间活动,突出校本课程和学校民族传统特色,构建阳光大课间长效机制是可行的。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逐年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学习兴趣等逐年提高,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6.2 大课间活动必须是常态化开展,不能只注重形式,应付检查或评比。学校应有一套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确保大课间常态化开展。
6.3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尽量每年有所改革创新,适当更新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4 大课间活动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实效,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体格健全的人。
6.5 倡导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带动学生的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使大课间活动实效最大化。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 课题编号:BLA100102;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软科学课题 课题编号:2011-JY-039]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 黄宁波.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体育
科技文献通报,2014,22(2):3-5.
[3] 熊 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3,36(7):30-35.
[4] 黄宁波.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7):
11-13.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29
2007年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要求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与校本文化相应的体育健身氛围,号召青少年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却面临困难重重,甚至遭到质疑。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阳光体育运动课题研究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但大多理论性较强,操作性的研究不多。
广州市越秀区全面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继201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后,区教育局于2010年12月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2010年度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7至2014年我校参加广州市和越秀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获广州市一等奖、越秀区特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活动效果。近年来开始从校本特色课程、校园文化和人性化需求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改革,注重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整合体育活动资源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存在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进行为期三学年的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相关论文论著,熟悉了阳光体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400份,回收率91.3%。问卷经过体育专家指导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2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快乐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的解释: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1]。对机制的内涵理解为三层含义:第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二、系统内相互作用;第三、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内在的规律性。长效机制是系统内相互作用,长期持续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可减少、甚至避免“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出现,有利于建立具有战略性措施、长期稳定的保障管理体系,遏制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 大课间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问卷时,在2400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调查结果显示:应试教育的影响占最大比例,有883人选择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大因素,占比例人数38%,其次选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榜样作用为870人,占比例人数的36%。内容无新意、体育经费、体育设施的不足、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和家长的约束、法规制度的贯彻不到位、学校监督管理不力占比例人数分别是13%、7%、3%、2%、1%。学生在文化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参与大课间活动。还有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要常态化开展,与学校领导、班主任重视,并且亲自带头锻炼,带动学生锻炼有很大关系。学生认为内容无新意也占一定比例,这也是我们在今后进行大课间实践活动要反思,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4 大课间实践策略
4.1 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以来,我校不断尝试新增项目或更换项目内容,让学生对大课间产生新鲜感、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2011年增加了手语操,2013年增加了趣味运动项目(花样跳绳、弹弹球、飞盘)。手语操是我校体育老师精心自编自导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且逐年进行适当的改编。手语操的练习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其表现出的韵律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2 集中分组相结合,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2012年以来,我校采用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广播操、健身操采用集中的练习形式;球类、趣味运动项目采用分组分项进行练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划分运动区域,尽量做到各项目之间不干扰。在分组轮换过程中遵守就近原则,不拖延时间,保证学生的大课间运动时间,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4.3 学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我校近几年来,学校领导主动带头参与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校领导们经常课余时间跑步、打羽毛球、篮球,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加入到锻炼中的队伍来,在全校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班主任起初是自发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跑步,后来任课老师也渐渐加入大课间活动,有老师们参与,学生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显然更加投入。我校把大课间活动跟学校德育工作评比相结合。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包括活动内容、参与情况、活动效果等进行评比,并纳入班级管理、班主任绩效评比依据,占一定分值参评。每年度评选“大课间先进班”,荣获此荣誉的班级在评选优秀班级时可以加分,班上推选“大课间体育达人”,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同时,要针对“弱势群体”,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其自信心[2]。在阳光体育实践活动中多鼓励、多激励,少责备、少批评,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活动实践效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女生的激励,女生相对来说要比男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低一些。要为女生建立以青春、美丽、健康、活力为标识的运动的身体形象[3],作为女生的追求目标,使女生为实现目标而投入到大课间实践活动当中来。 4.4 引入大课间应急机制,确保常态化开展
建立大课间活动应急机制,有利于保障大课间常态化开展。比如,遇上雨天天气,我们采取活动班级减半,即全校奇数班出来活动(下次轮换偶数班),充分利用学校的风雨场、乒乓球馆、礼堂舞台、礼堂通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以原地纵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为主,留在教室的班级做眼保健操和手语操。在大风天气时,尽量减少球类运动,安排力量训练(哑铃、深蹲)、跑步等。当然,大台风天气应停止活动,确保学生安全。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评比,大课间活动采用最优化的活动模式,设有学校舞台展示环节,不同项目轮换展示,使大课间活动层次分明、高潮迭起。
4.5 校本课程特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引入校本教材内容,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选择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尽量结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和校本教材开展实效的体育活动,体现本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特色[4]。因此,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性采用适合本校开发和发展的项目。我校体育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武术和围棋、篮球。每年特招一定数量的围棋和武术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成为学校组队出去参赛的主力军,尤其武术特长生还成为大课间活动展示区的主要表演者。为展现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在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把围棋特征和民族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之中。比如,在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着黑色服装、一部分学生着白色服装,进行交叉跑动、并行跑动、环绕跑动,很好展现了“围棋”特征。同时,引入武术扇操,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壮观,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
5 构建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效果
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器材,努力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积极探索、尝试改革创新。近几年来,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师生走到阳光下,走进运动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学校每年抽样800人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坚持锻炼、合作交往、积极参与、身心受益方面,学生们的认同程度是逐年提升,获得的实践效果是满意的。
学校每年抽查测试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情况如表1、表2、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肺活量成绩、台阶指数成绩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014年相对于2013年来说,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校长期开展大课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构建了较稳定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从分析测查结果来看,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更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从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生活实际的视野挖掘素材,并使之相结合,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本化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
6 结论与建议
6.1 我校开展校本化的大课间活动,突出校本课程和学校民族传统特色,构建阳光大课间长效机制是可行的。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逐年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学习兴趣等逐年提高,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6.2 大课间活动必须是常态化开展,不能只注重形式,应付检查或评比。学校应有一套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确保大课间常态化开展。
6.3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尽量每年有所改革创新,适当更新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4 大课间活动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实效,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体格健全的人。
6.5 倡导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带动学生的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使大课间活动实效最大化。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 课题编号:BLA100102;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软科学课题 课题编号:2011-JY-039]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 黄宁波.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体育
科技文献通报,2014,22(2):3-5.
[3] 熊 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3,36(7):30-35.
[4] 黄宁波.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7):
11-13.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