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髓,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关键词]达斡尔民族民间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K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3-0136-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给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仅以我们工作生活的地域来说,达斡尔民族民间歌舞就应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事实上,2006年初,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申报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就已经成功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由于一些实际的问题,保护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想很好地落实胡总书记的报告精神远非一蹴而就。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鄂温克自治旗,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莽格吐、罕伯岱、雅尔赛、哈拉新村等。由于仅存十万人口,达斡尔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密切,但同时达斡尔族有被同化的趋势,原生地区的民间歌舞也渐受冷落,仅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族文化正濒临着失传的危机。以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歌舞为例,在国外尚无学者研究,国内的研究也未形成规模,仅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有简单的介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内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也寥寥无几。
不仅是达斡尔族歌舞处于濒危状态,其他民间艺术也一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仅靠口头传播的文化正在一步步消失,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等工作环节还很薄弱。
一方面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外来文化正进一步蚕食我们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艺术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青副主任如是说,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丢得太多了。现在北京的孩子和纽约的同龄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穿adidas鞋,都吃麦当劳,都听美国歌星的歌。如此发展下去,全世界将被一种主流文化所统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都将被边缘化,社会的原创性和活力将明显倒退,我们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在一天天消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处境堪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受新兴娱乐活动冲击。传统娱乐活动观众减少,逐渐消失。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戏剧368个种类,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山西孝义市比独村的老艺人武海棠,是孝义皮影戏七世传人,他的戏班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间表演团之一。由于观众锐减,两年前就不得不皮影人箱、鼓乐入库。
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鱼皮制作工艺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去世,也面临失传,
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以及社会需求。如今一些民间艺术既没有市场,年轻人又不愿学,还受社会的轻视。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草根艺人被邀请演出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另外,有些地方成为旅游胜地后,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使保护工作不堪负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纯商业化运作,市面上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而质量上乘的产品却难寻踪迹,这些做法都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诚如有专家所说“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
二、我国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数典而忘祖,传承民族精神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在抢救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
为什么要把抢救放在第一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向开明举例说,民间武术过去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影像设备,都是靠师父带徒弟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个师父留一手,下个师父再留一手,要不了几代就失传了,现在用摄像、录像将其保留下来,这就是抢救。长安古乐有实物记载的时间是一百多年。迄今,西安还有几家古乐社,但由于古乐师相继去世,能识得古乐谱的老人仅剩三人了。像这种情况谁来抢救?主要靠政府,民间也要全力以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它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一脉相承,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黄帝、炎帝陵祭典,妈祖祭典等等,都以各自的方式体现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劳动和生产的欢乐。
民间舞蹈也已经成为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在组织专家学者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样,对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在继承达斡尔民族精神的DNA,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尊重,更是填补了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空白,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成绩的,我们国家的昆曲、木琴、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经人选了世界名录,我们也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入比较早的国家。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温总理访日时带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团,在日本政界和民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达斡尔民族民间舞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专家提出中要引入“生态”的基本概念,必须包含“核心物”与“环境因素”的整体性,以三个“自然”为标准,即:自然形态——不刻意加工;自然生态_不脱离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传衍——以一种与民俗、民风相伴的特定的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代代相传。
具体谈到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就是 要梳理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脉络,总结研究其经验和不足。在理论上应该运用艺术学、心理学、舞蹈学、解剖学、音乐学、历史学及美学原理,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和剖析,采用多种形式综合分析,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在宏观上把握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特征,还要在微观上深究其历史根源、对现今遗存的原生态歌舞、创作歌舞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要深入各达斡尔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力图从纵向研究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发展脉络,并对其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民族(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的歌舞形态产生的根源、特点和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的比较。
比如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地跨东北、西北、华北三大区域的民族自治区域。蒙古族民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属于草原文化系列。蒙古族早先是由北方草原的氏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它形成于公元12世纪。蒙古族舞蹈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族,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游猎为主,逐兽游猎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生存的山林环境养育了鄂伦春族人淳朴、勇敢、豪爽的性格。鄂伦春族人的舞蹈反映了狩猎生活。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的半农半牧生产。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的莫旗、鄂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等地(新疆境内也有少部分)。主要传统舞蹈是《鲁日格勒》,又称《阿罕伯》、《哈库麦勒》。
以上几个民族有很多共性,如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后三个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主要信仰萨满教,他们的生活习俗又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先民的狩猎、篝火、放牧、农耕等等。生活经历的共性反映在传统文化中,又有鲜明的个性,信仰图腾的不同,还有服饰的“大同小异”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民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建立一套较为严谨、系统和相对完善的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体系。并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加以更深刻的阐释和严谨的论证。从而推进我国“少小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在实践上,根据现今遗存原生态歌舞、创作歌舞以及所采集的不同地区的达斡尔族原生态歌舞进行比较研究,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特征、舞蹈动作形态符号,进行发展与创新。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组织实地采风,搜集整理历史遗存的重要资料以及现有的创作资料,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编辑、整理,形成可以保存和传播的影像资料。
分析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结构与特点,运用中外历史学原理。阐释达斡尔族历史沿革,透析达斡尔族传统习俗对其民族民间歌舞的影响,对不同地域的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总结概括,在保存其民族文化血统纯正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字材料。
通过实践演出和教学环节,建立起一个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传播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保存达斡尔族原生态歌舞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达斡尔族是一个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歌舞艺术仅靠口头传播,言传身教世代流传,至今为止传承人仍是寥寥无几,所以目前“抢救”应当放到第一位,由于民族人口甚少,居住比较分散,少数民族“汉化”现象比较严重,抢救过程中资料的挖掘和整理是难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并将其形成图文、影像资料,以便于更好地流传,为文化传播提供便捷的途径。
总之,达斡尔族传统歌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未来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来看,少小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已经逐步萌发,生活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有着更方便的条件,也更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应该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歌舞发扬光大成为多元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敖 红]
[关键词]达斡尔民族民间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K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3-0136-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给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仅以我们工作生活的地域来说,达斡尔民族民间歌舞就应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事实上,2006年初,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申报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就已经成功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由于一些实际的问题,保护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想很好地落实胡总书记的报告精神远非一蹴而就。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鄂温克自治旗,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莽格吐、罕伯岱、雅尔赛、哈拉新村等。由于仅存十万人口,达斡尔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密切,但同时达斡尔族有被同化的趋势,原生地区的民间歌舞也渐受冷落,仅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族文化正濒临着失传的危机。以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歌舞为例,在国外尚无学者研究,国内的研究也未形成规模,仅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有简单的介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内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也寥寥无几。
不仅是达斡尔族歌舞处于濒危状态,其他民间艺术也一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仅靠口头传播的文化正在一步步消失,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等工作环节还很薄弱。
一方面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外来文化正进一步蚕食我们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艺术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青副主任如是说,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丢得太多了。现在北京的孩子和纽约的同龄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穿adidas鞋,都吃麦当劳,都听美国歌星的歌。如此发展下去,全世界将被一种主流文化所统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都将被边缘化,社会的原创性和活力将明显倒退,我们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在一天天消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处境堪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受新兴娱乐活动冲击。传统娱乐活动观众减少,逐渐消失。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戏剧368个种类,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山西孝义市比独村的老艺人武海棠,是孝义皮影戏七世传人,他的戏班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间表演团之一。由于观众锐减,两年前就不得不皮影人箱、鼓乐入库。
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鱼皮制作工艺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去世,也面临失传,
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以及社会需求。如今一些民间艺术既没有市场,年轻人又不愿学,还受社会的轻视。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草根艺人被邀请演出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另外,有些地方成为旅游胜地后,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使保护工作不堪负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纯商业化运作,市面上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而质量上乘的产品却难寻踪迹,这些做法都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诚如有专家所说“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
二、我国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数典而忘祖,传承民族精神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在抢救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
为什么要把抢救放在第一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向开明举例说,民间武术过去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影像设备,都是靠师父带徒弟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个师父留一手,下个师父再留一手,要不了几代就失传了,现在用摄像、录像将其保留下来,这就是抢救。长安古乐有实物记载的时间是一百多年。迄今,西安还有几家古乐社,但由于古乐师相继去世,能识得古乐谱的老人仅剩三人了。像这种情况谁来抢救?主要靠政府,民间也要全力以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它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一脉相承,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黄帝、炎帝陵祭典,妈祖祭典等等,都以各自的方式体现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劳动和生产的欢乐。
民间舞蹈也已经成为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在组织专家学者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样,对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在继承达斡尔民族精神的DNA,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尊重,更是填补了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空白,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成绩的,我们国家的昆曲、木琴、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经人选了世界名录,我们也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入比较早的国家。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温总理访日时带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团,在日本政界和民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达斡尔民族民间舞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专家提出中要引入“生态”的基本概念,必须包含“核心物”与“环境因素”的整体性,以三个“自然”为标准,即:自然形态——不刻意加工;自然生态_不脱离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传衍——以一种与民俗、民风相伴的特定的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代代相传。
具体谈到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就是 要梳理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脉络,总结研究其经验和不足。在理论上应该运用艺术学、心理学、舞蹈学、解剖学、音乐学、历史学及美学原理,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和剖析,采用多种形式综合分析,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在宏观上把握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特征,还要在微观上深究其历史根源、对现今遗存的原生态歌舞、创作歌舞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要深入各达斡尔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力图从纵向研究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发展脉络,并对其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民族(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的歌舞形态产生的根源、特点和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的比较。
比如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地跨东北、西北、华北三大区域的民族自治区域。蒙古族民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属于草原文化系列。蒙古族早先是由北方草原的氏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它形成于公元12世纪。蒙古族舞蹈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族,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游猎为主,逐兽游猎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生存的山林环境养育了鄂伦春族人淳朴、勇敢、豪爽的性格。鄂伦春族人的舞蹈反映了狩猎生活。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的半农半牧生产。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的莫旗、鄂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等地(新疆境内也有少部分)。主要传统舞蹈是《鲁日格勒》,又称《阿罕伯》、《哈库麦勒》。
以上几个民族有很多共性,如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后三个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主要信仰萨满教,他们的生活习俗又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先民的狩猎、篝火、放牧、农耕等等。生活经历的共性反映在传统文化中,又有鲜明的个性,信仰图腾的不同,还有服饰的“大同小异”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民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建立一套较为严谨、系统和相对完善的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体系。并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加以更深刻的阐释和严谨的论证。从而推进我国“少小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在实践上,根据现今遗存原生态歌舞、创作歌舞以及所采集的不同地区的达斡尔族原生态歌舞进行比较研究,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特征、舞蹈动作形态符号,进行发展与创新。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组织实地采风,搜集整理历史遗存的重要资料以及现有的创作资料,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编辑、整理,形成可以保存和传播的影像资料。
分析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结构与特点,运用中外历史学原理。阐释达斡尔族历史沿革,透析达斡尔族传统习俗对其民族民间歌舞的影响,对不同地域的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总结概括,在保存其民族文化血统纯正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字材料。
通过实践演出和教学环节,建立起一个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传播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保存达斡尔族原生态歌舞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达斡尔族是一个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歌舞艺术仅靠口头传播,言传身教世代流传,至今为止传承人仍是寥寥无几,所以目前“抢救”应当放到第一位,由于民族人口甚少,居住比较分散,少数民族“汉化”现象比较严重,抢救过程中资料的挖掘和整理是难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并将其形成图文、影像资料,以便于更好地流传,为文化传播提供便捷的途径。
总之,达斡尔族传统歌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未来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来看,少小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已经逐步萌发,生活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有着更方便的条件,也更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应该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达斡尔族民族民间歌舞发扬光大成为多元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敖 红]